中国建设科技集团 孙英
1.中国建筑业面临的挑战及新要求
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间, 中国建筑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进入新时代,建筑业面临的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大和建筑品质低、质量水平差两大问题也日益凸显。
2006 年,中国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十多年来,在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下,绿色建筑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也面临阶段性问题 : 一是“节约资源” 的价值体现尚不明显。二是对“人性化”的关注和引导明显不足,与使用者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突出的系列“痛点”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和改善。三是部分项目增量成本较大,且增量成本实际能够推动的绿色效果不明显。
2019 年 8 月 1 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经修订后正式实施。从国情出发厘清问题,推动绿色建筑的外延进一步扩展、内涵进一步丰富、品质进一步提升,是新时代对绿色建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中国建筑业面临的挑战及新要求
近年来,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引,以科研为先导、标准为引领、实践为支撑,总结提炼出以“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为核心的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建筑理念体系,统领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开发、标准编制与工程实践。
2.1个性化
是指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从使用者的需要出发,创造出安全健康舒适、优美自然怡人的室内外建筑环境,使人有更多获得感。主要包括:通过建筑空间精细化设计, 使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尺度适宜,交通流线清晰,空间利用充分,使用方便高效等;应有更好的安全性、工程质量和维修便利性;有良好的适老化设计和无障碍措施;有良好的室内声、光、热湿环境和隔声性能;室内二氧化碳、PM2.5、VOC 有害物等浓度受到有效控制,室内空气质量优良;有绿化景观优美,亲切自然宜人的室外环境,等等。在住宅中,通过精细化设计更好地满足家庭生活需要也是重点需要关注的。
2.2本土化
是指要更加注重发挥建筑设计的重要作用,从源头赋予建筑天然绿色基因,体现地域气候、文化特征。祖先很多“土”的东西所具备的美和智慧,都是因地制宜、低碳环保的典范, 都充满了顺应自然的绿色智慧和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是时候跳出石油工业时代思路、反思现代建筑设计误区,重新审视到底是强调技术至上还是更加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返璞归真?——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在实际工程中,建筑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体量适度,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环境条件、地域特征,采用节约优先、少人工、多天然的方式,尽可能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作到部分时间、部分空间使用用能设备,同时合理设置一些开放空间等。
2.3低碳化
是指要更加注重建筑全生命期的绿色,从重点关注建筑运行过程拓展到建筑建造、运行、改造、拆解各阶段;更加注重建筑全面降低资源环境负荷,从重点关注节能拓展到关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目前中国建筑建造过程能耗与建筑运行过程能耗在建筑业能源消耗总量中的占比相当,应高度关注建筑建造过程,特别是建材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例如,实施装配化装修,卫生间部品化,采用整体卫生间等均可有效减少装修水泥用量,提高建筑品质。
2.4长寿化
是指要更加注重延长建筑寿命,有效延长资源利用时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造成我国建筑“短寿命”的主要因素包括:规划调整,建筑空间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建筑质量较差, 设备管线老化而维修更换不便等。仅从建筑本身来看,要实现建筑长寿化,也远不只是延长主体结构使用寿命那么简单,而应建立在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基础上方能实现。如:建筑布局采用大空间灵活可变设计,以满足建筑全寿命期内使用功能不断变化的需要;采用 SI 技术体系,即支撑体与填充体完全分离的技术体系,满足建筑全寿命期内设备管线维修改造更换的需要等。
2.5智慧化
是指要更加注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基于 BIM 的建筑全寿命期信息管理系统,并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建筑功能和智能化、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为使用者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核心是建立以 BIM 技术为支撑的建材部品溯源跟踪,建筑设计、施工、运维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对建筑全寿命期进行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智慧建筑整体解决方案。
3.总结
以上述“五化”理念为引领,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已落地实施多项重点示范工程,包括: 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企业办公区、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海口市民游客中心、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中信金陵酒店、天津大学新校区体育综合楼等各类公共建筑以及上海绿地南翔威廉公馆、山东鲁能领秀城公园世家、北京实创青棠湾等居住建筑,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绿色建筑发展之路,为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