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城市化是人口、土地、产业三要素在城市空间中不断匹配平衡的过程。世界级城市群人口城市化都经历了相近的发展路径,即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逐渐由大城市人口集中聚集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转变。其中,人口流动迁移对城市群人口城市化产生重要影响。刻画人口的流动对于理解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现状、空间路径、动力机制及发展趋势有重要作用。
流动人口新进入城市的居住需求主流途径为租房。因此,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观察对象、以非本地租赁人群作为流动人口样本,结合租房人群户籍,尝试描述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各级城市人口吸纳能力、核心城市返迁特征,为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供有益的数据探索。
流动人口规模止涨,“城城流动”将成为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人口大规模流动,从1982年的不到700万人到2011年增长至2.3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由0.7%增长至17.1%。随后流动人口规模止涨,2019年同比略有下降,为2.36亿人。
从路径结构来看,乡城[1]流动人口绝对规模增加,占比在2010年达到峰值63.3%,随后下降至2015年为48.9%。城城流动占比自2000年20.9%持续增长至2015年达到37.9%。一方面,体现出人口返迁及转向流动活跃。另一方面,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部分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导致乡城流动变为城城流动。
从空间分布来看,36.2%的流动人口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三大城市群,13.9%聚集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2]。
在可预见的未来,流动人口在预期收入差及城市公共配套及服务推力作用下,人口流动将持续活跃流动于城市群各级城市之间,“城城流动”将成为主要流动类型。聚焦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各级城市人口吸纳能力、核心城市返迁特征观察如下:
[1] 地域划分为城镇、乡村。“乡城流动”指乡村向城镇流动、“城城流动”指城镇向城镇流动、“乡乡流动”指乡村向乡村流动、“城乡流动”指城镇向乡村流动。
[2] 数据来源:《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
城镇化率70%为分水岭,人口吸引力分三级
长三角城市群下辖27城市常住人口体量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异较大。总量来看,上海市最高,达2424万人口,是总量最小的舟山市(117万)的近21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来看,上海市最高,为88%,最低为安庆市50%。观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人口净流入[3]关系发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近乎为人口净流入/流出分水岭。从2018年数据来看,净流入人口量最大为上海市,净流入1101万人,长三角净流出人口体量最大城市为盐城市,其次为安庆市。
[3] 人口净流入/流出量=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说明:蓝色系城市为人口净流入城市,橙色系城市为人口净流出城市;人口净流入/流出计算公式为:人口净流入/流出量=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正数则为净流入、负数则为净流出;人口净流入流出计算数据为2018年统计数据;城市标记图表圆圈大小为常住人口总量;图中常住人口总量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019年统计数据。
城市群整体来看,自2015年起,五年常住人口累计增幅3%以下、3-5%、5%以上城市数量结构关系为5:3:1,超8成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幅低于1%。
2014年-2018年,连续5年年均净流入人口大于100万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嘉兴,共计7个。连续5年人口净流出城市,包括南通、扬州、泰州、芜湖、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共计8个。
基于人口净流入体量,结合城市群下辖城市行政结构,选取上海、杭州、苏州、合肥为样本城市,以外埠租房人群作为流动人口样本,进行流入地结构分析,有如下发现:
上海
外地租客占8成,人口总量及流入结构已基本稳定
上海为全国级流入城市,外地人口租客占比近8成。根据贝壳租赁客户数据观察,按租客户籍所在省份来看,来自江苏、安徽占比较高,分别为12%、11%,河南省占比超过浙江,占到7%。14年至17年,常住人口总量稳定,本地户籍租客占比由30%下降至近2成,2017年至今租客来源地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各省占比年度浮动均在2个百分点以内。
杭州
人口增幅最大,城市群内租客占5成
2015年至2019年常住人口总量增幅,杭州领跑长三角,增幅达15%。从吸纳人口范围来看,杭州属于城市群级流入城市,沪浙江皖四省租客占比逾5成。从城市群范围内,租客户籍城市结构来看,主要来自同省二、三线城市,包括温州、绍兴、台州。
说明:城市范围为长三角城市群下辖27城;同色表示所属同省份;标签为租客户籍占比,图中所示租客户籍来源27城占比,合计100%;半径为租户户籍地占比排序(降序)。
苏州
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城市群内三四线城市
自2011年以来常住人口总量基本稳定,累计增幅2.2%。从吸纳人口范围来看,苏州属于城市群级流入城市,城市群沪浙江皖四省租客占比接近6成。从户籍城市结构来看,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同省三、四线,以盐城、南通市为代表的,占比分别达到20%、11%。
合肥
省级流入城市,同省户籍租客占比超8成
合肥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小幅增长,自2015年累计增长5%。作为省级流入城市,同省户籍租客占比82%,其中合肥本市租客仅占19%,其余63%租客主要来自同省,以六安、安庆、阜阳、巢湖为代表的三、四线城市。
整体
人口持续向城市群级、省级吸引力城市流动
从空间形态来看,人口不断由城市群外围向中心集聚。从结合时间周期的人口流向城市来看,全国级城市上海常住人口总量、净流入人口规模、租客户籍结构基本稳定,人口持续向城市群级、省级人口吸引力城市流动。杭州、苏州外省户籍租客占比,5年累计分别增加12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来自安徽、河南人口占比显著提升。
上海留居率高于城市群水平,浙江、江苏人返迁率更高
根据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五大城市群五年及以下平均返迁率超过五成。流动人口的长久稳定留居并实现举家迁移,是保持并提高其劳动参与率、对所在城市释放人口红利的前提。
本研究以上海为观察对象,以租客户籍信息代替最初始人口流出地,通过匹配2016年租住于上海租客的当前所在定位,对人口返迁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说明:左侧为2016年租住于上海的租房人户籍地省份,右侧为该租客当前所在定位省份,连线代表一组有效定位匹配信息,有效样本量N=11870。
首先,上海市流动人口五年留居率73.2%,高于长三角整体水平50.32%。第二,城市群级人口流入城市,其回流率亦处于较高水平。浙江省回流比例超过2成,约为河南省回的3倍。江苏省回流比例16%,约为安徽省的2倍。第三,除回流向户籍所在地以外,北京、广东等全国级人口吸引强省(市)仍为热门流向目的地。
落户制度密集发布,中间城市人口竞争将加剧
根据地级城市市辖区流动人口就业规模,对全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中的285个地级市进行由高到低排序分组,结合2005、2010两时点形成分类矩阵,观察发现两端城市稳定、中间城市竞争激烈。
说明:一类城市表示流动人口规模最大的20%的城市,五类城市表示流动人口规模最小的20%的城市。
今年落户制度密集发布,各城市 “抢人大战”激烈。政策背景回溯至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今年4月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截止2020年12月21日,全国共计46城69次出台落户类政策,其中全面放宽的城市约占47.8%。
伴随落户门槛的全面降低,预计人口将加大流动,流动自由度提升,流动人口“用脚投票”将使得“中间城市”人口竞争进一步加剧。
一方面,进入城市的“新本地家庭”带来的新增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配套、服务、居住需求需提前配置。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动而出现的两极分化,对于流出城市而言,需要关注潜在风险,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政策兜底。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