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1月18日,宁波市迎来第三轮集中供地出让。本次挂牌38宗地块,其中包括15宗商品住宅用地(含商住混合用地)、6宗租赁用地、16宗安置用地和1宗共有产权地块,总出让面积约143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约334万平方米,总起拍价231.2亿元。最终,38宗地块全部成功出让,累计出让金额247.6亿元,整体成交溢价率7.1%,较第二轮集中供地高6.8个百分点。其中,有5宗地块达到了封顶价等待摇号决出竞得人。
热点评析
政策面持续改善、土拍规则松绑等因素助推宁波第三轮土拍回暖
从数据上来看,宁波市第三轮集中土拍较第二轮有所升温,具体表现在成交面积及成交金额增长、流拍率降低、整体成交溢价率提高等,这主要跟自身土拍规则调整、外部市场环境改善等有关。
土拍内容及规则调整方面,第一,4宗第二轮集中供地流拍地块重新挂牌,其中3宗地块起拍价下降,降幅在1000-1500元/㎡之间;第二,部分地块新房限价上调,其中华光城地块增加了“定品质”要求,新房毛坯限价由二批次的30400元/㎡上调至37600元/㎡,上调了7200元/㎡;第三,采用用地意向预申请制度,房企可提前勾地。若预申请人竞得该预申请地块,土地成交款尾款可在正式出让公告规定的时间基础上延迟4个月缴清;第四,第三批次集中供地中优质地块相对较大,其中鄞州区出让地块达16宗,由于该区商品房库存较低,市场预期较好。
外部市场环境改善方面,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层面持续释放维稳楼市的信号。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中明确指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为2022年楼市定下了基调。与此同时,房地产金融环境出现边际宽松。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保障个人住房合理信贷需求,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等。
集中供地元年,22个重点城市土地市场经历“由夏入冬”
随着宁波市第三轮集中供地落幕,22个重点城市首年集中供地全部结束。总体来看,土地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大特征:
第一,市场经历了火热-冷清-局部回暖的过程。在首轮集中土拍中,地王频出,厦门、重庆等城市平均溢价率均超过30%,杭州、深圳、合肥、宁波等城市平均溢价率也突破20%。第二轮土拍中,大部分城市相继收紧土拍规则,严格房企资质审核和拿地资金监管,叠加宏观调控及房企资金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地块流拍、底价成交屡见不鲜。第三轮土拍中,部分城市适当放宽了土地竞买条件,土地市场有所升温,但也有部分城市如沈阳、长春、郑州等,依然延续低迷表现。
第二,民营房企参与度持续下降,国企成拿地主力。根据安信证券研究中心统计数据,国企(含城投)全年拿地金额占比约七成,民营房企占比约三成。分批次来看,民营房企拿地金额占比由首轮的50.3%、降至第二轮的26%、第三轮的34.2%,而国企拿地金额占比则持续上升。尤其以地方城投表现更为明显,三轮拿地金额占比分别为11.6%、27.1%、49.5%。在以“三道红线”为核心的房企融资和资金监管新规约束下,财务状况稳健的国企表现相对活跃,民营房企拿地更加保守谨慎,部分房企甚至陷入流动性危机。
第三,城市分化较大。据CRIC统计,2021年合肥、苏州、上海等城市涉宅用地成交面积同比涨幅均超30%,反观沈阳、福州、青岛、重庆、武汉等城市,涉宅用地同比降幅超20%。其中,沈阳二、三轮集中供地土拍流拍率均超50%,全年涉宅用地成交规模仅413公顷,较2020年全年下降了38%。同时,成交规模的大幅缩水,直接导致土地出让金额的减少,使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此外,2021年多个重点城市加大了涉宅用地供应量,但实际成交量占计划供应量比例不足80%。这也意味着,对于部分商品住房库存紧张的城市来说,房企拿地不如预期,将进一步加剧住房市场供求关系,加大市场调控压力。
从结果来看,在“集中供地”模式下,尤其是“三线四档两观察”管控背景下,高溢价率拿地明显减少,地价得到有效控制,稳地价、稳房价的初衷正逐步实现,未来政策将以稳为主,或将从“竞品质”“竞配建”等方面继续完善,助推房地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