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商业地产经历着过山车式的变化,然而,零售业对于北京的经济贡献仍然保持稳定态势,零售商业地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的历炼使它正变得更加成熟和专业。
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商铺及零售服务部主管朱兆荣先生认为:“比起电商的冲击,零售市场面临的挑战,更多的是来自商业地产供应量以及与国外相比中国零售商品的价格劣势。”
第一太平戴维斯华北区项目及开发顾问部负责人熊志坤先生认为:“在消费模式转变、需求多元化,以及自身竞争加剧的局面下,零售商业地产应更注重‘内功’的修炼,在零售空间布局和运营方面实现主题化、差异化,以更有效的抓住细分市场。”
运动休闲类品牌备受青睐
自从北京奥运会后,运动品牌经历了低迷的几年,在加入新元素后再次加速。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品质生活的追求,运动品牌也变得更为专业化,产品定位更加分明。
熊志坤指出:“随国人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各项全民体育运动如火如荼,运动休闲类品牌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据第一太平戴维斯根据北京主要样本商场统计,体育专门店和运动休闲类品牌在北京市场呈现加速拓展态势,来自法国的大型体育零售商迪卡侬仅2016年第三季度便开设三家新店,其中两家位于非核心商圈。同期,Segway的中国首家旗舰店已于2016第三季度在北辰购物中心开业。潮流运动健身房品牌SpaceCycle亦首度进京,在三里屯太古里北区开设新店,并已签约入驻位于中央商务区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三期。
电子品牌的“华丽转身”
新的零售概念中更不乏电子科技类的零售品牌,随着“苹果”、“三星”等海外品牌不断的打入中国,设立越来越多的体验中心,中国本土的电子科技类品牌也跃跃欲试。
华为、VIVO、小米、乐视、OPPO、大疆等纷纷开设实体门店。这些门店也不同于以往的专卖店,宽敞的门面、时尚的设计打造更好的互动体验氛围。例如,2016年第二季度,小米于华润五彩城负一层开设其在北京的第二家小米之家,营业面积达260平方米。同期,华为亦在鸿坤广场一层开设体验店。
熊志坤表示:“线上营销的覆盖面广,但线下营销的互动性更强,预计线上+线下的组合拳将成为电子品牌进一步扩张的利器”
顶奢品牌“瘦身”轻奢及高端品牌崛起
无论是购物中心,还是商业街,现在不再是一窝蜂的追求奢侈、高端了。中国的奢侈品牌没有很好的价格优势,购物渠道多了,奢侈品实体店就很难留住消费者。
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统计,与2015年相比,平均一个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开店数量减少2%,其中一线城市减少4%,二线城市减少1%。珠宝类则保持平稳。
朱兆荣认为:“对高端的定义也在与时俱进,除了品牌效应,消费者更看重商品的特色和个性化。以往清一色的奢侈品牌被更有特色,更有创意的品牌取而代之。这些变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迎合挑剔的中国消费者口味。”
“此外,奢侈品零售商对于开设旗舰店的概念已渐渐弱化,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区域开设旗舰店的成本较高,且开发商更倾向于划分小面积铺位以达到商场业态多样化的目的。”
就北京而言,包括Louis Vuitton在内的顶级奢侈品牌鲜有新店开出,但高端及轻奢侈品牌的开店需求旺盛,纷纷入驻位于核心地段的优质物业。如例如LVMH集团旗下干邑品牌路易十三于入驻位于CBD商圈的北京SKP以开设其北京首店;西单大悦城亦迎来包括Karl Lagerfeld、Maje和Sandro等多家轻奢品牌的新店开业。
熊志坤认为:“受益于北京在华北零售市场的区域中心地位,以及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所带来的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高端及轻奢侈品牌将继续把北京作为拓展的重点,但顶级奢侈品牌的扩张预计有限。”
快时尚品牌的“阵地转移”
快时尚一度充斥着年轻白领的生活,如今在中国快时尚品牌的零售总额依旧在上升,但单店的零售额却在下降。
朱兆荣表示:“快时尚品牌存在着一线城市饱和的问题,一些经营不善的快时尚品牌甚至在关店,相反,快时尚在二、三线城市颇受欢迎,加之一些开发商推出了装修补贴,使开店成本进一步降低。”
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统计,与2015年相比,2016年整体上升18%,平均一个快时尚品牌在二线城市开店数量增加21%,而在一线城市开店数量仅上升15%,而平均一个品牌在一线城市的现有店铺数量是11家,二线城市现有店铺数量仅3家,二线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巨大。
熊志坤表示:“北京的人口调控政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北京及周边区域的零售版图产生深刻影响,随新兴区域的兴起,快时尚品牌亦向城市外沿拓展。预计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北京的近郊区域及包括廊坊等环京区域均有可能迎来更多快时尚品牌的入驻。”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