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国际BIM技术分论坛
主题:BIM助力房地产业创新转型
时间:2014年10月31日
地点:万丽天津宾馆
国际BIM技术分论坛
魏来:尊敬的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代表房协,代表标准院,热烈的欢迎各位光临我们BIM分论坛的会场。昨天可能有一些我们的同仁已经听过了主会场当中,我们讲过了关于房地产的形势,关于住宅产业化的一些方面的见解,也听过了一些关于BIM方面的一些介绍。昨天在主会场我也说了,在今天我们这个分会场,我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非常实质性的内容——关于BIM技术在甲方、在政府层面、在设计方、在研究机构、在施工方,他们究竟是如何具体应用的。
主持人: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所所长 魏来
我也是请了来自于万科、来自于新加坡CPG、来自韩国经济研究院、来自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来自上海建工安装公司这几位演讲嘉宾来给我们讲解一下关于BIM具体的应用,到底他有哪些玄机奥妙是值得我们应用的,有哪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想今天的论坛能够给大家一些这方面的启迪,我们在这个论坛上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把BIM这个问题一定互相的交流清楚。国内关于BIM的论坛每个月一般来讲最起码能有两到三个BIM的论坛,我认为今天大家到这里能够听到这五位嘉宾在一起讲讲BIM,这样的机会我相信在国内并不多。今天我们请来的几位嘉宾一个是有一些从国外过来的,另外有一些嘉宾据我所知也不是轻易就出来讲的,我们非常的荣幸能够把他们再一次请出来,能够跟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所以我想今天把更多的时间来交给我们的嘉宾,让他们充分的讲解自己在从业过程当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另外,我尽量在今天会议最后环节,像咱们的指南上介绍的,最后的环节如果有时间安排一个咱们互动提问的环节,到时请大家具体的准备一些问题。我一直是这样的观点,你准备的问题越尖锐越好,到时把我们的嘉宾难住,下不了台是最好的,所以今天我想就形成这样一个互动和讨论的气氛。
这样,我向把我们的嘉宾一一介绍一下,首先我们欢迎一下来自万科建筑研究中心的总经理王蕴王女士,来自新加坡CPG集团DiHUB公司总经理poh wee kiat,来自中国建设设计院BIM中心于洁,来自韩国建设与经济研究院博士Woo Young kim,来自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于晓明先生。
感谢嘉宾的到来,也感谢所有的听众,第一个有请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蕴总经理给我们介绍一下万科产品数据化方面的一些知识和见解,有请。
王蕴: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万科在BIM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和尝试。我们做BIM这件事情,开始并不是太长时间,我们的出发点核心是在于我们希望通过用好BIM的工具,实现万科产品的数据化。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总经理 王蕴
我今天演讲分两部分,第一是我们对于产品数据化的理解,我们的数据化逻辑是什么样子,第二个我们来分享一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是怎么样一步步开始并且到现在这样的阶段。
首先应该说对于任何一个房地产公司来说,你说他的产品有没有数据?很显然是有的,而且这个数据还非常大。比如说从我们公司的角度可以看到,这个是大概整理了一些数据的一部分,从经营的角度看和产品相关的数据是在年报上每年都有披露,而且是我们主要的财务指标,绿色是万科做的比较领先的,而且是我们一如既往在这方面倾注了很多的心血的部分,比如装修房交付数量,近年工业化开工面积,绿色一二三星的面积,这些数据都是可以统计的。
到基础数据层面,相关联数据更多,所有和产品相关的,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工地上每天工作的工人大概会有30万人,对这30万人如何管理,他们有没有出现窝工的状况,有没有工人数量不够,进厂是不是按照规定做,等等一系列数据都是我们作为开发商在整个产品管理流程上,项目操作流程中会非常注意,而且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基础的数据。
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这也是一直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比如对于万科而言,这个规模越来越大,在我们管理数据的过程中跨度也会越来越大,难度当然也会越来越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促使自己思考到底用什么方式可以管理好我们的数据,并且使得这些数据能够为我们的经营管理服务。
看一下我们的行业现状,从产品开发流程上看,非常标准的一个产品开发流程之中,经常会出现数据缺失、数据的错误,然后他不是自然数据产生的,当你需要一个数据时可能要项目部的同事,要一线的同事在他原来工作基础之上再录入和填入数据,如果不是正常数据流产生的数据一定会出现比较大的误差甚至错误,这个是行业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我相信多多少少在每一个开发商都会存在。
在这个基础上理想的数据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是完整的、准确的,而且各个数据之间是有相互影射关系,相互关联的,否则单独的数据没有太大的意义。然后这个数据一定是可以被传承,是开放的,而且是可以共享的。这不但是开发商内部共享,而且是和产业链相互大同完全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真正终端的大数据,才能对每个人有用处。还有很重要的是这个数据随着业务流自然产生而不是人为添加的。
对万科而言,我们在整个数据开发过程或者用数据化管理产品的过程之中,其实一路走来我们发现在这里有一些内在的逻辑和联系。比如说我们在13年前开始做工业化,开始做标准化,我们认为我们选择了一种改变生产和建造方式的技术革命,技术上的颠覆,经过十年来的研究、推进、建立标准、建立企业标准、建立行业标准甚至是国家标准。目前来说,比如去年的数字,万科的工业化项目已经占万科总开工面积的50%。
工业化仅仅只是改变了建造方式,从整个产品的管理过程之中来看,依然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第二步是什么?是数据化的产品。正因为我们前面有了工业化这样的前提,自从有了工业化的方式之后我们发现,我们需要用制造商的思维看待我们的产品。比如说我们以前没有模式的概念,中国的模式随着现浇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很多设计人员心目当中已经没有太大需要遵循模式的概念。一旦我们采用工业化之后,如果不遵循这个规律一定是成本的增加和材料的浪费。不管是在混凝土部分,还是在精装修上面,任何一个板材如果不遵循生产模式,所浪费的材料远远多于你所通过设计师带来的。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用数据化管理整个流程,希望到最后实现的是规模化定制。我们可以看到下面这个流程,最早所有的开发过程是由谁完成?是由土地所有者完成,比如农村的用房,谁拥有土地谁完成这个过程。后来出现了开发企业的分工,现在由开发企业进行开发,整个企业家完成这个开发过程。但是随着未来工业化生产,尤其是比如移动互联网不断的发展和推进,未来谁是开发的主体,可以说是一个问号。有可能是众筹的方式,这里可能没有开发商,也可能是厂商甚至是客户自己。我们认为正因为是前面有了工业化的方式,有了数据化的管理手段,所以才使得未来规模定制成为可能,这有可能是再次颠覆行业、再次颠覆生产方式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变革。
对于万科来说,数据化的产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达到目标?
第一,应该满足精确计量。我们可以看到这张图上是在做工业化项目的一个非常常规的结构图纸,所有的钢筋都是双线绘制的,两个钢筋之间看起来挨着非常近,但是他们的间隔是按照施工现场所要求的艰巨做的,因为我们用了工业化的方式。如果不这么做,在现场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在用BIM之前,我们是用传统的CBA,用人工的认识加坚定的决心,用二维的方式去实现三维的结果。但是有了BIM之后,我们发现这个事情变容易了,现在做的钢筋检讨图都会在BIM里面完成。
我们还需要精确管理,用好这个数据,管好这个数据。这是一张传统的成本清单,哪怕再标准化,哪怕前期的东西再想得清楚,但是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之中,我相信预算和结算之间10%左右的误差是非常容易达到的。用了BIM之后,我们希望达到预算和结算零误差。
又如我们施工的进度安排计划,我们用了工业化的方式,所以构建什么时候进场,几点到几点是干什么,编号是什么,都很清楚。但在BIM之前,我们纯粹希望把施工计划编得完美,但是有了BIM之后我们发现这个效率提升非常显著。
有了精确的数据,我们可以做到精确改进,这点对于开发商来说非常重要。在以往,对于一个户型的升级版,对于一个部品的改进,虽然不能说是盲目的,但是一定是有拍脑袋成份的,而现在的市场要做到准确调研,这个跨度非常大。如何让我们对于每一件部品、每一个户型正好是客户所需要的,其实是很难的,但我们有了数据之后,这些事情变得相对来说比较自然,就像大数据一样,他的前端进去是什么,通过他的黑盒子后端出来一定是这个结论,甚至是唯一性的结论。
我们不能说我们的数据是大数据,这个还差得很远,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用现在手上掌握的数据库对我们的产品做有针对性的改进。比如我们在做商业的时候,非常多的超市在招商时给我们报最高的用电负荷,但是我们发现最大的就是50%,那我需要不需要给他这么高?这一定会带来投资的浪费,也一定带来在运行当中效率的浪费,他的运营成本可能会很高。又比如,有一些快餐连锁店也是对用电负荷报的很高,富裕量打得非常高,施工设计单位为了保险,在高的基础上再增加,很多是拍脑袋,只是感觉可能不够,但是真正是不是不够?我们用数据说话。
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在做的另外一块业务叫检测。所有针对我们集团采购,集中采购,战略采购的所有材料,只要进场我们都需要进行抽检。抽检中我们发现非常多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说供应商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是满足国家标准的,我是经过抽检的,外面第三方认证资质的给我抽检的”。但是真正进场之后,我们关心的是客户真实使用状态之下的性能是不是符合要求。
比如对于马桶来说,国家标准是什么?是冲小球,冲35个,冲45个,冲多远的距离,这是国家标准。但人在用马桶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什么?通过检测我们认为第一小球的重量并不能代表马桶里面污物的重量,我们做了很多种,甚至拿肠衣在里面灌一些东西,但是我们发现做海绵条比较准确。比如有抽烟习惯的人会把烟蒂仍进去,是不是很难冲走?比如马桶边缘的这些污渍冲时是不是很难一次性冲干净?其实这些问题如果只是简单检测的话,这些都没有量化的依据。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追求的是真实客户使用感受。所以说,所有的数据和检测,我们希望他能够起到精确改进的目的,这个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那么,谈论我们前面设想的这些所有数据化的逻辑和设想,我们下面看一下我们所建立的步骤是什么样子?
这个是我们的步骤,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分三个阶段,采集的固化、分析入库和平台的交互。采集固化是先要解决数据有和没有的问题。产品数据实际上非常多也非常杂乱,如果不有序梳理的话,数据和数据之间没有太多的关联,这样的数据对于任何一个管理者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怎么样使得它能够有价值?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就叫BIM。BIM不是软件,是软件集成的总称。什么项目用什么软件,这个基础问题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对于BIM的设计而言,我们最终需要的是通过BIM这个工具,对于产品来说能够实现产品数据流的数据。
第二个是建造阶段。因为我们有了BIM、有了模型,有了比原来CAD图纸上更加深化的数字,所以我们在建造之中可以用好,可以建立一个管理平台再用好,也就是所谓工程管理平台。你在整个施工管理之中完全可以借助这个模型的力量,你作为甲方来说能够把所有的合同、付款、进度、签证、变更、指令、结算通通的事情完全在这个平台上完成,这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尤其是随着规模化的不断扩大,大我们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现在不叫标准化,我们叫定型产品,那么对于一个定型产品来说,这部分数据在此之前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哪怕同一个数据找同一个人设计,出来的图纸一模一样,也不能保证最后的成本是一模一样的,也不能保证工期一模一样,这个不现实,我们怎么判断这类产品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过程。
然后是运营平台。不论是住宅业务还是商用业务,还是其他的各种各类型的新业务,对于我们来说,有这样的运营平台,对于我们集团整体上来掌握和管理所有的项目进程、进度和运营状况,掌握客户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些很新的种子业务。
有了这三个阶段的产品数据积累之后我们可以实现产品平台,这里是我们的标准化产品的平台例子,相当是我们的产品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库之后我们最重要做的不仅仅是产品,就产品说产品是没有价值的,我们需要把产品的数据跟其他的数据发生交互和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对集团,对公司的经营业务有帮助,所以他一定会跟,比如人力资源平台、财务平台、物业平台等等做关联,这样最后的结论才是对我们有用的。
产品数据化过程中的BIM应用
第一、建立BIM统一建模规则及精度要求。现在国家已经有标准了,但是在使用BIM的过程中,从甲方角度我们关注什么?因为这个标准带来的比如设计单位,咨询单位,第三方咨询单位,甚至监理单位,成本造价单位包括总包之间,如果不去用这个标准要求,你自己就会变成一个消防员,就会到处灭火。比如,对于设计院来说,大家通常认为我只要把模型建完就结束了,我把二维变成三维了,我做了这么多你还希望我做什么?如果你只是做碰撞检查,错漏空缺这个没有问题,如果做到后面的4D和5D,这个如果你没有做好交圈的工作,建模的工作等于白做,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我们做到4D和5D时,所有备注的信息要一个个手工填的,而且要按照一定的规模填,填错了也没有用,所以大家如果对这个规则不熟悉,或者管理不到位,BIM可能不会是事半功倍,反而是相反的,他会带来很多其他的一些劳动,设计院对这些并不是很积极的响应,如果我们一定做到4D和5D这个事情必须得做,没有商量的余地。
那么这种建模规则和叠加一些画图的原则,这里说的都是一些技术非常小的点,当然这个点还有很多,我们现在在这个过去的几个项目做完之后我们内部也尝试建立了一个企业标准,我相信这个企业标准一定在未来不断的深化、优化、升级。
第二个是流程。流程说起来很枯燥,但是事实上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原来常规的流程很简单,设计院出施工图,施工方盖了,施工过程中有成本的配合和采购的配合,但是用了BIM之后我们发现他对原来的设计是颠覆性的。首先我们面对第一个问题是边界的模糊,开发商、设计方和总包方,这只是把三个最重要的角色放到这里,其实还有很多,在这个过程当中,这条线和这条线如果没有画清楚,你会发现你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问题,非常大的问题,那么我们现在是怎么画的,说实话我们到现在为止还在摸索阶段,没有完整的形式各方都接受的数据在推进项目,到现在为止还不够成熟,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的说因为我们要做5D,第一所有的决策对于开发商来说必须提前,涉及到产品的设计决策,二次设计单位,设计师总包单位,如果你有一些战略供应方当然是非常好的事,但是必须在很多二次设计单位和材料供应商的角度上把他们的工作量提前,因为在前期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你出来的模型是一个伪命题。第二,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交互会非常的多,我们不希望设计院出来的一个模型到了施工单位手上需要重新画一遍,我们不希望浪费人力和财力,如果在前期并没有把设计标准落实的话,施工单位一定会重新再做,因为设计院出来的东西他真的不能用。
包括施工单位会更早的介入到设计单位的毛性建造过程当中,所以做到这里的时候,我们感慨,我们觉得真的是非常深刻得力节到了,为什么在日本,在西方国家绝大多数的施工图是施工单位画的,施工单位对施工图负责,因为只有他们在设计和总包一块干的时候,这里面的错误率才最小,效果最高,但是在当前体制之下,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把不同的角色的职能分清楚,并且在流程上界定,对于开发商来说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第三个是我们比较创新的一块,叫工程管理平台。这个是刚才简单提到的,我们工程管理平台实际上从主要核心来说实现三个东西,一个叫进度管理,一个叫合同与成本管理,第三个叫变更管理,我们希望在这个版本上,这三个功能会很好的服务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之中,我们这个平台是和总包单位和软件公司一起做的,我们希望在这个平台上总包、监理单位等五家能够共同使用,各自录入各自的数据,完成之后我们完成的数据是对于下一步标准化产品的升级是有非常有意义的。
最后一个是运营管理平台。我们需要对每天的数据进行督导和检测,比如电力监测系统、冷战群控系统,末端自控系统,有了不同运行数据之后,在集团运营管理平台上可以察看到他们运行的情况,这个也是需要基于BIM这个工具的,当然我们可以说我可以不用,原来也没有BIM也可以用,问题在于我们的数据第一要精确,第二要随时在线随时被计量才能被精确管理,我们发现可能只有BIM完成我们所有的要求,目前为止我们也认为在这个过程之中BIM不能说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是一个很难被替代的选择。
同时这个是我们物业开发的一系列的APP,也是基于数据的基础之上的APP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已经找到很多新的业务,增值的服务,这些所谓的种子业务会成为万科各种主营业务流中的一部分,这个来是什么?是我们的数据,现在你没有积累,后面就没有业务,从我们的角度上来说,如果要做BIM如果不是什么都可以做,我们认为比较和使用的是什么项目?第一、标准化产品,或者叫定性产品,因为定了就定了,所有定完之后数据都有了,这个是标准化产品,第二类工业化项目,以前没有这个工具时我们用二维的方式去实现三维,有了这个工具之后工业化项目没有任何阻碍去实施,如果只实现3D这个阻碍更小,第三个是商业项目,这个复杂性程度更高,比如他的一些机电专业在住宅里面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对于新业务的项目,在集团内已经有很多的项目在尝试用BIM的方式去增加我们这个设计的正确度,同时也能够使后期运营有据可依。
整体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也希望不要单纯就BIM而谈BIM——他是非常好的工具,但是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来使用,用正确的方法来看待,同时也用到正确的项目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的数据化。我们认为数据化是产品下一代的革命。
新加坡CPG集团Dihub公司总经理 Poh Wee Kiat
poh:在新加坡国家政府在推出指定性日期,做BIM之前已经做好准备,整个规划将近也有十年的时间,之前预期准备好了buildingsmart。
除了津贴之外,除了定期的时间,其实国家建设局做了指导制定版的一个手册,在2012年推出了一个原则指导版,是给设计单位的,在去年的时候也出了一个指导版给施工单位,这些指导版其实是通过国家的一些比较较大型的公司的推荐和项目的经验放进去,而且他不是一致性的,他会一直更新和升级。
除了指导版,我们有一个国家的互联网,在互联网上放了一个所谓不同公司的专家,他们都会通过这个互联网分享,不需要让大家都太多的弯路,而且里面也放了许多我们一些东西,不同阶段有不同的BIM,和大家分享,让大家在短时间内不用太辛苦,任何的项目都有一个平台,不会从零做起。
在这个指导版里面,现在已经是原则版2.0了,里面有很详细的,我们国家叫LOD10奥到600,到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到设施管理阶段,因为他是国家级的原则指导版,他无法归类于,比如项目级的,比如我今天做医疗设计,我们国家目前没有一个做医疗设计就按照原则版做,做教育就按照这样的指导走,他是处于一个平台,他能够帮助还没有开使用BIM的人起步。新加坡也有一些同行问我,现阶段你们如何指定要做BIM,我和你分享我也是这样走过来,丢你进游泳池,你必须游泳。在这个标准我们会尽可能把行业标准不断更新,所以他的整个策略是一直走,行业的人也一起跟着走,没有一个人可以在后面拖拍,在新加坡有分包商也会流汗,因为合约里面要求他一定做,如果做不出是很严重的事情,所以互相要配合,承包商、施工单位、业主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思考,在之前必须要做什么。
在CPG集团,在2009年我们其实有五个钟点的投资计划,我一说投资他们就想到钱,所以我们把“投资”拿掉,我告诉他们你们需要做五样事情,少了哪个都不可能成功,首先是实施计划,这个分企业级和项目级。第二个就是我们的IT系统,毕竟是一个新时代,新科技的平台,让我们的工作量减少,流程必须有很强大的IT系统在后面支持,这个是必须要有的设备。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持续培训,等一下我会跟你们在更加的解读为什么需要持续培训,我指的是持续培训,不是培训。还有我们BIM经理的定位,很多地方没有BIM经理比如国内叫协调员,BIM的协调员。还有数据族库。当时我和集团说,你其实少了哪样我都不会帮你做,因为这五个非常主要。
实施计划,如果你们看到我们国家级的原则指导版,CPG集团是在2003年甚至更之前,当时我们没有出现这个原则版的,那我们怎么做?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指导版,我们经过我们的经验有了我们集团自己的最佳实践指南,他不仅给建筑单位,他给土木、机电,每一个部门操作的模式,直到国家级的标准进来之后,我们就要一个非常,因为我们级,我们必须要配合,所以我们在企业级版本做了调整。
项目合作流程,在新加坡,我们所谓的LOD100是在概念设计阶段,这个不一定要采用任何一方的BIM的软件,你们应该听过一些比较容易实行的软件,因为有一些软件你可以很快的叙述,在两天以内就把项目建起来的,如果重新学BIM,在短期之内做出来也不是很理想,所以我们不强制要求你一定用BIM软件去执行,只要你清楚的名在这个阶段要达到的是什么,你可以让他配合你,但是你必须了解他整个流程是什么,从LOD200—300详细设计阶段,在把文件提交给国家建设局,在BIM的过程里面,我们也做了定期的碰撞检查,我们其实在每一个项目之前都有一个所谓的BEP,在一个目标以及一个实施计划,BIM实施项目计划,里面有列出我们的目标,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在设计阶段,在施工阶段还是到工地运营的阶段,之后我们也放了责任列表,责任列表在新加坡非常被重视,比如今天出了BEP,你要以你的责任探讨你的项目,我们从来不相信一个建筑师能够分身做很多事情,你一边在工地上跑你的项目,一边回来做内部管理,你要管模型做得对不对,太多东西了,什么都做是不可能的,我们列出哪些成员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有设置了我们的规则,这个规则非常重要,他让你知道他不需要建模的过多,也不能建模太少,资料不齐,不能让下一阶段的人接手。
可建造型分数,为了提高行业的效率,让建筑比较容易的建出来,所以每个项目的设计都有包含这个,所以国家除了一个查检,在BIM软件通过3D的模型可以算出复数是多少,这个分数也必须提交给官方,也包括了我们的可建造性分数和绿色标志分数和规定符合。
在合同管理阶段也让承包商和分包商也做了BIM的交待,因为目前我们国家有一点,设计单位必须是国家,是政府规定一定要通过BIM的格式,但是承包商、分包商,不是,就是有一个选择性,在选择性的基础上,要做BIM的头更大,因为你给人的一个选择性,他一定不做,那设计单位做 ,相应的流程,上流做,下流不做,承包商一直说我的人不会,没有资源,那就会逐渐失败。
我们也列出需要分保商提出需要BIM的条件有什么,到了竣工阶段,还有时是管理,以目前在新加坡的状况,我不能很有把握的告诉你,我们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也在摸索,我们也想不通的业主说明有不同的方法,利用BIM的模型运营你的管理,要很适当的一个设施管理的软件系统给不同的业主,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其实整个流程在做BIM必须要理解他的过程,他的流程,否则你做一个模型如王经理所说,谁都可以,把这个模型拿去CPG他们做得更快,但是回来不是你想要的成联想力其实不在那里。
这个是我们另外一个项目合作的流程,是我们在新加坡尽量向业主去解释整个流程过程是怎么样,到了招标阶段我们必须把模型分享给承包商,承包商接手之后必须要有一组BIM团队在里面,其中包括BIM经理和协调员,BIM制图师,这个是必须存在的角色,我们把设计模型演变成承包的模型,也会分裂成组建的一种模型,最后我们还会跟分包商做一个碰撞检查的协调,整个过程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是让业主明白,整个行业的过程其实缩短了很多,以前用二维的方式可以做,现在用三维的方式,态度和过程必须去了解,因为许多业主会有想法,说今天你之前用二维的方式六个月很久,现在BIM六个礼拜应该可以了吧,设计单位流很多汗,我们必须向业主表明,你要六个月的东西在六个礼拜做完有对有不对,什么东西有可能,但是你的规划,你的原则,你必须在初级阶段已经定下来,这不是有设计单位,还必须有承包商,提前在初步设计阶段和你一起合作,现在我们在新加坡有要求不只是承包商在设计阶段出席,还有我们的设施管理层的人在初级阶段也出席初步设计的阶段,但是我们也遇到了很多不容易的一些过程。比如合约管理,一个项目的进行你必须看合同是什么样形成的,在新加坡是承包商能够在早期已经出现,但是业主的还没有出现,业主的管理层他们要定期物业管理的几个人也还没有定下来,所以要在这么多准备好的人找齐放进来是很不容易的过程,理想钟我们做出的一个过程是这样,但是现实中新加坡,或者各国都有这类的难度。
CPG我们从2003年放了一些图纸给大家分享,你可以看出在很久之前我们就用了,但是他非常粗糙,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当时盲目的做过,接下来我们撞了很多墙才学会了很多东西,从之前一直用三维的方式走过来,现在CPG集团所接手的BIM项目,认识度落差没有那么大。
近几年来我们所做的一些项目在这里迅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董事长,也就是你们的老总,公司里面最大的那一个,他在2009年时发了一个命令,凡是CCP集团里面所有项目,不管是本地还是国外必须,以3D模型去完成,我不想再看到二维,所有其他部门的头就流汗,就算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外国的项目,当时我们国家建设局还没有落实,也没有定期说用BIM,但是企业里面已经要求我们这样做了,其实我们没有做到施工的部分,因为处在设计的阶段,也有做新加坡小食中心,所有都用BIM的格式进行。
还有海外一些教育学校,这些学校我自己也参与过,他的项目时间太短,我们很难做BIM起来,我们只是做设计阶段,设计之后我们把他交出去的时候,当地做了一些外固墙的专家需要在工厂上做出来之后带去工地,当时我们为了更方便提供咨询,他要求我们你怎么知道哪一片是知道的,其实我们用了BIM的软件找出他的共同点,就好象我们国家体育馆一样,就做了有超出差不多有少过50种的盘子,所以他们可以提速在当地完工,这也是通过BIM的软件实现的,用二维方式可能人工可以做,但是时间久,精确度也不够。
这个是教育部的一些项目,这个是小学要做提升,做提升的项目的要求也不一样,里面有不同的格式,CPG集团在以前,在新加坡很久以前就已经做了这些公众的建筑,所以学校的项目已经几乎都是CPG集团所接手的。
领导的想法非常重要,即便我们多么想用新的科技来完成,但是如果不把这个定位落实的话,整个集团会乱走,我们的老总带两千个人,任何一个方向转错,两千个人跟你一起转错,所以CPG集团看到这些前景,让集团里面的员工必须提升。
这个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医院,每周三都有定期的协调会议碰撞。这是一间国家美术馆的项目,是新加坡独一无二的,他的设计非常复杂,这个项目是在国家建设局指定性的说你们要用BIM提供之前已经在做的,之前是不需要用BIM的格式提交的,因为是国家设定之前的项目,这个项目有非常高的难度,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通过BIM的格式,合约也没有要求用BIM的格式,新加坡好就在好在这里,这个美术馆的业主对BIM的认识很浅,他有一次在国家建设局的建议下,说你把你的管理等等全部放在里面做BIM,但是他不知道,他召集了一个会议,我们当时参与这个会议,想了很多,他不知道他听的明白吗,就好象我告诉你们,我希望你们听得明白,他也不管别的,就说做,没有考量的余地,就直接做,所以这个工程和一般我们用的BIM不一样,因为他已经要完工了,整个建筑已经起来了,BIM对于设计和承包或者施工单位有多么多的好处,但是这个东西已经建完 ,为什么这个业主还要做BIM,你自己联想一定有好处。
这个也是我们初期法院,CPG集团也接手了一些项目,像监狱、感化院之类的敏感建筑项目,我们的福利院,CPG除了在执行这些招标图之外,我们做了很多模拟,用3D模型做了很多模拟测试,这是我们在新加坡的一间俱乐部,外墙全部是以BIM的格式进行的。国外的一些住宅项目,其实你看了我们这些项目一定会觉得不知道怎么做,我可以告诉你,我在做初期法院时,这个项目,学校的项目、医疗的项目和住宅的项目做法完全不同,CPG里面有18个部门,18个部门有18组不同的部门,每个组的基数不一样,习惯不一样,标准不同,如何统一?我花过两年的时间尝试做一个标准,后来我放弃了,因为很难,不容易。我们把时间花在整个集团指定性的标准,在不同的项目你能应用的部分,在每个项目是特质的,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住宅的项目你计划的方式和规划的方式不一样,一样的单位应该做一样的建模吗?团队十个人应该怎样的做法,如果团队还有别的国家的人帮你同时做这个项目时应该怎么分类这些工作量?这些是我们所经历的一些经验,所以做不同项目之前我们已经规划好,就是我们所有的BEP,怎么列出做不同的责任。
这是另外一间马来西亚的住宅项目,是国立大学的医院学校,这里面有三个项目是通过国家建设局的buildings支柱的。这个是和国外一起合作的项目,他们用了一个参数化的模型,但是需要在新加坡落实,所以到了CPG手上时我们需要用一个软件落实下来,所以当时我们用了BIM的软件,现在已经在施工阶段。
在我个人的范围我使用BIM,我能够提高我的效率,但是你不要把他当成是降低别人的效率,这个不是BIM,BIM是要有联想力的,你不能凭想象做,你没考虑到其他人,没考虑到其他单位,没考虑到业主就这样做,这个是不对的,这个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
我让我自己的日子很好过,但是让你们没那么好过,这个在理论上也是不对的,所以态度对于这个BIM的接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我也想和你们分享,因为使用BIM的可能性太多了,你在初步阶段你就想做LOD500做数据,你做5D,初步阶段他可以做,也可以规划,但是不能一次新全部在那个阶段做出来,因为那个是不可能的,你除了会提高你的效率,反而花的时间太多,我们必须要一致性的去了解这个过程,什么是需要,有必要你必须先做,你不可以忽略后面的内容,你不能一次性把BIM所有可能性做出来。这个是我对一些内行人的一些建议,因为他们经常问我,我说你想的东西太广泛了,你突然回去公司不知道怎么实施,一步一步来。
另外一块就是我们的族库,我们每个项目,每个单位做族库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做国家教育部的项目,我们就会通过微软创建了我们族库的文件数据库,我们把他放到平台上,任何公司里面的员工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下载这些族库。比如做学校的部门不是只有他们和学校里面的,因为我们召集了有兴趣的人,因为BIM的另外一个策略,其实领导提出非常重要,你必须找有兴趣的人做,你不能把很资深的人给他贼个任务,他下班就算了,他只是听而已,他不会帮你进行下一步的发展,你要给有兴趣的人,有热情的人,说喜欢用BIM做项目,他会做得更好,只要你的态度是对的,180度的转折是很厉害的,你不知道监督他,他帮你做出来,他会主动帮你做出这样的系统出来。我们的IT部门也做了一个插件,可以取得公司提出的族库。
接下来CPG还有一个项目,把这个数据放到国家的互联网,是免费下载的,我和内行的人说你们花很多时间怎么舍得免费让人家下载,其实我也想和大家分享,这个是不能自私的。CPG集团目前使用的一套软件,里面共有13件软件,比较常用的是在建筑、结构、机械、电气项目里面使用,还有做碰撞协调的。
为什么IT的系统非常重要?在许多内行公司,你IT部门做IT他搞好你的微软,他搞好你的邮件,可是他们如何配合我们内行人所需要做的东西,因为当我们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软件他们也必须了解,所以BIM经理也必须了解操作软件是什么,我今天如果连这个都不懂的话你就只是戴了一个BIM的帽子,但是对项目来说你是一个威胁。
我们一般像在CPG集团用的是CAT的伺服器,这个是之前所用的方法,但是随着科技的发达,随着云端大数据的一些科技,我们IT系统五年前跟五年后也不能同样的技术,这个是理所当然。现在我们做BIM项目是不是要买很好的一套电脑,比如两万人民币的电脑才能让你的员工做?这个也是耗费很多硬件的投资,CPG集团想把所有设施搬到云钻,我们的软件也不是装在电脑里面直接模型,是装在伺服器上面,所以眼前的这台电脑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你可以用十年前的电脑,他通过网络的速度可以使用,就是把模型分类,不是在新加坡只做新加坡的项目,已经全部在云端项目了,这个是CPG集团会投资在网络的资本会提升,但是在硬件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这个也是CPG集团未来的走向。
你们有没有尝试过,你们应该有参与过一个BIM的协调会议,情况是不是我一个人,我会的那个人在调3D的模型,你们十几个人听我讲话,现在应该是这样,我带你看有碰撞的地方,那些有不好看的地方你们一定看不到,因为我没让你们看,因为只有一个人控制,只有一个人会,在CPG集团可以通过,整个平面都可以查询到你要查的讯息,在这个过程可以查出碰撞的协调,哪里碰撞到,直接性的作出决定,因为我们很讨厌会议是没有结论的,这个会议是没有效率的,这个会议去了之后大家回来还不知道要干什么,所以你的效率也不是很高,所以在CPG集团也是我们探讨的一个协同。
另外一个持续培训,为什么我们需要持续培训?在CPG里面有一个组,他用了Trimble之后做一个桥梁,他花了两天时间建模,以及把他的咨询全部列出,问题出在哪里?有没有看出问题?你可以看出建模没关系,是小事情,我们应该管上面的高层整个制度是怎么样,在我部门里面建模和高层的制度是一样的重要,因为你建模错,你接下来的项目全部都做错,你不能怪他,因为他可能会说他不会,那做这样技术的人在市场不多,不是有一个人有这样的技术可以把这个做好,所以聚集了集团里面的达人开了一间子公司,专门负责应付这些项目的筹建,这个项目找到我们的时候我们花了两天的时间,这些不是直接做的,我们必须要了解他需要的条件是什么,我们才能把参数化的数字打进去,我们花了两天时间才了解他所需要的东西。
在设计更变之下,如果我们往回头看,这个花了两天时间做了一个模型,但是如果设计有更改的话,如果我现在不做一致性的桥梁,我画了CPG的桥梁,你需要花多久时间?之前你花了一个礼拜,做这个东西是不是要花更常德时间?可是不需要,只要你明白你要他做什么,你能够将两个礼拜时间变成两个小时做对,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两个礼拜和两个小时,提高我们的生产力。
另外这就是我们BIM经理的定位,这个是集团里面所非常在乎的一件事情,因为他们也不相信建筑师可以担任这么多的事情,BIM经理的定位包括什么,他必须是一套系统,不能盲目的做,必须思考,在整个项目过程,你的规划过程应该有什么样的特质去做,你必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因为你看二维的方式,资深的员工可能也没那么的积极在做这件事,但是BIM必须积极的做,而且要有良好的沟通,我们和在场的朋友沟通,和专业技术人员沟通方式不一样,你必须简单化告诉业主,因为业主有太多技术上的知识他不想知道,所以你必须做良好的沟通,BIM至今为止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你必须了解标准,软件管理、技术支援,而且在项目界面上,BIM流程上,参与行业组织的一些信息。
标准的定位不是我和美国的标准,我和国内的标准,我和韩国的标准,不是这个意思,你要有办法做出你一套的标准出来,你不能只是等待一个标准出来才做,因为在新加坡你一直要等政府帮你做,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你一直在问标准出来了没有,你是不会前进的,我们的老总告诉我们,我让你从第一步到第四步我知道不可能,但是我要让你走,然后你配合国家的标准,而不是你还在第一步的阶段,在新加坡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
BIM的技术在业主项目管理中的价值,之前我和你们分享了美术馆,现在建筑施工差不多完成了,我们在进行一个2D竣工图纸到BIM智慧模型的阶段,业主不是内行人,他不相信你们给我的二维竣工图,其实竣工图在行业里面必须每天基本上需要改,但是有什么时候施工单位每个细节都抓到很细腻,在当下他们可能以最方便的格式去装,可能不是照着之前预定的图纸,你给我的二维竣工图可能不显示当下的情况,所以我们在扫描过程当中我们会输入,有了这个扫描技术之后我们还是一样会用二维的竣工图作为一个基础,但是我们会做检验,你不对的地方我们会做更新、改进,在这个过程其实我们和他们在缅甸进行沟通,需要了解你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也建议你们一个适合的实施,应该应用什么软件,把他们不同的系统,也连贯性的结合在一起,其实你不需要用BIM这个东西也能达成,有一个行业的人也和我们分享,几十年前澳洲没有用这个项目也一样能执行,但是差别在精确度,你是不是要员工翻出20年前的图纸?维护一个BIM的模型可以让我们的行业能够在前端,我和行业的人分享,使用BIM和没使用BIM,如果你看到我们的行业,我们的技术是很落后的,比起其他科技,他们的技术比我们的技术在前面强多了,为什么我们还这么落后,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是不喜欢用对这些新科技采取的一个功能。
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里面需要从概念化、可视化到业主管理做很多协调,业主也需要理智的明白细节,你的项目管理,你的营运管理,你的成本,你怎么维护你的建筑是非常重要的,那我们也经常告诉我的业主的一些朋友,你要让这些东西有可能,首先你必须要有一个,比如你要买手机,你会看好你的手机,不会把手机放到桌子上让人偷掉。
BIM—FM Benefits,如果有时间我们看一个医疗手术室的模型,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使用作业、空间规划管理等等,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做生命周期管理,在CPG也有一些业主比较适合,比如住宅项目,在还没做已经卖完了,但是为什么还要做BIM?我们是要精益求精,但是在医疗、学校这些资产管理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必须认真看到如何释永信的技术,不管用BIM还是不用BIM,他们都需要去降低他们管理的成本。
其中的好处包括劳动的效率,使用成本降低,风险管理以及数据精度,这些是非常一致性的不需要多说的内容。
二维的方式和用BIM的方式,其实根据统计,如果你用二维方式一样进行图纸规划的话,你需要花的时间是这么多,如果用BIM,有好的规划,其实降低的时间更多,将这些降低的时间,如果再乘上他们的工资,其实每年可以节省两千万的劳动成本,其实很多的老板看到这个数据之后会觉得原来我的员工省下来这么多时间,我应该给他们做更多的东西,其实也不对,他们是在预期范围之内做好,提高他们的效率。
在事实管理方面,通过新的技术,BIM的技术,可以采用一些智能手机,灯泡坏了,或者检查这个地毯是不是每十年更换一次,这个数据通过技术上的功能可以减少高达6500万,这个是大概的一个数据,让你理解BIM的运用能力。
当然我们这边所探讨的施工单位、施工业主等等,这个是想让你们知道,你要做BIM一定要有联想力,可能项目初期阶段不会接触到这些人,可能不同的合约方式这些人不能早期出现,但是必须串成一系列的一个沟通的方式去策划整个的运作,你所想要追求的是一个联想性的BIGBIM,不是一个孤单的BIM的旅程,因为BIM对于很多人来说,我经常告诉我集团的人,BIM不是一个躲在电脑后面一直在模型的,你必须能够沟通,你必须能把你看到的东西告诉别人,我所要求BIM员工们,其实他们不能把自己处在一个规划图的联想,也不能以做二维的态度做新的三维的态度,因为工作流程和思想不一样,他们可能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是做起来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我想再和你们分享,“分享是不容易的”,新加坡即便我们有指定性的通过BIM的格式来进行这些项目,但是也有处于在一个割裂的情况下,设计单位做设计单位,施工但是就是施工单位,在这种割裂的情况下要分享这些讯息,以及把模型分享给其他单位的人也是不容易的事,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方案,你只能从过程当中慢慢提升,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时间让大家理解整个过程,因为BIM发生的太快,很多行业的人不知道如何应用,他们也不会很公开的和大家分享,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希望未来所看到的不是现在的状况,而是大家都可以分享。如果一会有时间我和你们分享一下我们集团的模型的资料,能够让你更了解,当用BIM模型时你对他要采取的信息是什么?
这个是我们在非做的一间医疗院的设计,做医疗设计我们必须提出一个资料,他是一个房间的一个资料,我们必须向业主提交这些资料和咨询,在这个里面我们所需要提交的3D模式的一个文件,我给你们看一下这个报告最终业主想看到的是一系列的信息,你的设施,一般我们用微软软件做出来的一个模式,但是通过BIM的模式,整个流程阶段都不一样,我们在3D模型里面也设定了这些我就算是电视,不同的隔板,他们都是照着分包商的设计进行,里面还包含了公司的命名,这些数据其实是在BIM的格式里面导入进去,比如我这里加一张床,这里会显示多一张床的格式,在哪一层楼,位置全部通过参数化的一个技术呈现出来,所以你没有办法骗,全部东西都是真实的,我们部门里面其实让我们的流程不是强制性,比如说机场部门的主任,他现在的态度就是说他看到一个二维的图纸,他说这个我不要看,就撕掉了,我要看三维的,我要看BIM软件做出来的图纸,其实他想看这一类的,那我的老板都这样想了,你还能偷懒吗,所以上面和下面的流程要一起做,用BIM实施整个计划,一定有老板的支持,企业的支持,还有参数的支持,采用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问大家你是想看这个还是想看那个?肯定是上面的那个,你一次性可以看出他少了什么,这个不对,你可以直接看出来问题,你就能把这些问题在施工提前已经解决好,你不需要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做协调,这个也是采取用BIM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我们的效率。
我想在这里非常感谢能够跟大家分享,也希望我的分享可以激发一些思想,谢谢大家。
魏来:非常感谢付先生和我们分享了新加坡的一些做法和政府的一些手段,也和我们说了CPG一些非常好的经验和宝贵的资料展示给我们,这个非常受教,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国建筑设计院BIM中心主任于洁跟我们分享中国建筑设计院的一些做法,有请。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BIM中心主任 于洁
于洁:刚才我们集团的CPG分享了他们在设计上的经验,我分享一下我们经验,我们都属于中国建设设计研究院。先介绍一下我们这个企业,集团大家肯定知道,时间很长了,在2014年我们改了制,成立了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原来的老班底成立了一个中国建设设计院子公司,我们属于其中的BIM中心,我们院所有经历是从2004年开始,和CPG起步时间差不多,我介绍一下我们BIM中心的特点。
首先我们是做设计的团队,我们用BIM这个体系来完成大型的,小型的,各种各样类型项目的设计,然后也是全过程的方式,同时我们还做技术拓展,一回我们会讲到我们做标准的制定,从企业标准,国家的标准,做培训与推广,同时做软件开发,从规划阶段,一直延伸到施工的范围内,也给业主或者企业做BIM的咨询,包括企业怎么建立,一个项目从头到尾怎么做咨询,今天我介绍分四个部分:
1、中国院BIM的历程
2、中国院BIM分析
3、BIM实施策略
4、BIM设计案例
这些都带有行业的体系,行业的业态,所有人从业能力的烙印,中国院开始在BIM的实践是从04年开始的,从鸟巢奥运工程,当时做鸟巢,因为他之是异性建筑,所以用了BIM,一件事技术的发展都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当时还不叫BIM,当时只是三维做设计,建筑结构、搭模型、切图纸,最后完成了四千张图,在这个体系之下,在建设的过程终模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2006年时做了一个尝试,也挺复杂的项目,是国泰艺术中心,现在这两个项目已经落成了,到2009年的时候,我们开始关注到这个技术,企业在这个时候找到了一个认为他应该发展的方向,在这个时间点上开始了全专业的实践,但是我们遇到了困难,为什么?因为不落地,在尝试很难的情况下又缩了单专业,第一批人都成了劣烈士,你要做先驱、先烈和烈士。
到2011年又回到了全专业,因为当时社会环境较成熟,我们积累也够了,这时有了项目的刺激的情况下就完成了一个个项目,全专业在大项目走上过去了,而且走得很好,这个强情况下等于锐意进取的一个实践,到了2012年时我们成立了中国院BIM研究中心,就是以一个做BIM实践为班底留下的,从各个院调来了很多骨干成立了这个机构,这个机构成为了我们院实施的引擎,到现在为止,我们是阶段的发展,中国院的模式,其实今天我要分享一下我们这个模式是什么样,给在座的各位,我不知道有多少行业的人,看看这个东西怎么在一个企业中可以滚动起来,而且能让他落地开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做了一件事就是要完成BIM的本土化,东西再好如果不合脚也是不合格的,软件到手不是一个软件问题,要落地,成为点点滴滴的时候,本土化很重要,因此我们2013恩年和Auodesk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也和本土软件公司签署了协议,可以给我们自己用,也可以给在座的各位用,刚才付先生也说了,我们也认为这个是整体解决方案,他不是一个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包含了很多的东西,而且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思考、总结。
这是我们前阶段做的项目,这个是这两年做的项目,大大小小什么都有,说一说经过这些积累我们院有一个什么目标和实施过程,首先我们觉得这件事是不可逆的,必须得干,因此我们有我们院的目标,我们认为现在每一个团队在每一年都要完成这个项目,用BIM来做,关键是符合中国院的企业标准,这个很重要,不是你用一用,当然开始从用一用就可以,但是到现在为止,既然企业标准有了,大家要完成这件事,像万科的王经理说的,标准很重要,因为他把标准贯彻进去之后大家才能拿到数据,这个过程很重要,因此,我一回讲怎么支持这件事情的完成,有中期目标到2020年左右可以完成到百分之百的人都会,70%的项目可以使用这个技术,有的同业的同事们说有这么快吗?有的领导说太保守了,反正两个极端都有这个情况,但是我们觉得这件事情任何一个技术的落地,中国无论是手机、汽车,所有的落地都用了五年,咱们BIM技术是可以落地的过程。
BIM委员会是院里领导的集中体,工作委委员会是讨论确定总BIM相关标准的、研究方向等等的,,BIM专业技术组对BIM技术及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我们也建立了很多培训机制,包括内网技术培训,包括办沙龙,去年我们办的中国院的BIM论坛吸引了很多业内同事,今年因为时间原因来不及了,明年的三月份到四月份我们要办下一届的论坛,也欢迎大家参加,这个论坛中我们也向整个业内同行展示一个BIM从头到尾怎么进行下来的,去年我们做了一个从设计到出图的全过程,今年会掺入更多的内容。作为一个企业如果想滚动必须有政策的支持,有制度的支持,我们在政策上有奖励、有补助,帮助企业做产业升级,这个产业升级其实对于未来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也得了很多奖,得了奖是鼓励,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图是很著名的一张图,刚才各位已经讲到我们从来都认为他不是软件,他是一个技术,而且是给企业非常重要的,是一个信息化的平台。
建筑行业的存在有人类的时候就基本上,不管是挖山洞还是树屋都是建筑行业,我们是古老的传统行业,传统行业面对今天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大数据改变的时候,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了,他打开门等你进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向制造业学习的过程。
BIM技术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这个关系到整个链条的方方面面,也是全行业的项目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平台,对于提升管理和质量、以及降低成本很重要,这个成本可能不是设计阶段完成的,你可能设计阶段付出的努力更多,但是在明天,在施工过程中,在最后的采购过程中能够降低的成本远远比你在设计阶段付出的成本多很多,我们面对业主、政府、节能角度讲他是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他要讲规则,规则很重要,如果你开车在路上乱跑就是杀手,如果在信息化时间点上,包括网站等等各种各样都要讲规则,我们在做管理的过程中,技术管理过程中同时要讲规则。
那么讲讲我们的实施策略,刚才讲了整个目标,从事实策略来讲,中国院秉承的是设计BIM,并不是辅助BIM,为什么?因为我们觉得在未来几年设计师来做BIM这件事是一定的,就像开始时你可能有司机,有出租车,或者有专业的司机,但是当自动挡车蛮满足街跑时,你的活动范围变大,因此我们从头到尾坚持用设计BIM做这个事,这时刚才解释了万科的王总说的里面有信息,因为设计过程中就是在输入,他光是型的问题,能看见的是三维的部分,是模型,也是付先生说的参数化,参数改变的时候设计就会变,我想得到的结论不一样,我可以最后统计,可以节能,都在设计中完成,而不是边做二维设计边做模型的过程。
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是设计完成的,我们必须给大家一个信心,这个是可以完成的,而且效率还可以。
对于我们的目标来讲,首先从项目级的验证和企业级的辅助验证已经过去完成时了,项目级是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以及企业级以及企业做BIM全程的顾问,他是在前面把规则定好,然后不断的滚动,因为你在不断实践过程中认识不同也是会变的,开始阶段是一个,也许辅助是有短期目标,但是从长期和中期目标看,大家可能都是同一目标,有做总比不做好,这个是真理,但是不同从业人员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可能在于我们,比如我们这个团队我们同事们已经不会用二维了,有的人确实不会用了,因为你让他做项目时他直接就开车走了,就这个过程,开车之后可能不会再走了,这个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比如现在做从业的人员,各种各样的角色,比如做BIM的工程师或者怎么样,他最后发展的过程,他有一个职业规划,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讲,让我们的员工给人家代建模型从唱起来讲他是不愿意的,所以这个是为什么我们选择BIM的原因,不同的企业情况不一样。
那么,可以看到,我们从2004—2008年的起步,到09年到2011年潜力的钻研,2012—2013年的总结和推广,形成全套的培训,以及现在开始做开发的过程,最后希望到2016年滚动式在院里推广,我们面对的团队是1600人,和CPG是一样的,我们BIM中心大概有80有,院长有一个目标,把1600人滚动起来都在三维体系下工作,其实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经验的积累,团队的培养和一个模式不断被完善的过程,可以看到,这个是我们正在实施的过程,BIM中心是整个的引擎,在底下托着这个事情的发展,我们BIM中心邮件住设计室、结构设计室、机电设计室、研发室,前三个室是干生产的,后面的是写软件的,我们从室内到总图都会碰到,带着滚动起来,我们的同事们如果他想上项目,我们就提前一个月左右给他培训,然后做小的测试,然后他们搬到我们中间来和我们一起做,有问题提问题,然后不断滚动,一个项目完成之后他基本可以跑了。对于年轻的同事他可能一两个月就能跑,可能三个月左右可以思考,就像我学车之后,开始学车三个月眼睛够用了,对于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来讲他在原来软件画图不多的情况,培训他的能力就可以了,不需要学会所有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标准和过程是怎么被总结出来的?那是一个经验慢慢的积累和不断的总结过程。
首先我们做很多生产型项目,这些项目大大小小什么都有,比如有办公、住宅、采购、估料清单等等,这个项目60万平米也可以用BIM,包括一些专业化的机电很复杂的东西,比如像数据中心这样的类型,也得了很多的奖,做了很多支撑项目,每年十几个项目来给整个院里做支撑,若干个室组合在一起来完成一个项目,那么我们还做技术的开发,我们可以由不同的插件,在BIM的情况下协同平台很重要,因为是传递,互相之间的交流,管控,比二维时代更重要,因此协同平台的产生还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情,然后再开发的过程中,包括所有族库的管理,刚才付先生讲了新加坡有族库管理,中国院也有自己的族库管理。
不同的建筑类型有不同的样板文件,不同的族库,现在我们已经更新到2015版本,其实我们有一个感受,每年你的认识都在不但的增加,因为碰到的事情不一样,比如现在共享参数可以串到机电,效率提高起来,包括现在的培训平台。
我们现在从外网上可以访问我们的服务器,可以打开我们的模型,因为他是一个开发的过程,也是一个科研,这个可以帮助业主对于一个项目进行管控的能力慢慢产生了差别,我举的这个例子是看原始的模型,这是一个虚拟化的过程,我们未来可能要把各位设计师的,把电脑拿到前面,计算放到后面,所有的员工用现在的设备就能做完一个项目,这个事情是在路上了,已经在研发的过程。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很大的项目,这是一个数据中心。
刚才说到整体的解决方案,包含什么?包括工作方法、IT环境、教育培训支持、数据库、软件包,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形成了我们院BIM设计应用指南,还有BIM设计操作手册,这个是企业级的,比北京市和国家标准要更细,也就是这个标准支撑了已经出版的北京市的BIM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我们的工作方法,你可以看到工作方法有各个专业的流程,你可以看到有很多流程,什么工作在什么阶段应该完成什么,刚才各位都讲了,连业主都意识到我们的流程发生了改变,是这样的。
从IT环境,硬件环境上做咱们本土化的软件,计划明年来发布软件,软后有协同平台建筑结构和机电,我们找到了我们的伙伴,明年在论坛上会有相关的软件信息出来,包括企业银行,我们和惠普银行有战略协作协议,完成虚拟化和远程办公,但是后来软件的部分是自己写的。
现在我们的状态也是按照工作站和服务器的方式来做的,明天我们用虚拟化桌面来完成这件事情也是我们计划的一部分,从网络环境来讲,万兆网加千兆网做桌面。
看看我们的培训和教育,我今天从手机上访问的,你可以看到我们已经是体系化的一个,这个是我们内网上的学习平台,有一些东西打不开,因为网速不够,比如我要上一个新项目时,我的同事们提出申请,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又分建筑结构机电不同的专业进行培训,每一个都很全,一步步往前走,对待每一个构建怎么做都有了解决方案和答案,你可以按照我的方式,我一步步教你,变成一个中学生,你上项目,上项目以后你在时间过程中变成一个高中生,然后经过两个项目再变成大学生,是这样的过程,因此这个事情确实是可以落地的,只要你做是可以做起来的,然后包含在这里可以看到资料库,有BIM分享,可能世界上找到的标准我们都有了,因为干了很长的时间,能够有一些积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所有的操作手册全在网上,这个在内网上出现,因此每个同事进来的时候,建议他用双屏,一边看着这个,一边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滚动。
对于支撑体系角度来讲,我们有全套支撑的流程,我们有管理办法,一步步告诉你怎么做,让你找到这些东西在哪,成为一个企业能够滚动的一个前提,在这个情况下,可能用几年,五年,七年,八年,让同事们都学会开车,满世界跑这件事成为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来这个是一个流程,比如一个企业给大家一个建议,以我们为例,你从点点滴滴开始做起,找一个团队,能够有计划部门的支持,软件服务商的支持部分,关键还要领导支持,一把手认为这个事正确,这个才能做,然后还有培训的过程,然后形成种子,然后你有制度和很多资源的配套。
我分享一些我们的案例,鸟巢的部分,刚才说了2006年的国泰艺术中心项目,刚刚落成的北京市被大家说成是飞碟,雾霾造就了他的神秘感,有简单的,也有难的,简单的部分所见及所得,比如有一个图书馆的项目,他用清水混凝土做的,室内室外都一样的,我们各个工程师相配合,最后建出来就是这样的,项目的质量提高了,较成本降低了,然后你所有的从业人员能够完成度相对来说可以提高很多,这个是一个大型中国移动的一个项目,你可以看到这个是我们做过的项目,因为做了很多,既然做了这么多年,各种类型,各种事情都会碰到,其实BIM到现在为止也是有问题的,但是任何一个过程的发展,包括社会角度来讲都是有点点滴滴需要修正的,但是他整个的方向是对的,对于在座的同业来讲只要做就可以了。
这个项目是刚才前面有一个项目的具体部分,这个项目是北京的一个城市综合题已经封顶了,他经过多方评估最后选择了BIM设计。
安藤忠雄是清水混凝土,非常难,一万平米赶上十几万平米的难度,在过程中所有的专业的协调都在BIM模型中完成,这个是世界上比较牛的设计企业都在这里面,有KPF,有TT,有安藤忠雄,在这个项目上我们用了60个设计师,他很短的时间完成的,短就可能动作变形,这个也是现实,其实出施工设计图这么大的面积,施工图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所以各位,你去怀疑一件事情到底能不能走过去,从进度来讲,如果你说20天完不成,但是放大两个半月,20几万的项目可以完成。
所有图纸都通过模型打印出来,这个是完成的一个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三分之一的同事是熟悉BIM结构的,三分之二是从来没用过的,学习中给他技术支持,因为我们有了现成的模板,族库,工作方法,所以只要跟着走就可以,不停的问就可以,将近60个同事,有40个人画图,在两个多月的情况下可以完成这个设计,一遍遍改很不容易,而且是从不会到会,可能他做第二个项目就更好的,第三个项目就满街跑了,你可以看到这些图纸都是从模型里面打印出来的。
管线碰撞检测,这个很复杂,包括和市政设施的接口,因为挨着地铁,因为这个项目算日照的,所以上面是大切面,后来我就想,如果没有三维的设计和这个的情况下我们最后画的图对吗?不断的话剖面,不断的综合,施工企业拿到以后,当时在招标过程中,我们说哪个企业他们吓坏了,他们到了施工企业,一回于总会讲施工企业,他们把我们有些东西再调一下,优化一下,因为对于某些东西的施工安装的好坏,或者采购的设备以后的情况,在下一个环节继续优化。
这个是一个屋顶,你可以看到屋顶里面有很多的设备,在一个三角形空间里面把东西都装进去,把盖还得盖上,你看这个过程,他是一个设计过程,他不是一个建模的过程,结构专业把基本的结构体系搭起来之后,这不行,装不起来,一点点被优化,刚开始时所有管线都出来了,我们一点点把他装到下面,然后装到滚动机里面。
也可以统计处很多的清单,这个项目没有用来招标,后面的项目用来招标了。
这个是我们机房的深化,施工企业进来继续做深化,是施工企业往前跑还是设计企业往后跑的过程是整个行业要思考的问题,原来机电专业肯定不做这个,到了现在为止,到这个项目我们还认识到一点,BIM是一个项目管理过程,可能项目管理大于技术,这个是一个认识,那么技术的本身,能实施的不管有多少BIM点都可以实施,但是管理做好对项目成功非常重要,把BIM技术用在项目管理是非常有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BIM的部署,就是计划,也是开始输入的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工、各个阶段内容、有流程详细程度,有工建方怎么拆分模型,谁干吗,什么权限都很重要,包括是否能控制模型的大小,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注意,WINDOWS已经很强大了,但是在手机上软件是很小的东西,这个模型的批量大小也直接受硬件的制约,这个是项目人员的拆分分工,这个是草图,每一个部分由谁负责,干吗,都能清楚,包括责任,包括链接管理,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以及在整个流程过程中,基于模型的讨论,其实现在很多大项目已经是这样,是在施工阶段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是设计阶段的讨论,如果举个例子,我有一个走廊,业主说宝格丽酒店在这里净高是两米八,我说我做不到,但是我可以做到两米七,他不相信,但是他就是做不成两米八,最后那个业主认了,因为已经做到最好的,这个体系可以让更多的参与方拉进来吧事情做好。最后我们对净高检查的参照面完成整个数据的统计。
有的企业说为什么用BIM之后还要碰撞?小学和中学不能把大学东西都学完这个事是正常的,在过程中不断被深化,他可以做到,但是给我们时间和费用肯定可以,但是过程中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如果想节省时间,伴着这个项目一步步往前走,最好的模式可能是往后延,这个可能是我们觉得最好的模式,可能施工企业觉得从前沿过来也是可以的,所有都遇到了模型交接的问题,就是模型怎么传递,现在如果做新的企业,BIM是有优势,可以从头沿到尾,所以现在做业主顾问就是把标准建立起来来完善是很重要的。
在这个体系下,我们不断有项目级的流程和标准,和企业级的标准,我再和大家分享一个项目,上海某一个住宅,这个是被buildingsmart认为是最好的一个项目,我们也是碰到了一个有追求的业主,这都是大家可能的怀疑,BIM那么慢,他能得到什么价值?通过这个项目他知道了,这也是一个很牛的地产企业,他知道未来的方向了,只是在过程中怎么实施,他怎么控制周期质量和精确计算,在这个项目里我们用了新的启动方式和建模方式,以及价值的体验,后来觉得协同是BIM的核心技术。
刚才说的信息化也好,都是宏观的,如果你实施过程中怎么协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个BIM已经进入到了方法的时代,其实他不是行不行的时代,这个项目是什么?
这个项目是两个完全隔离的设计师团队,一个团队完成了CAD图纸,一个团队完成了BIM图纸,同时招标,我们请我们这位业主不要告诉二维团队我们三维设计团队的存在,为了保证这个实验的准确性,因此著名的设计企业他们不知道我们有中国院做这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边设计边建立因为过程中同样一个标底,比如南区和北区,同样一个地产公司出一个同样的标准产品不能不一样,因此我们就往一块靠,我们不断的收到他们的图纸,然后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修正他们的图纸,我们在不断发现问题,如果是技术路线问题他拍左还是拍右,如果正确率的问题肯定按照我们走,因此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变成除了做设计还做设计监理。
经过三个月之后怎么样了?我们同事出图没问题,赶得上没问题,一进入招标就不一样了,这个出的招标量很快,里面还发生了一些小问题,最后招标准确率的情况下,5%左右,和手算出来的有5%左右的偏差,我们发现了很多利润点,比如在BIM体系下我算踢脚板,整个墙的面积,我算到踢脚板以下几厘米,这个是我真是的面积,但是按照二维的算量规矩他把踢脚板都算进去了,如果空间比较窄,十公分也是不小的面积,那利润就不一样,因此把这个地方都找出来了,凡是不一样的地方就找他跟哪不一样,这个项目所以做得很深,最后这个项目的机电是用我们提供的量招标,土建还是按照原来,他是模拟招标的过程,但是到真的部分就是快,比传统的方式可以节省74天,他是一个发动机,只要你把数据输对了,因此规则很重要,在这个规则中我们设计师也遇到一个问题,我原来不做那么深,比如刚才万科的王主任说的,我踢脚板转过去,所有东西拆不拆分,你把后端的很多知识和内容拉到前面来,这个也是思想的过程,设计师也得接受,我们用的新的协同方法,我们院基本固定在土建模型体系一体化,机电模型一体化的阶段。
多专业的适时协同是硬道理,在一个模型体系下,大家在一个工作模型上工作,不管是专业化还是怎么拆分也好,都是信息唯一,都在做模型,最后以谁为准?以前是二维时代,现在是三维时代,最终以谁的模型为准,这个也是标准的问题,一个项目的标准问题。
在这个体系下,模块化很重要,咱们今天另外一个会场讲产业化,为什么BIM可以给产业化长上翅膀,他盖房子最后真的是搭积木,就像做乐高,但是不同的专业逻辑是不一样的。包括一些精装修的部分,怎么被拆分,这个项目一直做到精装修,隐蔽工程部再隐蔽,包括很多材料的排步,刚才讲到魔术,其实还是一有排步,遵循排步之后魔术怎么做到美观是开发商的经济增长点,就像制衣一样把所有的边角料都用起来才是好的材料的调拨。
我们有一些传统的协同方式和新的协同方式的对比,图纸的对比,这种新的协同方式下,其实团队很重要,团队之间的相互配合很重要,以前人与人的关系,可能走了一个人或者怎么样,现在在一个协作关系下缺一环都不行,这也是团队建设的一部分,因为彼此习惯,因为他已经是每一个人都变成了这个大的机器的螺丝。
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很有见识的业主认为,BIM的出图确实能赶上CAD,只要愿意做,有这个技术做可以,不是天方夜谭的事情,第二个是BIM出图的深度比CAD强,还有BIM招标的过程比CAD时间短,还有就是变更比CAD少。不同的企业变更不一样,如果因为设计或者因为决策一些事情而改变的话,在BIM体系能够让决策更准确,思考问题更多,如果因为质量问题可以让所有从业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会更多,因此在这个过程中BIM创造了价值,协同也创造了价值。
图纸案例:
对于这么复杂提醒的项目,相对来讲质量就让你跑工地的次数在减少,设计质量在提高,你可以看到他解决这些问题都没有问题,所以说,BIM这件事情已经在门口,就看用什么态度来对待,接受不接受他,还是你就是钻进去了,还是开始小幅实验一下,最后得到一个成果,但是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要经过很多年的积累才能上到一个个平台上,把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就像我们上学学教育是一样的道理。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了我们的经历,也希望多和大家做交流,这个是我们的联系方式,如果有什么再交流的可以联系我们,有一些可以点对点的交流,更多的交流希望可以到明年的三四月份的论坛上交流,谢谢大家。
魏来:谢谢于主任,我们非常荣幸的看到,我们两会的会长来指导我们工作,我们表示欢迎和感谢。
刚才大家充分感受到了中国院在BIM领域做的非常丰富的成果,我是非常喜欢和于洁沟通和交流的,平常交流的机会也很多,我觉得今天于洁讲得很细,现在基本上像于洁也不怎么出来讲了,所以今天能让于洁出来讲也是我们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这也是我们房协的号召力非常强的。
接下来咱们有请韩国建设与经济研究院, Woo Young Kin分享一下韩国房地产BIM的模型与案例。
韩国建设与经济研究院 Woo Young Kim
Woo Young Kin:大家好,我是来自韩国建筑经济研究院建设管理研究室的主任,首先感谢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组织这次论坛,我今天发表的主题是BIM技术在韩国建筑企业中的技术与案例,其实这几天我听了几位专家的演讲感受到韩国BIM的进程和中国是差不多的,以后有更多的论坛我们大家互相交流。
BIM在韩国的应用现状,在韩国60%的建筑企业在不同程度使用BIM,大多数人会使用BIM软件已有五年,属于专家级别的BIM用户占到整个建筑行业的28%。BIM的优点是能够直观显示建筑空间,显示建筑意图,据调查结果发现BIM的投资回报率分别是韩国59%,西欧74%,美国62%,BIM使用中面临的障碍有调查结果显示,频繁的技术变更,缺乏培训,缺乏软件,价格过高和兼容性差也是问题之一。据调查显示结果,韩国人投资回报率的感受程度是低于10%得罪人多,美国和西欧是10—25%之间的人最多,显而易见,韩国人对投资回报率的期待值比较低。
韩国政府2010年1月推出了建筑施工行业中的BIM指南,政府又提出了标准管理元素。标准管理元素有信息202和BIM成本管理细则,如图所示人们对BIM实际应用水平有一些差异,我去年对12个建筑施工单位进行了BIM的调研,还调查了一些使用BIM的相关人员。以上是对施工单位进行的调查结果,按每个公司的打分情况进行了网状分析,然后按照相似的图形来分成了几个集团。
第一个集团是BIM起步型企业,他们得到得分数是比较低的,调查结果这些公司少数员工在使用BIM软件,都是用于简单的3D模型的搭建,西欧对BIM的认知度不够。
第二个集团是BIM中心型企业,这些公司不是整体的推广BIM而是部分项目通过BIM项目解决技术性的问题,比如碰撞检测等,并通过这些项目来提高BIM经验和使用能力。
第三个集团是BIM投资型企业,这些企业一般都有成功的项目实力,所以西欧的意愿非常强,在企业领导的支持下推广BIM,例如员工培训等,但是缺乏长期的目标开发与计划。
尽管现在仍处于部分使用或者起步阶段,但是有一些富有挑战型的企业希望有组织的开展BIM工作,实现生产力创新和改进,能否持续运用BIM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BIM专业技术人员及西欧的意愿。BIM的应用战略取决于公司的现状,也是按照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克服韩国行业建筑市场的局限性必须向外扩张,必须要建立一套先进的BIM管理体系和应用计划。
下面介绍一下BIM在韩国的几个应用,我不在施工单位,我在一家研究所,所以下面的资料都是有几家施工单位给提供的,大陵产业是韩国建筑五大企业之一,我之前也在这个公司工作过七年,在建筑施工现场BIM一般用于设计变更、沟通、算量、后期管理等方面。
下面两个例子是为了便于甲方的理解做了三个模型,酒店的出入口设计部分做了3D的动画效果,使用BIM软件通过不同方案的选材和算量能实时观察到成本的变化,使用二维方式无法表现的内容用三维方式建模沟通,为了避免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碰撞,提前进行了碰撞检测,要是开会时也可以用BIM模型来实时交流,为了更好的理解图纸,切出了不同的剖面来交流。每个月的碰头会都用BIM方式进行工程报告用BIM动画技术分析说明建筑空间,使用BIM标准算出每个区域的钢筋混凝土量,这是最终算量的信息表格。每个BIM模型都会有自己的信息,如果点击模型就能得出材料的准确信息和容。
下面是GS建设的酒店项目,这个项目总共用了39个月的工期,左边是原有建筑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右边是新建的一栋楼,这个项目最大的难点是准确的分析原有的建筑,地下空间的扩建也是很大的难点,还有工期进度也安排得非常紧凑,为了节省时间成本,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个是事前检讨阶段,第二个是准备阶段,第三个是建设阶段。
其实实际建筑物和施工图有一定的区别,为了减少设计失误使用3D扫描技术对空间进行扫描来获取精确的模型,各个专业开会时也会用BIM模型来交流一些难题,在之前画的二维图纸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专业间相互冲突的问题,先用BIM模型方式解决冲突问题,在这基础上重新调整了层高。
下面是通过碰撞检测调整建筑方案的例子,在碰撞检测过程中检测出排风管和墙体的冲突问题,所以事先在墙体上预留了洞口。在这个结构体上也使用了BIM,通过碰撞检测,检测出了50个问题,以下是通过这个项目所得到的经验。
BIM为了提高BIM的应用价值,各专业都要提高BIM水平,为了更好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各专业定期开BIM会,如果出现了问题及时通过设计检讨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变更,这样一来使得BIM更有价值。
下面项目是乐天国际大厦,层高共123层,这个项目中也部分使用了BIM,在设计过程中地下一层,酒店层和办公层共38个层使用了BIM来建模,用BIM发现了很多错误信息,也做了设计变更。这些检测信息进行分析,像这个图片一样做了一个分析表格,下面是三星建设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也使用了BIM技术,这个建筑物是著名建筑师扎哈设计的,也是代表韩国的建筑物之一,在这个项目外皮共使用4500万铝板,都是曲面,所以很难用二维方式做成,通过专家组的论坛,开发出了一个BIM软件解决了这些问题。
双龙建设也积极使用BIM软件,双龙建设在新加坡也做了不少项目,西欧在这些项目的实施以后有了很大的信心,在南山酒店项目里也用到了BIM和项目检测,在新加坡改进公寓项目上也使用了BIM技术进行了碰撞检测,在水上体育竟技场项目上也使用了BIM,主要用于异性曲面分析和动画演示。在新加坡的海边高速路项目上BIM使用于结构分析和4D动画演示,在一个高铁项目上也使用了BIM技术,主要用于3D建模,装备运输系统,安全管理等方面。
现在在韩国BIM应用于建筑的部分领域,虽然政府有一定的支持,但是还是有一些政府官员也不太了解BIM,BIM很快带来建筑行业的革新,实际是一些前辈们的想法,实际缺乏项目经验,以后我们首先做的任务是先做好各个方面的教育培训,要推动整个BIM行业的创新和变革,其实对我们来说,还留下很多作业,以前从首号图纸转型到CAD经验上,可以看到CAD到BIM的转型是无法避免的,实现BIM不是不可能的,是时间的成本问题。我不会国语,用了韩语,所以向大家表示歉意。
魏来:谢谢WOO先生,在buildingsmart也是非常注重和国外交流,buildingsmart理念就是OPENBIM,接下来有请我们上海建工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于晓明于总,给我们分享一下在施工阶段BIM的关注点和一些实践经验,有请。
上海建工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于晓明
于晓明:因为时间关系,我尽量说得快一点,我今天这个题目其实和原来大家稿件上的有一些不一样,原来为什么给我出的题目是基于提升开发的效益,作为施工企业还真的不敢说效益在谁那里,施工企业和业主方相互有何作,在利益上还有驳议,所以效率在谁那里,谁赢谁吃亏,还真的说不清楚,所以我就把这个题目改了,改成我们施工技术提升地产开发能力。
讲这个话题之前今天主要分三个方面,一个是什么是基于BIM的施工技术,可能尝试过的业主会了解,但是还有很多不大清楚,刚才从设计的角度,从开发的角度讲了,我主要从施工的角度谈一谈,第二个方面这些技术对我们开发商和业主来说,哪些是对我有用的,不是所有BIM应用点都和业主有关,最后是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探讨。
首先讲第一个基于BIM的施工技术,我总结了四个方面,现在外面的应用点非常多,但是不外乎这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施工方案的优化以及模拟,施工方案有总体施工方案也有专项施工方案,所以现在有了BIM技术之后可以把方案进行模拟。
这个是上海中心的方案,其实现在迪士尼做的比上海中心还好,但是迪士尼有保密协议,所以很遗憾,因为今天时间短,这个视频我没办法放,整体20分钟,第二个方面,今天不是秀技术,我们主要讨论后面的技术,在技术上稍微交待一下。
第二个是施工总平面的布置,我们说一个场地,尤其一些狭小的场地有施工的设施,有安全的通道,像上海中心主楼是顺座,底下是逆座。
第三个是施工进度的模拟,以前觉得很简单,只要虚拟建设,现在要分总的分工进度和分享施工进度,看看他的逻辑性,看看他和其他专业的结合度可以比较他进度的差异。第二个方面是深化设计能力的提升,我们说现在施工企业谁施工谁深化,现在是大家已经认可了,拿上海中心的例子来说,因为上海中心是曲面的,这条沟转了180度,他一直往上在收,所以理论上他的玻璃板块有两万多块,不同的玻璃,这个对于加工,对于装配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通过BIM技术和软件的集合,把这个优化到几千块,所以他成本降低了,这个是网格的优化。
从机电的角度来说,优化模型的设计,原来都是比如这样做了,拿最初的设计方案,通过模型以后我们可以把他很直观的看到优化成这样,一、减少了弯头,第二理顺了空间,所以BIM给了我们一个很直观的手段,可以把设计做得更好更快。第三个部分是作业流程的部分,我们举了个例子,比如钢结构,预拼装,我们做钢结构是做一层装一层,做传统的都知道,这个要有很大的场地做预拼装,现在有了BIM可以通过三维测量技术,因为做完的构建和你理论的构建是有差异的,你可以撤以后有变形,电焊之后肯定有形变,这些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把形变撤出来之后,到理论的模型中修正,然后做预拼装,能装的起来的就可以放到现场去,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打大提高我们的施工效率。绿色建造逐步实现,刚才一直在说住宅产业化,实际绿色建造对于施工企业是有很大的提正和冲击的,这个月的14、15号有绿色建筑的展览会,我去看了,一下子冒出了很多的混凝土构建厂,他们用制造业的思路来构思我们的装备化住宅,远远超出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有各种各样的墙体构建,两面混凝土中间空的,放到现场去钢筋插好之后再浇铸,省了中间的一些流程,所以有很多这些装配化的技术,现在有了BIM之后可以把这些都实现了。第三个是机电工程,目前在零件领域,我们机电工程都叫安装公司,现在是现场制作,我们一直想把现场制作部分放到厂里面,用模块化的技术,或者用装配化的技术到厂里去做,我们调研过在厂里的效率比现场提高20%,机器的可获取性都比现场要强,原来我们怎么做这个部分的工作?现场工作面出来了,去测绘,测一段做一段,后面再不断的做,现在通过BIM可以通过预知加工。 现在有一些软件,比如制度开发的,可以把模型导到加工图,由加工图自动出每个管断,可以提高我们出图的效率。
第四个方面是施工管理手段的提升,我们开协调会,开技术交底会,开方案论证会,上海中心有很多特殊的其他项目上没有碰到的一些技术,比如说像外幕墙的磁片怎么装上去,还要不影响视观效果,如果很好的景观看不到外面可不行,后来就把沿口的封机往下降,这些都是通过BIM的视觉模拟提前发现问题,比如沟通效率是提升的。
第二个手段不一样,刚才大家都讲了碰撞,其实碰撞有很多种,结构和建筑的,我幕墙和钢结构的,机电和钢结构的,机电和机电的,以前这些碰撞要不就与到才看到,或者是凭经验判断,现在有软件就自动把问题筛选出来了。
第三个是成本管理控制,有了BIM以后,我们可以即时的,以前做成本管理,每个项目都有预算和决算,在过程中你怎么控制,每个月施工报工作量给业主,申请款,业主要交投资监理审批,施工企业往往会多报,业主那边也没空每个月给你审,砍掉20行不行,过程中不是精确的数字,现在有了模型之后可以根据完成的模型直接可以导出完成的工作量,所以我们可以即时进行成本控制,如果有了量的概念,你的资金也可以控制,一般大型的房地产公司对资金调度是非常重视的,我接触过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他们说工程部不是他们企业最大的部门,开发部和融资才是老板最关心的,所以资金的调配是开发商领导最关心的事情,所以BIM给了很好的手段。
前面粗略的罗列了一下,一个是往模拟,一个是优化能力,第三个是沟通,第四个是作业流程,会改变传统的作业流程,基本是往这四个方面发展,当然还有一些细节的应用很好,但是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接下来我讲讲这些技术和开发商之间有一些什么关系。
我们说BIM技术提升了开发的能力,从哪些角度说?第一个是想象空间更大,越来越多的异性建筑,复杂建筑出来,现在习主席说少盖一些怪楼,未来一些阶段,像扎哈的东西在我们国家会少一点,但是少不等于没有,这些给一些有个性的业主提升自己的想象空间,建造能力会提升,第二个就是装配式建筑,现在可以通过BIM更好的实现这个技术,低能耗的建筑也是我们业主在追求的,尤其是自持的物业,长期的运维就是长期的目的。从设计阶段就要考虑低能耗的建筑,所以现在有了BIM给我们做好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
第二个就是品质可控,我要造什么样的建筑,图纸出来了,你施工就出来了,你把方案模拟给我看一下,这个对业主是有品质的,过程很好,由于虚拟建造的技术,和BIM的一些数据分析,这个过程可以控制,成本可以控制,所以我一直在想,其实开发商,从老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是在于你施工给我省多少钱,而在于我整个建造过程的风险是否可控,我这个预算十个亿造这个项目,你真的给我省一个亿心里是开心的,但是做预算的人肯定要倒霉的,你怎么给我考虑的,所以风险可控是最大的老板考虑的问题,BIM给了我们品质可控,过程可控,成本可控,给我们体降低风险的手段。
我从施工的角度给开发商罗列了这么一个所谓能力上的需求,比如从开发阶段到设计工程合约这一系列,现在有了BIM技术以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说开发阶段可预测,我不是盲目的听人家讲这块地我可以做什么,造多少楼,我可以用BIM模拟方案很快的做出来,第二个设计可以更优化,可以通过BIM技术把建筑的能耗,把方案可以做到更优化,更经济,他可以即时的比对,工程可控,整个建造过程是在BIM的虚拟建造和实体建造过程中不断的比对的,所以他是更可控,合约更合理,签的合同更合理,因为有后台的数据,销售可以虚拟,不是一定要建完才可以销售,带着人家看样板房,可以网上虚拟,现在虚拟技术做得很好,样板房可以放到网上可以虚拟出来,资金可调度,运维效率更高。
基本上BIM更我们开发商可以带来这么些用途,从业主的该度,我们今后去使用BIM,从哪些角度去思考,我们一直说BIM是一把手工程,不是一个部门可以推动的,肯定是领导推动各个部门,相关部门来应用,BIM待遇理解的深度和光度,用的越多越有价值,现在说4D5D,用BIM是ND的遐想。
接下来我想说说问题与对策探讨,因为我是最后一个发言,前面讲的都非常好,我还是多谈一谈现状,业主方在施工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设计变更,有设计不完善的自己要变更,也有业主突然有新的点子,老板是发散型思维的,天天有点子,下面设计部就玩死,天天改设计变更,还有就是设计考虑不周全等等,这样造成我们成本增加、工期延长,更我们整个项目开发风险提升。怎么办?
我们说目前这个阶段,大家都说做BIM可以减少设计变更,那么什么样的BIM是有用的?我们现在业主往往会请设计院做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到了施工单位手上,施工单位往往会哇哇叫,这个不行,我得重新做,有一些是提供的模型,但是我们团队说帮他改还不如我重新做一个,我们现在拿到的数据格式基本都不一样,所以我先把后面的情况说一下。
专业不同、应援点不同,标准不同,所以最终模型不同,设计院做模型是用来做方案分析的,是做能耗比对的,他是完善设计思路的,施工企业做的模型是让模型落地的,是和施工可以实现的,大家的出发点不一样,还有建模规则也不是统一的,我见过很多设计院做的模型,他一根柱子一楼到20楼是一致的,他就一笔就上去了,建模很快,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到了施工手上是一层层做上取得,我要做虚拟建造,一根柱子到20楼成了擎天柱了,所以大家的规则不一样,这个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说什么是一个准确的模型,现在一直在盼望,不管设计院也好,还是施工企业也好,都想做准确的模型,所谓准确模型的标志至少你是有规范的建模,然后是各个阶段大家都能用,都能延续使用,这才是一个准确的东西,现在都再说BIM从1.0到2.0的过渡,现在BIM到了什么阶段?今年提出一个观点说1.0,我们要进入2.0时代,为了这个我写了一篇文章,我们说夯实基础迎接2.0时代,因为1.0的标志是什么?我自己理解有三点:
第一你能够做一个准确的模型吗,如果模型做得不准确,你就是进了2.0的平台你出来的数据也是不真实的,这样会误导。
第二个,你能及时的提供模型吗,不能楼已经盖了,模型还没更新,这个牵扯到团队的建设,标准的制定,这个是团队能力的提升。
第三个你能拿模型和别人介绍,很多人拿着模型坐在背后,自己给自己看,很多人年轻不善于沟通,他自己在那里做,自娱自乐的在那里玩,有人说BIM是玩出来的,玩到最后别人不知道你在玩的什么,有的项目经理或者项目工程师在抱怨,你不是做了BIM了吗,怎么回事?你做了什么东西?而你说给我放一放,他拿BIM给放一放,会后把电脑又带回去,东西还在他的电脑里面,别人没有获取,所以会用BIM沟通了没有,这个是1.01标志,这个做好了进入到2.0应用平台才是扎实的,目前这个情况确实现实是存在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古板,确实是这样,所以我们现在提出到了施工阶段要不要再做一个模型,不管有没有设计模型,施工阶段还是要完善,不管是改的还是重新建的,有需求还是要重新做,在业主给施工总包发标书时不要以为花了钱了,后面的钱就不用花了,不是这么回事,这是必须的,这才是真正落地的手段。
现实阶段第三方BIM,我们现在阶段是业主没有完整的BIM团段,有一些大的业主在这方面有投入,一些开发商还真的没有BIM团队,施工企业也好,设计院也好之间沟通也不错,我们原来说BIM是一个无缝交接,就是解决一个沟通的问题,设计院的东西可以无缝的交给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无缝的交给运维阶段,但是现实是锻炼的,我原来反对第三方,从今年开始我极力推荐做第三方BIM,目前这个阶段业务水平的前提下第三方BIM是可以保证一是可以实现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的交接,甚至可以实现到运维的交接,他可以帮业主做一个完整项目的标准和需求,他按照规则要求设计院怎么提供模型,第二个可以协助业主的应用,要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这样的价值,所以要用,这个用也是业主自己没有高手来用很真的玩儿部分转这个模型,第三方可以实现这样的作用,他可以协调监督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各个环节沟通的障碍,当然要强调是专业的第三方,不要找一个连图纸都看不懂的,他只会照葫芦的建模,不要找这样的第三方,做的模型是伪模型,两三块钱的模型真的不要找人家做,做了也没有用。
接下来我想提一些想法,业主主要有自己的团队,团队的培养有三个模式,自主培训、人才引进和第三方合作,我在这里主要讲的是后面那一条,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现在外面搞BIM培训,很多业主出去培训,培训什么?培训建模,训练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的,现在还有三个月的培训,教的都是建模技术,业主根本没必要学这个东西,现在把BIM建模和BIM咨询分开,我建议业主在考量我这个项目要上BIM时要想明白,把BIM建模和BIM咨询最好分开,不要混在一起,混在一起的话模型和咨询都做不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业主要做只要学模型的应在就可以了,通过各种场合的交流知道应用点就可以了,而且学建模费用也很高,有经验的工程师非常排斥学建模,他认为他学了之后要做一个基础的工作,他的附加值是不一样的,不同阶段的人做不同的事,请业主再派出去人培训时,千万要了解一下是学建模还是学运用。
还有一个就是业主方要制定BIM的标准,我们说行为标准很重要,我们见过太多的合同,我们施工企业和业主定的合同,业主脑子听人家说,人家都在BIM了,我们也要做BIM,他是为了BIM而BIM,做BIM之前他没有想清楚我到底要干什么,我只是想要BIM,我不能落后,这样观点的业主真的蛮多的,合同里面写的一句话,这个项目你要用BIM,用什么BIM,施工企业要中标肯定什么都答应你,结果中标之后项目经理说这个BIM又没有什么费用和要求,能不做就不做,过了三个月业主想起来看BIM成果,那就应付一下,做一点东西给你看看。有些业主做了也就算了,这样的业主碰到我们就谢谢他,放了我们一马,有的业主很认真,不的在外面学,这个楼盖三年,这三年这个业主不断学习BIM的应用点,这个施工企业就死了,他答应BIM,但是不知道做什么BIM,业主不断提要求,今天要给我算量了,所有模型输入化就不一样了,明天要做模拟了,后天要做运维了,那就把自己玩死了,所以我们基本给业主写服务建议书,你在这个建议书上加和减,然后报价签合同,这个是新兴的东西,大家还在朦胧的阶段,往往定义不准确。
第二个交付标准,给我什么模式,业主拿到这个要干吗,这个物业是自持的,还有卖掉,今后做运维还是不做运维,这个要想明白,所以要规范我们的行为,要防止伪BIM和过渡BIM,只有规范了行为才能防止伪BIM,伪BIM就是只能远看不能近看没什么用,现在伪BIM蛮多的,像运维管理平台已经推出一段时间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拿不出几个十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来系统的介绍我的用户管理平台,就是因为第一阶段的基础扎实的项目太少,所以他不能上升到运维这个阶段,所以我们说要消除伪BIM,如果伪BIM存在太多,我们很多业主会对BIM失去信心,他会认为BIM就是这么回事,他觉得自己玩过了,以后就不玩了,这个对行业是有很大的打击的,如果在座是业主的话,今后有BIM投标时你真的还得控制一下这个价位,你要有一个判断,我不是给自己拉生意,我不是做广告,便宜没好货,要有这样的概念,过程之中他不可能给你提供不间断服务的,他告诉你BIM做好了,扔给你,他也不来了,你怎么办。
另外就是要防止过渡BIM,目前随着BIM发烧的程度,我也发现了很多有过渡BIM的情况,这些要求肯定不是我们施工主动提出的,没有一个施工企业说自己发神经,把这个电线也要做成BIM,管子里面电线也把BIM加进去,没有任何一个施工企业主动做这样的事,但是有一些业主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我觉得这个是很浪费的,把所有现场里面的电缆,一根根多少直径都标进去,把电线管全部要做,我认为这个是过渡BIM,浪费BIM资源,你要干吗要想清楚,你想算量,不建模型也可以算清楚,你想运维,中间的点不是你想要的,你四要勾勒一下就可以,更不用把电线也做到里面,我遇到过业主很强势,后来怎么办?要做可以,等项目完了我再给你慢慢做,现在做肯定影响工程进度,这个对进度推进有危害,这样赢得他们的理解,最后做不做再说,现在还没有见到一个除了迪斯尼以外,还没有见到一个向没有BIM就不能施工的,原来设计员图纸做一套,深化做一套,现场施工做一套,现在是设计院落一般套,深化做一套,模型做一套,现场施工又做一套,有四个版本,如何结合成一个版本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搞技术的人和搞管理的人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
下边是数据平台的搭建,现在大家很关心从单机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工程也要介绍工程管理,都有平台,现在让我们可以选择的平台市面上有进口的,有国产的,这个平台我们是建在哪里,是业主自己建,开个接口给总包,给参与方,还是由总包建开个口子给业主,我这里没有准答案,刚才说设计院也做了一个平台开个口子给业主用,也可以,我们从业主自己的定义出发,你是一个什么级别的业主,你是个像万科这样的业主,你就应该做自己,你后台有大数据的统计,如果你是中小型开发商可以通过总包来建,这是和你企业魏来发展定位有关,但是平台一定要上,一定BIM上升到2.0这个阶段,应用这个阶段,平台就发挥他最大的作用了,没有平台一天到晚考来考去,这个是最简单的,平台是解决了可获取心理,我们试想一下一个模型只能看,到了现场是不能看的是什么现象,现在大家说用IPAD,用手机都可以到现场看,通过平台是可以解决可获取性,BIM是应该更多的人参与,更多的人使用,那么他的价值才会更高。
最后加一个小问题,可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就是该不该付钱的问题,这个是很多朋友,我代表施工企业今天在这里讲,很纠结的一个问题业主该不该给总包投点钱做BIM?我们碰到各种各样的业主,有的业主说你这个项目要上BIM,单独拿出来报个价,有的业主这么回答,你们不是说做BIM提高工作效率吗,那你的价格应该更具有竞争力,干嘛让我拿钱,我不找你要钱就是客气的了,好象都没有错,都会介绍提高工作效率,业主听后觉得挺好,那在我项目上用吧,但是钱我不给。可能未来BIM技术比较成熟之后就是这样,谁需要谁投入,目前施工企业在BIM上的投入也是蛮大的,他们自己建平台,培养团队,在不断的尝试,因为他们也不想被淘汰,业主要求给你,我施工企业还在用老办法在用,他肯定落后了,但是他是在研发,试点应用阶段,如果业主给他20万30万做BIM项目,他肯定也是做不了,所以要相互体谅。借这个机会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话题,谢谢大家。
魏来:非常感谢于总,问题提的非常到位和专业,他是从专业级的角度解读目前BIM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于总有一些观点我非常的赞同,包括要大力发展第三方BIM,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个问题我昨天在主论坛上也谈过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共识的,由于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再进行互动环节,接下来三个感谢:
第一个感谢我们到场的各位来宾,感谢你们对BIM的关注。
第二个感谢我们的演讲嘉宾,你们的辛苦工作我认为一定会引发我们听众的共鸣
第三个感谢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你们工作非常的辛苦。
十分抱歉,今天时间拖的有点长,我觉得会议是暂时的,更多的是我们需要在会后要加强交流,要展开一个长期的合作,我觉得能够共同的把我们中国的BIM事业能够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谢谢大家,会议到此结束。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