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贸易战”阴云再次笼罩,“301调查”瞄准的是中国科技制造业崛起?中美历次摩擦结局又如何?对国内经济金融市场的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本文将对上述问题重点分析。
北京时间3月23日凌晨,特朗普针对中国贸易签署备忘录,公布对华301调查结果,计划对至少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税,以惩罚中国对美国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盗窃”,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
特朗普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在15天之内启动对中国某些商品的关税,美国财政部将在60天后公布哪些中国资金将被限制投资美国。3月27日,就在市场普遍认为中美两国或展开磋商,对贸易争端的担忧渐渐平息之时,美国财政部又表示考虑动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限制中国投资敏感技术类企业,使“贸易战”阴云再次笼罩。
此次美方针对中国的301调查始于去年8月。2017年8月14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指示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Lighthizer按照美国《1974年贸易法案》第301条对中国是否侵犯美国知识产权发起调查,授权其可动用一切可支配选项。8月18日,莱特希泽正式宣布对华进行301调查。
从贸易“罚单”看,适合此次关税的商品多达约1300类商品,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罗伯•特莱特希泽概述了适合此项关税的中国产品,其中包括航空、现代铁路、新能源汽车以及高科技产品等,税率高达25%。
面对美国开出的“罚单”,中国进行了初步的反制,中方将根据世贸组织《保障措施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相关规定,拟中止对美国实施实质相等的减让和其他义务,即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
第6次“301调查”:瞄准中国科技崛起?
美国历史上曾对中国动用五次301条款,分别是1991年4月、1994年6月和1996年4月针对中国知识产权的“特别301调查”,1991年10月关于市场准入的“301调查”,以及2010年10月针对中国清洁能源政策措施的“301调查”。此次特朗普政府发动的第6次“301调查”与前5次明显不同之处在于,本次调查除了知识产权外,更加聚焦科技产品。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提供的信息,此次征税对象直指机电、通信、信息技术产品在内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的人工智能、工业自动化、量子计算等产业都将成为美国“精准打击”的对象。3月27日,美国财政部再次表示拟动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来遏制中国收购敏感技术,包括半导体和5G等。《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规定美国政府可以在美国遭受来自境外的特别或非同寻常的安全威胁和经济遭受重大损失时,对威胁来源国的相关出口或国际贸易进行管制。管制的对象包括军事目的的装备、专用物资、生化、电子设备等敏感物项和技术。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已令美国惴惴不安。
实际上,去年8月启动“301调查”后,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科技公司直接进入美国市场或收购美国企业频频受阻,如蚂蚁金服收购美国科技金融公司MoneyGram遭美国政府封杀;美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停止采购华为新款手机。而就在不久之前,在介入博通收购高通的案件上,美国政府就已表现出,对高通被削弱后美国电信运营上只能选择华为设备的担心。种种行动表明,美国意欲打着贸易战旗号,阻止中国科技崛起。
“301调查”公布:金融市场应声而下
3月23日,特朗普发表声明后,市场避险情绪明显上升,多个市场受到冲击。美国三大股指平均暴跌2.5%以上,欧洲股市下跌1.55%。日经指数暴跌4.5%,恒生指数下跌2.5%,中国A股上证指数收跌3.39%。美债和欧元区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行,10年期美债下行近6个基点,盘中一度跌破6%;德国10年期国债下行逾6个基点,为1月初以来新低;英国10年期国债下行8.7个基点,为1月下旬以来最低。中国10年期国债期货开盘一度大涨0.73%,10年国开活跃券收益率一度大跌16个基点至4.67%,10年国债活跃券下跌5个基点至3.70%。
当日,大宗商品市场集体走弱,期铝、期铜、原油期货均收跌,而黄金、日元等避险资产上涨。国内商品期货亦多低开,橡胶期货开盘跌4%,铁矿石、焦煤和黑色金属亦不同程度出现大跌。
3月27日,就在市场普遍认为中美两国正回归谈判桌,争端或将尘埃落定之时,美国财政部表示拟动用紧急经济权力法遏制中国收购敏感技术后,当日美股上演过山车行情,先大涨、后大跌,科技股领跌,纳指跌近3%,日经、恒生、上证指数随即大幅低开,“贸易战”阴云仍未散去。
全球经济影响:贸易战下无赢家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经贸发展格局下,贸易战下无赢家。一方面中美贸易战升级或将使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戛然而止,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作为全球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中美两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近40%,货物出口量占全球的近四分之一,中美贸易战打响势必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本轮全球经济复苏主要靠贸易拉动,在贸易战阴云渐起之时,欧元区和日本的制造业PMI在2018年前三个月已经出现了阶梯形下滑态势。可以预计,一旦贸易战正式开打,将对踏入复苏周期不久的全球经济带来沉重打击,这对世界各国而言,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是难以承受的。鉴于美国的政治体制,特朗普政府未必有能力同时承受来自国内选民和国际外交上的压力,目前其采用的以贸易战相胁拉拢贸易伙伴遏制中国的一些手段,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势下,终究是逆势而行,难见成效。
另一方面,贸易战影响的不仅是中国企业,在华跨国公司也将面临贸易战的冲击。当前全球价值链已发生重构,全球化已冲破国界使得各国的产业体系高度绞合,中国出口的商品并非完全是“中国制造”,而是“世界制造”。中国商务部去年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中有近60%来自外资企业,61%来自加工贸易。美国人可能购买了更多美国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如苹果手机、通用汽车等。中国从加工贸易中只赚取少量加工费,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从设计、零部件供应、营销等环节获益巨大。这将严重危害发达国家在华企业的利益,也必将通过政治诉求反馈至发达国家国内,从而形成对特朗普政府的压力。
中国“反制”:可采取哪些措施
当前中美两国的“贸易战”措施尚处于相互试探阶段,一旦特朗普政府决定正式实施甚至扩大贸易战规模,中国也完全有能力采取一些强力的反制措施。名义上中国对美国是顺差国,年顺差超过3500亿美元。但正如商务部数据,中国对美顺差中大部分涉及的是跨国公司利益,而美国以大豆为主的农产品、飞机、汽车等货物贸易出口对中国依存度较高,服务贸易则对中国长期形成顺差,中国如果对这些领域提高关税,美国的出口、就业必然受到影响。尤其是农产品领域,由于欧洲长期对农产品进口实施高额关税,中国是美国农产品最大的进口国,农民的利益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点,一旦农民的利益受损,必将会影响特朗普政府在国内的政治支持度,更何况美国农业主要集中在南部,而那里传统上是共和党的票仓。
此外,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适当减持美国国债是一种必要时可以利用的反制措施;而鉴于中国的外汇储备充足,汇率也可以作为压箱底的措施之一。
履行入世承诺:中国开放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严格按照加入议定书的各项条款,认真履行义务,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运转和不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13年以来,中国已经四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尽管入世16年来,中国大力推进全国外贸政策统一透明,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开外贸经营权,改善外商企业投资环境,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仍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1月,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希泽尔发表《中国执行世界贸易组织承诺2017年度报告》,坚持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指出中国在国企主导、农产品市场准入、金融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外资准入影视类产业、出口补贴显著减少等方面未完全兑现入世承诺。这已被美国当作频频对中国发起贸易诉讼的“证据”,也是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利益。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指出,中国不会强制要求外国企业转让技术,将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中国愿意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产品、知识、技术、服务等领域合作。
“贸易战”结局:回归谈判
综观历次301调查的结果,基本都通过磋商达成协议或妥协,而最终执行报复性措施较少。这就好像中国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两大高手比试,初期以试探性的招式为主,中期看似较为激烈,但都留有余地,而最终往往会点到为止,握手言和。我们认为,特朗普于今年开启贸易战争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履行其竞选承诺,为下半年的中期选举做准备,与中国死磕到底的可能性并不大。作为一个商人出身的总统,特朗普更看重的是利益,在准备工作做足的情况下,最终结局或仍将是历史的重演,中美两国在互相“过招”后,坐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
在特朗普出招的第三天,白宫贸易顾问Navarro指出,中美已经坐在了谈判桌边,市场对贸易战的担忧情绪也有所缓和。只要双方能在减少贸易顺差、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放开对美国农产品进口等问题上达成协议,干戈可息。当然,双方都不可避免要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因此,我们认为“贸易战”阴云对国内经济、金融市场的影响是短期的,形成长期影响的可能不大。在此背景下,金融市场极易出现过度波动的情况,形成趋势性走势的可能较小,投资跟进需谨慎。
(蔡浩,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财富管理中心特聘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李海静,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