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界正形成一个共识,房企的土地储备排名,也是未来的座次,然而结合当下的种种现象,仍需关注这些现象背后的现实与逻辑。
销售和拿地很性感,但现金流更骨感。这是笔者在2017年末的专栏里所提到的,而今越发被证实。
201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销售额再创历史新高,也很可能在未来都是历史最高,地产商千亿元俱乐部成员再度扩容。地产界正形成一个共识,目前房企的土地储备排名,就是后续几年房地产销售额的排名,于是高价拿地从未冷却。
但就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也有“地主”开始坐不住了,其实这是更大的形势来决定的,是由“房住不炒”这个最新的房地产定位所决定的。最近市场上有几个案例很有意思,颇具代表性,也堪称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缩影。
第一个案例是碧桂园的高周转的风波。4月中旬,碧桂园的员工外泄了加速高周转的内部文件、会议纪要,引发外界极大关注。
其实在房地产行业中,碧桂园的存货周转及总资产周转已经是最高的了,现在还要加速?真要做成快消品?
4年前笔者曾看到一份碧桂园某区域项目总结报告,追求高周转是项目的首要目标,因而一些项目的净利润只有2%左右,这在外界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但现在碧桂园一连三次内部发文要求推进高周转,说明巨头们也“焦虑”了。碧桂园近3年年报显示,其资产负债率从2015年至今节节攀升,截至2017年年底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8.89%。
在金融去杠杆、调控不断加码的情况下,房地产商的资金成本不断抬高,地主集中拿地的背后,是现金流的捉襟见肘以及负债率高企。盖房子的原料很重要,维持运转的现金流更重要,通过高周转实现业绩高增长则是更更重要。
连周转率在行业最领先的碧桂园都强调加速周转了,那么其他地产商呢?
第二个案例的主角还是巨头,万科在北京推出一个自持租赁住房项目,这个万科翡翠书院月租金最低1.5万、10年租金180万元起一次性付,而且这个租赁项目还是在远离CBD的北五环。
一时间,舆论哗然,粗略算来,如果按照最低价格租70年就得1260万元,这样一笔费用完全够买一套豪宅了。
如果这是一个营销策略,那么万科此举可得80分,毕竟不花广告费就搞得人尽皆知。但从产品方案上看,设计出这个租赁方案的人可谓拙劣,而愿意做客户的人,笔者也只能说豪得掉了脑袋。
万科这个设计背后其实有苦衷的,因为在该项目中沉淀近150亿元的资金,巨大的资金压力让万科设计出这个脑残的租赁产品方案。因为70年的自持年限,万科只能以成本反推算租金水平,但这显然完全偏离了市场实际。
为什么要走到脑残这一步呢?乃是因为抢“地王”惹的祸。2016年“9·30”之后,北京为了控制房价,便在土地市场上标本兼治,于是开始执行“限房价竞地价”政策。拿地程序设置了诸多竞争门槛,包括总地价上限、自持上限、建筑标准等。
万科拿的这块地一样设定了很多竞买规则,但惟独没有设定持有年限,在激烈的拼抢下,万科合计109亿元竞得目前翡翠书院所在的两地块。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后的政策竟然是自持70年,这意味着这块地的租赁房性质有生之年不可能转成可销售的商品房。
这简直就是个赢家的诅咒,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上,还有地产商敢再这么拼抢的吗?
第三个案例就是一线城市等7个城市,正在推行摇号购房。摇号购房的背后其实也折射出一些开发商的资金压力。
摇号购房的效应有很多,譬如可以杜绝之前的茶水费乱象,除非在公证处环节有人敢顶风作案。对于买方而言,摇号靠的是运气,但在一个卖方主导的市场上,无疑较以往大为公平了。摇号买房一出,各路人马都想薅羊毛,刚需拼命想要摇号上车,也肯定存在一些中介借机欺诈的行为。
在摇号的背后,其实是这些城市严控房地产市场,预售备案价基本回到了一两年前,笔者知道某个巨头开发商2017年四季度以来两次递交备案开盘申请,均因定价超出指导价而被驳回,据内部人透露,这家开发商一度赌气在三四线城市加速去库存,而要在一线城市挺住。
但仔细想想看着2月初暴跌的股价,以及账面现金流的压力,这家开发商还是不得不接受了政府指导价进行开盘,既然开盘了那就索性追求快速回笼,于是打破传统的分期开盘模式,一股脑儿地推出来卖。1000多套房源啊,这种方式连带着周边开发商不得不跟随应对。
从几个城市的新房摇号项目来看,房价基本低于同区域二手房价15%左右。随着更多的限价摇号盘的出炉,这些城市的一二手房价格倒挂将更为明显。而这将推倒房价这张多米诺骨牌。
上面这三个案例,只是当前市场的缩影,再结合2017年以来的限购、限贷、限价等措施,以及当前的摇号,无不折射出当前开发商的困境,深度理解“房住不炒”不应成为形式。
(作者艾经纬系牛熊交易室创始人、CEO兼首席研究员。)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