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和”开启日本的美好时代,安倍经济学的“新三支箭”会否让日本经济再次复兴?
5月1日,日本正式进入令和时代,自1989年开启的平成时代宣告落幕。
日本战后至今,经历了昭和(1926年-1989年)、平成(1989-2019),被众人称为时代标签的“平成废柴”与“昭和男儿”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日本过去70年,走过了充满干劲、提倡996的昭和时代,经历了泡沫破灭的平成时代,如今来到少子老龄化的令和时代,日本媒体期望日本经济如年号寓意一般,切换一种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
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任以来,启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之下,日本的经济成长有所提振,但成效低于期待。日本的消费依然低迷,老龄化继续加重,通胀指标没有达到预期,GDP始终在1%上下徘徊,“安倍经济学”被媒体打上“失灵”的符号。
战后至今的日本经济成长史启示了什么,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有几重含义,“日本的失去20年”这一结论是否被误判,“安倍经济学”的新老“三支箭”会否会让日本经济再次复兴。近日,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举办的鸿儒论道活动上,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副所长戴二彪解读他眼中的日本经济,分析当下低迷的经济,以及背后的潜在动力。
日本的成长与失落二十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近三十年,日本经济经历了快速的战后回复时期(1945-1954年)和高速经济成长时期(1955-1973年)。1968年,日本的GDP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在高速经济成长时期,日本GDP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连续增长了近二十年。”戴二彪说,日本虽然经历了战争创伤,但良好的教育体系,使人力资本的优势得以保存,加上政府和企业的齐心协力以及当时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让日本经济恢复非常之快。
这一时期是日本的昭和时代,战后的百废待兴与经济复苏,让具有男子气概的高仓健,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言人,上演的多部电影,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1973年,全球爆发的石油危机,标志日本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但每年仍能以4-5%的速度保持增长,日本经济进入中速成长时期或称稳定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
“这一期间,经历了各种日美贸易摩擦,领域包括纺织品、钢铁、汽车、半导体以及汇率等等。“戴二彪说,日本在与美国谈判过程,逐步调整产业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日本的出口贸易从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含量更高的机械、半导体、汽车等精密制造业过度,1980年至1985年日本以汽车加工为代表的工业增加值增长10%,在各行业中一直独秀。
时间指针摆向1985年,泰坦尼克号在纽芬兰岛南部发现残骸,美国自1914年以来首次成为债务国,欧洲“尤里卡“计划诞生,上海大众汽车在这一年成立。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法国在这一年,启动对日元的升值谈判。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迫使日本签订历史上著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这一协议,被人们称为日本走向“失去二十年”的转折点。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打击了日本出口,由此导致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划上句号,迫使出口带动的日本经济不得不寻求扩大内需等新的对策。日本央行为了不让经济引擎熄火,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短时间内下调贴现率和利率,导致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戴二彪说,由于日本城市化早已在1970年代结束,女性生育率也持续下降,致使新增的供给并没有同等规模的实际需求对应。虽然地价、房价的狂涨曾促进了消费、带来空前的繁荣假象,但是没有实际需求支撑的房地产泡沫之破裂不可避免。1990年前后,日本政府开始出手抑制泡沫的膨胀,在向房地产交易征收高达近40%的资本所得税、日本央行接连加息等严厉举措的打击下,房地产价格一落千丈,楼市、股市资产泡沫迅速破灭。
“日本在上世纪出现的高速经济成长、贸易摩擦和泡沫经济等现象,互相关联。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泡沫破裂的1991年以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看似是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后引发的结果,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因为日本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变化。”戴二彪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前后,劳动力人口数量到达顶峰,自此开始萎缩,2005年日本总人口也停止增长开始减少。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2010年前后,日本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这是日本战后经济增长的第四个阶段,这一期间日本经济平均增速接近零增长。日本平成时代由1989年开启,正是日本股市和楼市的巅峰时期,日经225指数在1989年12月19日达到38915 点,创下历史记录,此后再无打破。日本楼市从1990年开始进入十几年的下行衰退期。因为经济低迷、不景气,让在平成时代出生的新一代人,贴上“平成废柴”的称号,被视为随遇而安、缺少梦想抱负的一代人。
此外,作为亚洲最先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老人,出生在昭和时代、经历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复兴、和日本经济泡沫期,是日本最富有、也是最为节俭的一个群体。戴二彪指出这些拿着日本有史以来最高退休金的老人,因为面对今后养老介护生活的不确定性,却是最不愿意消费的人群,这让日本内需市场进一步萎缩。
“令和”时代与安倍的“新三支箭”
戴二彪从经济增长的三个源泉(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日本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从资本增长、劳动力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理论上,日本中长期经济增长率只能够维持1%左右,主要依靠TFP的增长。
“在OECD国家中,日本的劳动力不足问题特别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在1990年前后由增转减,总人口也从2005年开始出现萎缩。不像其他发达国家,一般有相当于总人口10%左右的移民人口进入,推迟了人口下降。”戴二彪说,日本劳动力数量减少并出现老龄化,人口结构缺乏多样性,年轻人缺乏挑战精神,过去引以为傲的劳动力素质优势也在减退。而从资本投入上看,虽然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储蓄最多的国家,因为人口减少、市场萎缩,导致国内投资回报率期待值趋于下降。企业选择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大量资本流向美欧、中国、和东南亚。
“唯一较靠得住的是全要素生产率要素(TFP)。”戴二彪分析到,在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中,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下降,只有TFP还在上涨,虽然也已经开始变慢,所以日本的经济潜在增长率主要靠TFP的变化来拉动。“从理论上测算,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速度充其量只有1%左右,这是令日本政府担心的。”
“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历了20来年的经济增长停滞,大背景是人口从增长转为下跌、国内市场呈现萎缩。少子老龄化是日本政府当前最为头痛的问题。”戴二彪说。
有政治抱负的安倍晋三,在2012年第二次当选日本首相,甫一上任便推出重振日本经济的“三支箭”(Three Arrows)——安倍经济学(Abenomics)因此出炉。
第一支箭,实施大胆的量化宽松政策,将日本央行的货币发行量从138万亿日元增加到270万亿元,两年内翻了一番。安倍试图通过通胀刺激消费,扭转日本持续多年的经济萎缩。第二支箭,采取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扩大公共投资,强化基础设施投资。第三只箭,是放松管制,促进民间投资。设立了10个国家战略特区,以吸引对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从效果来看,安倍经济学射出的三支箭导致日元贬值20%左右,日企出口好转。在2013-15年期间,日经指数上涨近1倍。日本GDP实际增长率也曾在2013年明显反弹,接近2%。但在此后的2014年、2015年,重新下滑到1%前后。
戴二彪认为,上述三支箭并没有达到安倍政府的预期目标,实现2%的经济增长,也没有解决制约经济成长的结构性问题,如少子老龄化、劳动力投入的减速、国内创业不旺、年轻人创业动能不足等问题。戴二彪谈及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九州的一个园区,吸收鼓励年轻人创业,在组织一个评选活动中,报名参选的大多是五六十岁的中年人,这凸显了日本年轻人不大愿意创业的现况。
“老三支箭只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戴二彪说,安倍在2015年祭出“新三支箭”。第一箭旨在通过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10大成长产业(包括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医疗产业、环境产业、竞技运动产业、观光产业等),以此实现强劲的GDP增长,使日本GDP规模从2015年的500万亿日元增长至2020年的600万亿元日元;第二箭推出鼓励女性出产育儿的相关对策,促进生育率提升,减缓少子老龄化;第三箭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护理服务,以促进老人消费。
“新三支箭”实施以来,已出现一定成效。生育率止跌回升至1.4左右,2017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1.9%,但是2018年经济增长再度下跌到0.7%。经济总量达到548万亿日元,但是如果要在2020年达到600万亿日元,日本经济需要连续两年增长超过4.5%,这显然很难实现。
日本内阁府2018年12月表示,从2012年12月为起点到2017年9月,日本本轮经济复苏长达58个月的经济增长,是日本战后第二个长景气扩展期,有人称为“平成景气”,超过从1965年11月至1970年7月持续57个月的“伊奘诺景气”。
2019年5月1日开始,日本进入令和时代,日本自民党称,“令和”这一年号包含了日本人相依营生的美丽文化气息。“令和”会开启日本的美好时代。
“令和景气”会否出现?日本将迎来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5年大阪世博会,这会否让日本此轮经济增长续写传奇?而令和时代开局之年会否以此为契机,寻找增长的密钥?
戴二彪指出,日本有好学、求真、务实的良好传统,也有世界屈指的科技实力,进入21世纪后,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仅次于美国便是明证。但是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日本经济如果要保持增长,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减缓少子老龄化趋势,因势利导发展银发经济。另一方面,要通过放宽民间投资管制和改革移民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和新产业发展。今后在日本实施这些经济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改善中日关系、增进各有长短的两个经济大国的多领域协作非常重要。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