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西安市机场、高铁站以及远离城市中心的地铁站周边区域,4个平疫结合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按疫情隔离点的设计要求,平时可作为高校教师、建筑工人、产业工人等工作区域相对集中封闭的行业租赁住房,如遇疫情等突发紧急情况,可实行住宿与生产区点对点式封闭运行模式。
西安市把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十四五”期间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的重要抓手和经济稳增长的引擎。在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中,精准对接“多渠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积极落实、创新实施,探索出一系列具有西安特色的政策措施。
广泛宣传层层发动 让更多主体参与进来
全市上下把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逢会必讲,要求区县、开发区以及市级部门负责同志都当政策的宣讲员。西安市住房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改革等部门,深入高校、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村组,在闲置地块的现场,与高校领导、企业职工、村委会负责人一起,分析论证项目,讲解政策落地程序。
在全市“两会”上,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宣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和重大意义,答疑解惑,消除大家的思想顾虑,发动大家投身到这一利国利民的宏伟事业中来。据初步统计,今年关于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议和提案数量位居前列,社会各界的认识统一,市民群众的愿望迫切,都希望能在工作单位附近解决自己的阶段性住宿问题。
除了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和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进行静态宣传外,西安市还与电视台合作,以观察者的身份,跟踪报道典型示范项目的全过程办理流程,用鲜活的事例指导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帮助项目尽快启动建设。
与此同时,西安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发布项目征集公告,载明项目认定条件和办理程序,公布咨询热线电话,公开各区县、开发区项目进度表。目前,各投资主体参与热情非常高,特别是各高校和央企,都想尽快启动项目建设,争取在响应国家政策上建功立业,抢个“头彩”。
加强保障多措并举 让渠道顺畅起来
多渠道筹集房源。在利用集体土地建设方面,借助西安市高陵区被确定为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区历史机遇,发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组织机构优势,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废弃工矿用地以作价入股的出让方式与有关公司合作,计划在80亩土地上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000套,用于解决周边商业综合体服务人员住宿问题。在利用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用地建设方面,支持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型企业先行先建,其中仅陕建集团、陕西交控集团两家企业的闲置用地就达2000亩以上。在利用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方面,将产业园区配套建设的生活服务用地占比上限由7%提高到15%,提高部分全部用于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在利用闲置和低效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方面,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现场调研、实事求是,简化公共空间、公共停车位、日照采光等“卡脖子”审批难点,让闲置的商业、旅馆、厂房、仓储“复活”。在利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方面,今年开展了轨道交通和公交场站上盖物业及沿线综合开发专题研究,发挥公共交通资源优势,用住房锚定人群。在统筹使用公共租赁住房方面,首先满足公租房轮候家庭住房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段和空置率等实际情况,将部分公租房转换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租住对象和租金标准随之调整。同时,将符合条件的住房租赁试点项目统筹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在利用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盘活方面,结合西安市两年内完成城区19个城中村改造的总体部署,明确在和安置户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可将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综合用地中剩余的经营性用地以及部分用于安置的住房和配套商业用房集中建设、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可提供房源3万套(间)。
多方式筹措资金。为破解资金筹措难题,西安市提出了“一增、一补、一平台、多合作”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加市级财政支持力度,对于国有专营企业投资建设运营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给予不少于30%的资本金支持,帮助企业达到融资贷款条件。明确凡取得项目认定书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全部纳入市级项目轮候库,达到补助进度要求的,及时申请拨付,充分发挥中央补助资金的效益。搭建市级融资平台,成立保障房专营平台企业——西安市安居集团,将市本级现有的公租房、人才房及其配套房屋等实物资产一次性注入安居集团,资产规模近1000亿元,专注于保障房的建设运营和投融资。从长远利益出发,与5家银行签订了“支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优势,以多样化合作方式,向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提高市场主体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的积极性。
多平台示范引领。西安市坚持“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引导多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特别发挥市属国有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求他们立足自身优势,主动挖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已完成4.8万套(间)建设筹集任务,占全市总量的55%,以此带动全市项目有序高质量跟进。
多举措破解难题。西安市政府以常务会议的形式明确“每年单列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计划,原则上不低于年度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20%”,并且要在每年第一批集中供地时“优先供应、应保尽保”。建立了部门会商制度,住房和城乡建设、文物、发改等部门坚持在项目现场研究问题,在审批阶段共享数据成果,压缩审批时间,对重大项目开展“全程陪跑式”服务。
合理布局注重品质 让租购并举稳定预期
优化保障性租赁住房户型和区域布局。坚决执行70平方米以下小户型为主的政策规定,对不同人群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户型设计,其中向新毕业大学生、工业园区产业工人主要提供20~35平方米的宿舍型住房,向单身或无孩青年家庭主要供应35~50平方米一居室住房,面向一孩家庭供应50~70平方米的二居室住房,面向两孩、三孩家庭供应70~90平方米的三居室住房。西安市委明确要求,同一区域内,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商品房要同步规划建设,特别是保障性租赁住房要按照最好的地段、最好的规划设计、最好的建筑质量、最好的配套设施来执行,使租购并举更贴近百姓需求,最大程度体现保障房的民生属性和居住属性。
加强租金管理及运营监督。租金管理以“租户可负担”为目标,面向社会供应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初次定价为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的90%,年涨幅不超过5%。面向本园区、本单位、本系统职工定向供应的项目,租金可在此基础上自主调节,进一步稳定保障对象预期。目前,西安市正在研究建立相应的监测体系,把信用评价、规范运营、合理退出等作为重要内容,从制度层面杜绝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名的违规经营、变相销售或骗取优惠政策等行为。
突出美好生活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坚持党建引领,在保障性租赁住房小区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发挥新市民、青年人的主体作用,引导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建设,让他们更快融入西安、热爱西安。着力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用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社区环境,增强新市民、青年人的归属感、认同感。
建立健全机制,着力推动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规范高效运行。健全领导机制。坚持市区协同、部门联动,按照国家要求成立市、区两级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为各自牵头单位,明确全市22个责任主体。完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了“发展有规划、实施有依据、管理有规范”的西安特色保障性租赁住房“1+1+N”政策体系。出台《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规划》,并结合西安市实际,从保障性租赁住房资格审核认定、房源筹集、既有建筑改建、非住宅存量住房改建、既有建筑改建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等方面,提出了11项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措施,系统构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全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APP服务管理平台,将其接入全国、全省房地产监管信息系统,探索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发布、申请审核、合同网签及退出递补等“全程网办”,不断优化保障对象租赁体验,实现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出租和运营管理的全过程监管,逐步杜绝违规代办等租赁市场乱象的发生。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