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并将“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作为2018年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
会议指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引导和稳定预期,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
会议还指出,要在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着力抓好重点工作,力争取得明显成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对此,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法务部主任康俊亮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番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作为2018年重点工作,一方面是稳定预期、表明中央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落地明确时间表,如:备受关注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可能会在2018年实现全国联网。
康俊亮认为,从明年开始,官方调控的重心将逐渐从各地频繁出台的行政性调控转移向中央政府统一部署的长期性和基础性制度。当然,“限购”等行政性调控政策并不会立刻退出,而是在一定时期内,与长期性和基础性的制度并行,此后才会被慢慢替代。
2017年可谓楼市“密集调控年”。据机构统计,今年以来中国各地已出台包括限售、限贷等房地产相关政策200多次。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些短期政策旨在稳定房地产市场和预期,为长效机制的建立争取时间。
1998年大规模“房改”之后,中国城镇住房制度发生了一次根本性转变,住房商品化开启。住房制度的改变推动房地产市场“异军突起”,短短十余年间中国楼市就成长为一个十万亿(人民币,下同)级的巨大市场,中国也从总体上告别了住房短缺时代。不过,高速发展的背后,地价飙升、房价大涨、区域发展不均衡、市场秩序混乱等隐忧逐渐浮出水面。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番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为明年的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政策提供了新思路,对于住房制度改革的表述可以理解为“二次房改”可能开启。未来租赁市场发展会受到重视,同时,住房开发和销售可能也有新的调整。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指出,今年以来,多个城市在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等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短期调控政策下,楼市开始降温,逐渐回归理性。但这些调控措施毕竟是短期的,从长远计,必须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要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而不是“天一冷就给楼市加温、天一热就打压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项机制的建设都已经出现破冰和加速推进的迹象。例如,部分地方今年已经实现不动产登记联网。此前官方确定在上海、广州、杭州等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破冰前行。
深圳世联行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劲松指出,今年官方推动的“租购并举”与1998年“房改”一样,都激活了一个巨量的市场,这就有了特别重大的意义。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50个城市出台鼓励住房租赁的政策措施。
康俊亮指出,随着一系列长期性和基础性制度的真正落地,中国此次住房制度改革的效应和影响将不亚于启动中国房地产市场“黄金十年”的1998年“房改”。包括土地、财税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的建设,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制度层面将真正走向完善,市场自身机制足以应对短期波动,也避免了频繁行政性调控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新网,中房网综合整理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