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补贴、筹集保租房、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引才聚才,哈尔滨要这么干

政策王迎超 2023-02-28 09:57:38 来源:中房报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出台各种政策吸纳人才留在地方发展,不容忽视的是,包括哈尔滨在内的东北地区人口流失数量不断增多,流出人口呈现非农户籍比例高、年龄偏于年轻化、受教育程度高的特点。如何在参与人才“流量”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十四五”期间东北全面振兴中的重要一环。近日,记者从哈尔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人才新政30条”政策解读发布会上获悉,哈尔滨市在人才购房补贴、人才住房筹集等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集聚优质人力资源、打造“人才高地”,解决人才在哈尔滨市安家之忧。

  人才购房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人才购房补贴方面,2023年2月4日,哈尔滨市在2021年、2022年发布人才购房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对人才购房继续给予了政策支持,明确了对与在哈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购房前已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并纳入社保系统管理处于存续状态的,以及自主创业、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各类人才,在主城9区内购买首套或第二套新建商品住房,按照博士毕业生10万元、硕士毕业生5万元、本科毕业生及大中专毕业生(含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高级工班毕业生)3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

  哈尔滨市住建局副局长龚英杰表示,新政策的亮点是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补贴力度也更大,更多的留哈人才将受益,主要是将人才年龄由原来的35周岁放宽至40周岁,由原来的首套房享受政策扩大到首套房或第二套房均享受政策,大中专毕业生的补贴由原来的2万元提升到现在的3万元。同时,人才补贴政策还可以和二孩三孩家庭购房补贴、非哈尔滨市户籍个人购房补贴、房展会期间购房补贴等惠民政策同时叠加享受。“以购买100万元新建商品住房计算,非哈尔滨市户籍(补贴1万元)的博士人才如果同时符合二孩三孩政策(二孩补贴1.5万元,三孩补贴2万元),并在房展会期间购买的(1%的购房补贴),最多可以得到14万元的补贴。”龚英杰介绍。

  今年将继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力度

  2022年,哈尔滨市全面启动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并兼顾人才住房建设筹集,成立了哈尔滨市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哈尔滨市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方案》,将新市民、青年人纳入保障范围,将人才住房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龚英杰介绍,“十四五”期间,哈尔滨市将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筹建人才住房,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含人才住房)共计3万套。

  龚英杰告诉记者,在房源筹集中,哈尔滨市鼓励引导项目单位参与保租房项目建设筹集,支持驻哈高校院所、企业自建人才公寓,并给予一定建设资金补贴支持,重点从“四个服务”出发,一是服务大专院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需求;二是服务企事业单位无房职工实际需求;三是服务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四是服务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解决其阶段性住房实际需求。截至目前,哈尔滨市通过新建、改建改造、转化盘活、购买方式,共筹集保租房11450套,遍布主城六区,其中省人才公寓(理工大厦)、哈工大文轩科技创新园项目等15个人才住房项目、4172套房源同步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提供给有需求的人才租住。

  记者了解到,今年,哈尔滨市住建部门将进一步加大保租房项目谋划筹集力度,多渠道增加保租房房源储备。加强保租房项目监督指导,加大保租房项目进度跟踪及资金使用监管,尽早投入使用,发挥保障作用。“另外,目前现有的保租房房源,包括东方瑞景、上和树、中盟首府等项目,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优先选择适宜项目统筹用于哈尔滨市人才安置用房,最大限度满足哈尔滨市人才住房需求。”龚英杰说。

  建设国际人才社区 打造新的创新创业源头

  “哈尔滨新区当前的一项重点人才工作就是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哈尔滨新区党工委委员,松北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万炳睿介绍,“国际人才社区选址为深哈产业园核心区,占地1.53平方公里。国际人才社区将按照产业园区、居住社区、休闲商区等多种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集合体进行打造。建成后,国际人才社区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在此找到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碰撞、共享,持续形成新的创新创业源头。”

  建设一流的创业就业平台。依托深哈产业园,吸引集聚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国际人才工作站,为人才就业创业提供便利。

  配套完善的办公服务。政企服务中心提供商事登记、涉税服务、人才服务、政策兑现等百余项服务。洽谈室、会议室、培训中心、报告厅等配套,可满足企业和人才各类办公需求。

  打造完备的居住生活条件。深哈万科城、融创观澜壹号等高端住宅小区、5栋1355套人才公寓、星级酒店可提供优质居住条件。配建哈六中、新区一中、图书馆、医院等优质的文化教育医疗资源。地铁、智轨、公交、立体暖廊等便捷的交通体系,以及超市、商业街、人才公园等为人才提供优质生活条件。

  “近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在资金、政策和环境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红星认为,尽管哈尔滨市近几年实施的人才政策在吸引人才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人才引进的日常生活便利、吸引投资的龙头企业数量、区域影响力以及人才政策体系等“软环境”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李红星建议,未来哈尔滨市应当加快改善政策软环境来提升城市吸引力,通过丰富政策工具、优化政策协同体系,运用新思维新技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