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峰:房地产业要善做“加减乘除”

2015-02-11 11:15:49 来源:中房网

注册地产人网,10万个现金红包送不停!快来点击参加!

  新年开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要求各条战线的同志要看形势做工作。什么叫看形势做工作?就是要根据时代变化,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特征,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当前房地产业的客观实际是什么?同样有必要用辨证方法看待。房地产业要健康平稳发展,必须告别旧常态,迎接新常态。该做加法的做加法,该做减法的做减法,该做乘法的做乘法,该做除法的做除法。概括说,就是善于做加法,舍得做减法,敢于做乘法,精于做除法。通过“加减乘除”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推动房地产业创新发展。

  “加”,就是要继续加快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危房改造,在实现住有所居方面、在解决农民工进城的住房问题方面、在新型城镇化的住房需求和结构发生变化面前,坚定地做好加法。要以“新四化”为依托,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理念植入房地产业的发展。把工业化的标准、工业化的效率、工业化的精细、工业化的质量,加入到房地产业的技术应用,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把信息化的灵敏、信息化的技术、信息化的手段,加入到房地产业的跨界整合和资源融合,打破房地产行业的传统分工,让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为我所用,为我所变,拓展和完善住房的空间领域。把城镇化的格局、城镇化的视野、城镇化的整体规划,加入到房地产业的策划设计,同时加大户籍改革、就业、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如华夏幸福基业利用首都第二国际机场的建设契机,引进先导性产业,发展临空经济,通过以产促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模式,在宜居宜业、配套设施上做加法、扩能量,实现快速协调发展。要把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机遇、村庄整治、保护村落,加入到房地产业的特色发展,在小城镇、新农村建设方面,实现更大的作为。

  “减”,就是要站在房地产行业能不能生存、能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上,去减库存。去年全国商品房库存约增加了1.3亿平方米,特别是一些核心资产出了问题的房地产企业,人口和产业配套跟不上市场需求的项目,一些不能方便让人居住的项目,应该马上减下来,做减法、降库存,也就是淘汰落后,处置不良资产。在减的同时,要增加以交通为核心,连接形成真正的城市圈和公共服务,方便产业和人口的迁徙与聚集;在减的同时,要以绿色环保为目标方向,构建新的房地产业环境生态,确立节约型、集约式、可循环的先进理念,放弃粗放式的落后模式,从资源浪费型向节约型转型。现在,房地产行业和与其关联的上下游产业是资源能源消耗大户,绿色环保做好了,就能为“两型”社会建功立业;节能减排做砸了,就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我去年到青海调研,参观了青海西旺实业集团,他们研发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可用于厨房、卫生间吊顶,替代陶瓷墙砖。它的产品用坏了,由它负责回收,回收了还给你钱,回收回来的材料仍然作为它生产的原料。这家企业的理念是“从摇篮到摇篮”,很值得倡导。我们不仅要在项目设计开发中就将资源能源的消耗减下来,还要在园区、社区建设中,实现“五节一环保”。例如大连大有开发的小区,将生活污水经过中水处理后有效转化为景观用水,实现了地下水、生活用水、生活污水三水联动循环;将生活垃圾分为干湿、有害无害、可回收和不可直接回收三类,实现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零排放。像这样将能源资源消耗减下去、循环利用的做法,不仅利国利民,也让我们开辟出了新的一片天地。

  “乘”,就是要把服务业做得好的、有价值延伸的项目,坚定不移地做好乘法,发挥它们的乘数效应、倍数效应。去年,我国服务业比重提高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43%,提升到2015年的47%的目标。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房地产业拓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必须看到,我国房地产业论发展规模全球第一,但大而不强;论发展速度世界领先,但快而不优;论服务比重和含量,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小区服务跟不上,房屋出现“跑冒漏滴”,老百姓投诉无门等现象比比皆是,这同样是不可持续的。1月22日,国家发改委邀请我们为“十三五”规划中的生活性服务业进行建议和论证,我们提出了要把老年住区、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加以综合考虑,放进生活性服务业的建议,得到了发改委的初步肯定。特别是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需求更为迫切。到2020年我国服务贸易占比将达20%,在这一进程中,满足新兴市场的房地产项目,如健康住宅、老年住区,为金融、科技、信息聚集区提供优质配套服务的房地产项目,要坚持做乘法,把房地产的服务业态和配套产业,特别是与服务业配套的项目做强、做优、做精,加快培育房地产业新的增长点和服务热点,扩大房地产业与服务业紧密结合的市场需求。

  “除”,过去房地产业的分母大,分子小,主要反映在投资偏大、项目偏重、追求利润偏快。今后要做除法,把分母的比重降下来,在土地获取、投融资方面进一步改善比例和结构,既不能过度依赖土地增值,也不能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改变过去那种重投资轻服务、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地上轻地下的粗放式发展手段。同时要做大分子,这个分子就是房地产的功能拓展和延伸服务,提升房地产业的“软实力”和综合价值。要善于运用轻资产经营管理和做好后期服务,向社区、街区拓展增加值、附加值,提高回报率。最近,浙江嘉凯城集团以长三角的经济强镇为试点,投资成立了城镇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建造了集市政公共服务、体验式商业、020特色业态、传统零售于一体的一站式“城市客厅”项目,在房地产创新升级过程中,融入休闲、社交、服务等现代生活概念,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和居住需求。据我了解,这种城镇生活服务项目规模为3到5万平方米,辐射10公里的范围,服务半径达到10到15万人口,而且有明确的招商定位、融资服务、盈利模式、运营手段和产品标准,可以在各地有人口和产业支撑的城镇或小城镇复制推广,适合在城镇化率比较高的城镇发展。

  还有一些开发企业通过快速开发,加快资金周转,例如恒大在广州、济南等城市围绕地铁、轻轨开发项目,针对“上班族”建造青年公寓,资金回笼较快;一些开发企业通过参股银行盘活资金,引进社会股东共同投资;一些开发企业不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银行,通过开发贷以外的方式,进行融资时段的前置。例如天房发展集团在拿地缴纳保证金后,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股权、债权进行融资。去年,我国房地产企业参与金融业、服务业的比例有大幅度提高,我们统计的前10强房企,都以不同方式进入了金融业、服务业和电子商务领域,这里面还有社区服务业、大健康产业和适老化服务等。以前万科是不做商业地产的,现在成立了独立核算的商业地产公司,在全国开业和在建中的购物中心有25个。2014年底到2015年初,万科已经开业了包括东莞长安万科广场、北京中粮万科半岛广场在内的8个商业项目。未来三年,万科在北京、武汉、深圳等城市将有20个商业项目陆续进入运营期。万科介入商业和服务业的业态有三种:万科广场、万科生活中心、万科邻里家。万科广场,定位于区域性城市的大型购物中心,体量为10万平方米级;万科生活中心,面积大约在两到三万平方米左右,给一些三线城市和卫星城准备;万科邻里家,属于方便快捷型的社区商业,例如北京新五街、杭州新街坊等,主要为街坊邻居服务。我觉得这种便民的商业模式,如果与一些比较大的街区、社区结合,有一定的前途。

  去年一年,京东、苏果、华润万家都在开辟三四线城市,其中华润万家依托城市新区和社区开了65家大卖场。一些配套设施比较好的住宅往往既能被购房者看中,也能被商业机构看中,形成住宅销售的良性循环,产生了“鲶鱼效应”。现在,老百姓买房,不一定考虑如何大,还要考虑三个“近”:医院近不近,学校近不近,地铁、公交近不近;还有三个“快”:快递能不能送得到,快餐能不能送得进,快销品能不能买得到,也就是看周围有没有超市、银行等配套设施。如果具备这三个“近”、三个“快”,我们的住宅往往就能增加附加值,避免库存带来的积压和风险。

  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举办了一届商业地产与国际零售商的洽谈会,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立陶宛等国家驻华使馆的大使、商务参赞、行业协会的代表都来参加。为什么对这个活动有兴趣,就是看好中国商业地产所形成的服务业。

  还有,要支持房地产“走出去”发展,围绕“一带一路”这个大战略,让房地产业带着先进的产业化技术、成品房、成套房技术,借助现代信息化、现代服务业到海外投资发展。这方面,北新建材、远大住工都实现了产品和技术出口。目前国家强调要把国内市场的钢铁、水泥等产能转移到国外消化,但跨国长途运输又不现实,如果利用住宅产业化技术,加工成成品房、成套房实现出口,不仅可以就地消化产能,也是对外销产品的补充和升级。

  做好房地产业的“加减乘除”,还有很多有利条件和因素,让我们开动脑筋,转变思路,联系实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和方法,推动房地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

  (本文作者: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刘志峰)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