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讲城镇化时很多人用错了概念,以为“城镇化”是“城市化”,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靠城镇化实现的。
“现在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康旅小镇、文旅小镇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绝不能像过去一样走粗放的数量型增长模式,这是受到习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批评过的,今后的发展要转成为质量效益型增长。”
10月20日,在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镇举办的“第五届安仁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新型城镇化专家委员温铁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本次论坛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国务院参事室、中华文化促进会、华侨城集团共同主办,围绕“新型城镇化与康旅产业”主题,结合理论和实践,为新型城镇化与康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案例和智慧。
温铁军被称为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此前,对于农村发展问题,他说:我们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是个农民大国,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今天已成为现实:然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农民,这个特殊群体仍然相对贫困。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之外下功夫,也要在“三农”之内找出路。特别是有的时候需双管齐下才行。
他还说,要想城乡自由流通,振兴农村,不单单是开放城市人口到农村去买房、去买宅基地这么简单,要想做到真正自由流通,那就需要彻底取消户籍制度,没有地域之分。“如果还是有地域之分,城市户口还是城市户口、农村户口还是农村户口的话,这样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中国房地产报:您如何看待新型城镇化发展,有什么建议?
温铁军:现在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康旅小镇、文旅小镇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发展它绝不能像过去一样走粗放的数量型增长,这是受到习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批评过的,今后的发展要转成为质量效益型增长。
实际上,生态资源越是拓展,你越会发现它无法被简单处理,越是使用简单市场手段把它切碎去卖,越是一种粗暴的经济手段,过去我们学的教科书是工业化时代的教科书,它会要求所有要素必须标准化,只有标准化要素才是可交易的,才是可以和金融结合的,才是可以进入市场的。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城镇化建设要怎么转?
温铁军:很多人今天还在讲老一套的故事,比如要清晰产权等,针对的还是老要素。但一个问题是:山水田林湖草沙,加上石头、阳光、空气、蓝天、白云,如果搞康旅、文旅,这些怎么定价,怎么标准化?怎么交易?难道用过去那种简单的市场经济、粗放体制就能把这些非标资源型资产拿出来做交易吗?怎么才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是什么产业?对应的是什么要素?有多少发表的所谓顶级学刊文章是讨论这些新问题的?今天大多数的学者们不是“今天的你我重复昨天的故事”吗?没有对应生产力要素出现结构性拓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如何变革的讨论!因为我们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就是我们今天最大的难点。
怎么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在发展新要求结合起来,于是大家还得回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上,他说生态经济要体现的是生态资源开发的整体性,因此他说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最终实现的是生态资本深化。1998年以来出现了三次生产过剩,将这种粗放经济的发展方式改造成质量效益型的、以生态资源新的生产关系变革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还需要我们进行很多讨论。
中国房地产报:您所说的还需要进行很多讨论是否可以举些具体案例?在发展中什么是重要的?
温铁军:实际上,城镇化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内涵,其实我们早在新农村建设时就已经提出了县域经济两大支柱:一是中小企业,二是城镇化。1985年我当时在中央农村工作室做研究时就已经开始讨论城镇化了,那个时候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县以下建制镇飞速扩张,从原来不到3000个建制镇,发展到3万多个建制镇,所以那时我们强调的城镇化指的是县以下的城镇。
但当我们今天讲城镇化时很多人用错了概念,以为“城镇化”是“城市化”,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靠城镇化实现的。
中国房地产报:另外,您对“‘十四五’期末,土地出让收益至少50%将用于农业农村”这一政策有什么看法?
温铁军:在土地管理法出台之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本来就是农村集体自主处理的,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和城镇化发展之所以造成了内需拉动,就是因为农村在自主地处置自己生产资料,这也包括土地,当时农村的发展拉动了整个社会发展,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高峰。但因为它发展太快,占用大量资源、资金,也抢占了市场,城市产业资本受不了,后来出现了对农村政策的倾向性调整,即如何压住农村发展过快的势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这部法我是持批评态度的,现在这部法律终于进行了调整,允许部分资金回哺农村,这是改良,意味着农村能够享受到发展红利,对于这个举动我的评价是积极的。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