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经历了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带来的内外部环境冲击,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逐渐增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且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中国经济仍将面临“三重压力”的挑战。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表示:“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今年已经过半,站在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面对“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变化”的复杂局面,下半年宏观政策如何调整应对实现5.5%左右的GDP增速预期目标,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如何发力新动能驱动经济应变局、开新局?多位专家接受《中国房地产金融》采访认为,从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发力和全年宏观经济目标实现来看,中国经济韧性强,短期经济稳定复苏、增长趋势显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上半年:“组合式”政策“稳”经济基本盘
针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上半年以来,我国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加快落实已经出台政策,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素,政策实施有力度,组合式政策的时间效应、集成效应、协同效应、引导效应、创新效应持续显现,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
按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安排,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同时在政策安排上突破了往年的宏观、微观和社会政策三大政策的组合,而是按照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共七种政策精准调控。
《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5.5%左右的GDP目标,由于疫情突袭,3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稳定经济的政策早出快出,不出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的措施,制定应对可能遇到更大不确定性的预案。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强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稳增长目标。
“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增长”作为今年守住经济大盘的首要目标。宏观政策取向上,突出一个“稳”字,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力度更大、节奏更快的稳经济政策。
宏观政策作为“稳”经济的首要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的两大抓手。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把“稳”放在宏观调控突出位置,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和逆周期政策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6月2日,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介绍了财政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工作相关情况,明确将在八个方面出台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采取各项措施稳住市场主体、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支持保障粮食能源安全、支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切实保障基本民生。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大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方面,今年预计新增留抵退税1420亿元,今年出台的新增退税总额达到约1.64万亿元,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留抵退税政策红利,进一步增加现金流。这对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专项债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也是今年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专项债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提前谋划、靠前安排,去年12月即提前下达地方1.46万亿元专项债券额度,今年全国“两会”后又迅速下达剩余额度,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额度已于3月份全部下达完毕。
货币政策方面,在“稳”字上下功夫,围绕“进”字精准发力,增强前瞻性、精准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货币政策突出了跨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的特点,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凸显,在稳企业、保就业各项金融政策措施,及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脆弱群体等方面政策强力落地与精准聚焦。
货币信贷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显著回升,5月末M2同比增长11.1%,增速创今年以来新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7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399亿元。金融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不断优化。2022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0.87万亿元,同比多增2326亿元,从分部门看,针对实体经济领域来自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最多。
在货币政策精准发力下,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央行公布的3月份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65%,较2021年12月份继续下行11BP,创有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
一般贷款利率下降21BP至4.98%,票据融资利率回升22BP至2.40%,都在历史低位。5月20日,央行将1年期LPR下调至3.7%,5年期以上LPR下调至4.45%。按照最新LPR计算,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进一步回落,最低可达首套房4.25%,二套房5.05%。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5年期以上LPR下行,有助于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减轻居民房贷利息压力,稳定投资、消费和宏观经济基本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发挥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增强市场主体信心,改善和扩大总需求,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了积极条件。4月2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
4月18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5月23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召开主要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提出要“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
5月28日,央行发布《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
从信贷落实来看,央行加大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减碳工具,加快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预计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此外,人民银行靠前发力加快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与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基本相当,全年将总计上缴11000多亿元结存利润。
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0.7%,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3.8%,销售额下降22.7%。供给增长放缓,需求预期转弱。针对房地产调控,金融委此前召开专题会议,强调,“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从地方优化楼市调控政策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房地产调控放松步伐加快。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截至5月24日,5月已经累计有超过68个城市发布了稳楼市政策,而今年年内,全国已有接近150城出台房地产政策。从政策内容看,包括降低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例、限售政策修改、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提高购房补贴、降低购房税费、鼓励多胎家庭购房、为房企提供资金支持等方面。
下半年:中国经济韧性与“稳增长”
由于国内疫情逐步好转,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调整,七大方向的政策相继落地,我国经济也逐步开始回归企稳复苏阶段。如何在兼顾疫情防控与稳增长当中实现经济基本盘稳定和全年的增长目标,下半年相关政策取向如何调整?
《中国房地产金融》梳理下半年货币政策展望,对于市场认为的降息预期谨慎,降准概率相对较大。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加聚焦国内,疫后修复过程中维持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流动性合理充裕。在操作工具上,以结构性工具为主。在没有新的专项债额度或是特别国债增发的背景下,降准支持流动性的必要性降低,但不排除后续还有降准释放信号、配合国债发行等操作。招商证券也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稳中偏松”,5000亿流动性缺口预示降准可能重现。“理论上可再次开展0.25BP的全面降准。若央行出于降低银行中长期资金成本的考虑,以降准释放的流动性置换MLF到期资金,则降准概率将进一步提高。”
6月28日,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在“2022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展望”报告发布中指出,下半年稳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只增不减,可能会加大总量工具的基础货币投放力度,有望再次降准缓解银行资金成本压力。市场流动性前松后紧,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将明显释放,信贷与社融增速预期加快,股市或将形成波动上行态势,信用债发行节奏逐步恢复。下半年普惠小微、普惠养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三农、交通运输与仓储物流等领域结构性工具的再贷款额度可能会选择性增加,再贷款利率也有下调空间与下调需求。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从短期角度看,为对冲疫情冲击,央行货币政策以稳增长、保就业为首要目标,维持稳健略宽松;但二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进入重要观察窗口期,一旦面临触及警戒线的风险,将牵制货币政策宽松,另外,随着大规模宽货币,债市杠杆率上行也成为边际变量。他认为,下半年需要关注7月份调查失业率的发布、9月份CPI数据指标,若失业压力缓解而通胀压力升温,货币政策或转向边际收紧。
财政政策方向,下半年重点围绕疫情防控、稳增长和稳就业展开,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一系列财税政策,并在已有政策工具基础上积极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李超建议下半年财政政策重点关注三方面:做好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财力保障,财政预算及医保基金有空间,必要时可发行新一轮抗疫特别国债。
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的带动作用,服务于稳增长目标。用好转移支付、强化基层财力,落实三保支出和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稳市场主体保就业。
减税降费是下个阶段重点落实的财政收入政策。黄文涛认为保主体、保就业和保民生主要通过扩大减税降费规模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部门主体投放纾困资金的方式。其中基建投资是财政稳增长的主要举措,下半年将新开工一批水利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持续支持基建投资稳增长的工作。
连平表示,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政策效果将集中显现,但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仍是重要问题。下半年可能通过调整土拍规则激活土地市场、提高财政支出精度、增加转移支付额度、提高地方专项债额度、甚至再次发行抗疫国债等多种措施来缓解地方财力紧张问题。
招商证券指出,考虑到财政政策制定需要程序和时间,因此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后,如果社融、PMI等能延续改善,那么特别国债发行的可能性会进一步降低。更可能提前公布2023年专项债发行进度,并于今年四季度提前发行。
对于下半年房地产政策调整来看,多位专家一致认为下半年政策面将持续回暖。连平表示,房地产市场下半年有望进一步获得政策支持,行业景气度将出现反弹。房地产政策将保持宽松基调,房贷利率仍有下调空间,房企的资金需求有望得到改善。
土地购置状况将好于上半年,整体下行压力或有所减轻。预计三季度房地产销售将完成筑底,四季度有望得到真正改善。房价可能出现先抑后扬的态势,热点城市房价有望在三季度出现企稳回升,局部地区“金九银十”
行情可期,预计全年新房价格涨幅在0附近,二手房同比下跌0.9%。
李超也表示,房地产下半年将迎来政策放松,分别是需求端政策、城市更新、预售资金监管以及棚改货币化。其中看好城市更新领域政策的集中推出,下半年城市更新领域的政策放松将集中在资金端,包括城市更新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范围,国家政策性银行加大城市更新领域信贷投放,根据实际项目情况鼓励更多专项债参与城市更新建设等相关具体措施。对于当前关注度较高的地产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李超认为“二十大”前无需担忧大型债务违约风险,相关监管机构将有更多维稳措施出台,更多针对出险房企优质项目的并购将更大范围的开展,5大AMC或国企预计将成为重点实施主体。
在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秦泰看来,当前稳地产政策长期导向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恪守因城施策刺激二三线、中西部地区地产需求,意味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再平衡正在与稳定地产需求同步进行。他认为,刺激一线城市房价这种可能再度推升长期金融风险的操作并不在当前政策考虑范围之内,依托于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的县城城镇化战略可能才是增量城镇化的长期顶层设计,因此需要关注城镇化政策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
展望下半年,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向好趋势不变,二季度将迎来全年增速的低点,三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将迎头赶上,对于中国经济实现既定的目标,不应丧失信心。
随着下半年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铺开,疫情防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统筹将会做得更好,一揽子稳增长政策也将充分释放出效果。中信证券表示,目前积极有利的因素逐渐增多,我国下半年会急起直追,努力把上半年的经济损失尽可能地补回来,以实现一个在全球范围看相对合理较高的全年经济增速水平。对于下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中信证券认为,时点的增速水平比全年的增速水平更为重要。
浙商证券认为,二季度是2022年全年宏观经济的最低位置,二季度边际走弱的经济增速及下半年二十大即将召开的情况下,政策基调将进一步发力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内需的潜力逐步释放均将推高下半年经济增速读数,且由于2021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基数较低,经济将快速企稳。
秦泰预测,下半年经济结构是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一次再平衡,GDP增速5.6%~5.8%是较为合理预期。
“回到5.5%的合理区间之上的同时,不会因今年的稳增长而导致明年新的下行压力和预期紊乱风险,实际上是一个兼顾稳增长和结构优化长期可持续性的半年。”
连平预测,下半年若得到强力政策的支持,全年GDP增速仍有可能接近或实现预期目标。他预计GDP二季度增长0.5%,上半年增长2.7%;三季度GDP增长6.2%,成为年内高点,四季度GDP增长6%。全年GDP增长4.8%左右。若在抗疫特别国债发行等强有力政策支持下,GDP增速将有望达到5%~5.5%,接近或达到预期增长目标。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日前公开表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三重压力”态势还在延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相应的政策已经明确,各项措施目前都在按照提前发力、精准施策的要求全力推进,更多政策组合也在研究和储备之中。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短期面临诸多调整,但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依然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经济体。
尽管主流国际机构倾向于低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反弹的动量,但是我国产业体系全,超大规模市场空间广,改革开放红利多,经济治理能力强,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