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首先是一门生意, 其次才是是否优秀或者受尊敬。
在万科与宝能的纷争中,宝能宣称要罢免万科全体管理层成为了其中最大的症结,或者说,在这场其实普通的收购案例里,创业者的命运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作为万科的创始人,将一家以做饲料起家的小公司发展为今天中国房地产业界的龙头企业,并跻身世界 500 强行列,王石对于万科的贡献无可争议。
尤其是其为万科制定的“减法”策略,以及“不行贿”的价值观,为万科品牌的树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即便是在那个开发商成为全民公敌的年代里,万科依然能登上“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榜单。
与
此同时,1998 年股改的时候,王石带头放弃了股权,在随后的 28 年里,分散股权一直是王石坚持的策略,大股东的股份也始终控制在
14%左右,王石也彻底将自己定位为职业经理人,即便面临公司进行管理层激励的机会,也没有趁机拿回股权。这一切,让包括郎咸平在内的一众反对者也不得不
承认,万科管理层拥有高尚的情操。
2015 年,万科创下了销售面积 2067.1 万平方米,销售金额 2614.7 亿元的行业新纪录,被称为“万科历史上最好的一年”。但是统计显示,在这个最好的一年里,万科的净利润却跌破两位数,下降到了 9.25%。
这
已经是万科连续第五年出现利润下滑,数据 显 示,2011-2014 年, 万 科 的 房 地 产 业 务 结算 毛 利 率 分 别 为
28.79%、25.84%、22.31%、20.76%;结算净利率分别为 15.01%、13.08%、12.01%、11.41%,逐年下滑。
与此同时,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作为业界龙头的万科,其行业地位与股价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悖论。就连万科总裁郁亮也在公开场合承认,“万科现在富得流油,但股价很低,买下万科只需要 200亿元。”
一
位房地产业界的人士曾私下对《中国房地产金融》表示,尽管多年以来,万科始终被媒体和舆包括“减法”战略在内的一系列举措的确对万科的品牌塑造起到了一定
的作用,但万科能获得今时今日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得益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黄金十年。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
万科一直处于一种量升质减的尴尬境地,万科的行业地位与其利润率和股价之间形成了一个落差,也最终导致了宝能的乘虚而入。
事实上,万科遭遇今日之变,更大程度上源于王石等万科管理层将万科视为一种“情怀”而不是一门“生意”。
一方面,“减法”战略成就了今日的龙头万科,但也让万科这个地产巨无霸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难以灵巧转身。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万科一直在试图做加法,2014 年万科提出了“城市配套服务商”的理念,高调进军物流地产和物业服务领域,改变其纯粹的住宅开发商的形象。同时启动内部创业计划,在公司内部实行项目跟投制度,并与金融机构朗,至少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万科的这些新业务眼下只是为万科赢得了关注或者点赞,但对万科的业绩没有形成明显的支撑。
另
一方面,当年王石确立的管理层不持股也让万科无法适应资本时代的变化,万科管理层无法完成从企业家到资本家的转变。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尤其在第二次工业革
命后,掌握了科技与运用的企业家,能迅速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他们的企业对一个国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组成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
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于是形成了垄断,而这时的“企业家”开始坐在幕后操纵着一切,演变成了
“资本家”。但王石们显然忽略了这一问题,如今仅持有少量股份的万科管理层面对资本的冲击显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通过煽情和举报这样非常规的手段来抵御所
谓野蛮人的进攻,不得不说这又是一次情怀被击得粉碎的悲伤故事。
但如果将万科单纯从生意的角度去盘点,万科是否还是一家受尊敬的企业,或者说万科
管理层是论评价为优秀的品牌房企,但实际上在业界内对于万科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停止。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合作开发地产金融化服务。但这一系列举措到目前为
止还只是停留在实验阶段,未来结果如何尚不明将企业视为一门生意,还是一种情怀,或许将成为当下对中国企业家最大的“拷问”。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