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网讯 11月15日晚间,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公告,郝建民辞任公司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原副总裁肖肖获选为主席并获委任为公司行政总裁。
公告内容称,郝建民因工作调整决定辞任公司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一职。同时,郝建民已向公司确认,与董事局并无不同意见,而且并无有关其辞任之事宜须获公司股东垂注。
同时,另外两家中国海外集团下属公司(中海物业和中海宏洋)也宣布,郝建民因“工作调整”辞任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等多个职务,同时也由肖肖成为继任者。
这是中海今年的第二次人事巨震。
在今年1月19日晚间,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陈谊请辞,因为“需要投放更多时间于其他事业发展及个人事务”。彼时,距陈谊就任总裁职位的时间还不足两年。
而在陈谊离职之前的一年时间里,原集团副总裁、营销公司董事长曲咏海,中海宏洋助理总裁范逸汀,执行董事郭勇、阚洪波,中海地产美国公司副总裁朱明辉等多人先后辞任。此外,杭州、南京、广州、上海、宁波等多个城市的总经理也都因各种原因离职。最频繁时,一个月内有三名职业经理人先后递交辞呈。
这样的频率,显然已不在企业的正常人员更动范围内。中海也由“盈利之王”,变成了“震荡之王”。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正是郝建民。
2013年8月,已担任中海地产总裁6年时间的郝建民接任孔庆平出任中海地产主席。上任三年来,郝给中海打上的最主要的标签就是“整合”——并购中建股份、并购中信地产,完成了两场规模庞大的央企重组案例。
在前一场并购中,原中建地产掌舵人陈谊被宣布带着中建地产338亿元的资产整体并入中海,陈谊本人获委任为中海地产执行董事、总裁。但伴随着庞大资产整合的,还有剧烈人事纷争、管理架构改革等诸多大事。据称,在中海内部,特别是面对业务重组和管理架构的调整,郝建民的凌厉之风和铁腕模式尽显。
据公开资料显示,郝建民掌权后舍弃了中海实行多年的区域化制度,改为大部制纵向一体化管理,成立战略管控委员会,亲自担任该委员会的主任,将中海所有权力收回到这个部门。几乎所有的项目策划、项目定位、设计方案、利润指标和工期,都必须通过战略委员会发号施令。也正因为此,让当时主管营销的曲咏海无法忍受而开启了中海高层震荡的序幕。
而陈谊通过投资拓展部在中海唯一分管的海外地产业务(仅有美国纽约一个商住混合项目),也因投资拓展部在2015年底被郝建民裁撤掉,而被彻底削权。
物是人非的旧照,左起:陈谊、郝建民、肖肖、聂润荣
随着陈谊的离去,中海的这场整合最终以原中建地产人员大部分离职而完结。坊间也多认为,随着郝建民的集权胜利,中海有望在结束内耗后重整旗鼓,挽回业绩增长速度过慢的颓势。
之后,踏着全面提速的央企整合步点,郝建民又在3月宣布了另一项更庞大的并购,整合地产及中信泰富旗下的地产业务。这场对价高达310亿元、涉及总资产超过千亿的整合,让郝建民对中海的再次提速踌躇满志。
在8月22日中海2016年度中期业绩会上,郝建民表示,考虑到并购中信因素影响,今年中海的销售目标将提高13%至2100亿港元(约合1795.95亿元人民币),未来“十三五”规划内,中海的合约销售目标有望达到4000亿港元(约合3420.85亿元人民币)。
虽然这与万科恒大还有差距,当年一同跨入千亿阵营的前两者已跻身三千亿俱乐部,但今年很可能突破两千亿的中海,也值得完成整合大计的郝建民宣布中海已正式开启追赶的步伐。
但这一切,在昨日戛然而止。中海的未来,已经与郝建民不再有交集。
而郝建民的继任者肖肖。虽然是中海的“老人”,1982年加入母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1990年加入中海,之后历任中国海外发展执董、副主席、高级副总裁等,但其60岁的“高龄”,让外界普遍相信,这对央企高层来说,也只会是一个过渡人物。
著名业内公众号“丁祖昱评楼市”在今年2月点评千亿房企们时,对中海曾写过的一段话,在今天看来,仍值得玩味。
“中海已经从原先那家相对市场化的央企,变成了一家更为‘传统’的央企。”
“对于企业领导来讲,集权总是最开心的事。但对中海这家千亿公司来说,近三年的运作也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利润率下滑迅速,销售增长相对较慢,人员变动最多。当年的盈利之王,今天却成为了震荡之王,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达到集权的最终目标,是否值得?”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