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受股权风波影响的第三季度

李莉 2016-11-17 10:40:45 来源:中国房地产金融

  10月10日,万科发布《2016年9月份销售及近期新增项目情况简报》,2016年9月份公司实现销售面积213.4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53.8亿元。2016年1~9月份公司累计实现销售面积1992.1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629.0亿元。

  自3月开始,万科一直保持着每月300亿元以上的销售额,同比增幅较大,且逐月增长,6月销售额更是超过420亿元,前六个月累计完成全年3000亿元业绩目标的63.36%

  直到7月13日万科宣布销售额突破2000亿元。根据数据显示,除去2月份较为特殊,万科上半年平均日销售额11.35亿元,考虑到上半年1900.8亿元的累计销售,也就是说,万科在7月初用了13天才突破最后这100亿元的销售额,以此看来,万科销售速度从7月起开始有所放缓。

  业内专业人士分析认为,这可能和3000亿的年度目标,半年就已完成了2000亿元,下半年压力不大的关系有关。

 受股权风波影响的下半年

  然而,就在万科放缓销售进度实现销售金额2629.0亿元的同时,恒大截至9月底实现销售金额2806亿元,首次超过万科登上行业第一位置,单月销售475亿元领跑众房企。

  事实上,在经历了一年的股权争夺以及停牌博弈后,9月29日,万科发布的《按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披露的2016年中期报告全文》中写道:“始于去年7月的股权事件对本集团之影响于报告期内进一步体现。本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预案未达成共识,部分股东提议罢免全体董事、非职工代表监事。6月底以来,本集团合作伙伴、客户、员工、其他中小股东对本集团前景之疑惑和担忧进一步加剧,本集团的正常运营受到影响。”

  近年来,由于土地成本的持续上涨,万科有近七成的项目是通过合作方式取得的。受股权风波影响,6月底以来,部分与万科合作的合作方担心在股权风波后万科的品牌、管理及融资优势不能持续,因而提出改变合作条件甚至解约。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潜在的部分金额较大的招拍项目,也因此而难以找到同行合作伙伴。

  据公开资料显示,6月底至8月初,万科已有31个合作项目因股权问题而被要求变更条款、暂缓推进或考虑终止合作。

  不仅如此,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也因此表示,如果股东的罢免提议实现,那万科集团现有的信用评级以及展望或将面临调整压力。就连连续给予万科AAA信用评级的中城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也表示万科的股权变化及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或将对万科的经营及管理产生影响。

  在部分上游合作伙伴提出缩短付款周期,部分银行提高信贷条件、压缩授信额度,部分客户担心万科品质和服务质量而出现观望情绪的下半年,被恒大反超的万科,或将很难取得销售金额行业第一的位置。

 这场得不偿失的资本风波

  《中国房地产金融》曾于8月报道万科事件时表示,2000-2015年间,万科营收从37.8亿元一路增至1955亿元,15年增长51倍,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30%,然而万科在股价上却只能算是“表现平平”,投资人对投资回报率的重视使得万科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随着“白银时代”的来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开始退烧,住宅行业的利润率和回报率将逐渐回到社会平均水平。而自2007年10月达到峰值以来,股价走势弱于大盘的万科自然被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截至截稿前,万科的股价较宝能“举牌”前涨幅明显。

  据万科公开资料显示,上半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748.0亿元,同比增长48.8%,其中来自房地产业务的结算收入比例为96.9%。实现净利润70.9亿元,同比增长4.49%,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5亿元,同比增长10.4%。利润增长慢于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当期结算的相当一部分项目为2014年房地产市场调整期内售出的项目。少数股东损益为17.4亿元,同比减少10.29%,少数股东损益主要来自合作项目。

  万科的业绩虽好,但并非像苹果、谷歌、亚马逊那样在技术、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通俗地说万科并没有创造什么“可以改变世界”的东西。优异的业绩一半因为优秀的管理团队,另一半是因为万科与众多开发商身处“高烧不退”的房地产市场。

  然而,在股权风波之后,万科引以为豪的团队出现了稳定性问题,在部分股东罢免全体董事、非职工代表监事的提案后,万科在董事会报告中表示:“员工普遍对未来感到迷茫,对本集团之发展前景感到忧虑,猎头集中对本集团员工挖角的情况严重,6、7月份离职率明显提高。”

  尽管在事业合伙人机制的支撑下,万科尚未出现大规模的离职,但是由于股权之争导致的公司前景、文化和机制等优势开始变得不确定,在未来对优秀人才的引进难度或将由此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万科事件很好地警醒了各大房企:当企业销售金额连跨多个千亿级门槛的同时,公司股东应占的利润分成若没有相应变化,投资者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股东不仅希望上市房企重视回报率,也希望股价可以得到体现。因此,在万科事件后,房企也开始注重本公司股价表现,但在确保“面子”的同时投资者的利益也应当更受保护。

  作为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上市房企,尤其是已有大规模体量的上市房企,在未来或将开始朝回报增速高于规模增速转变,想办法为股东创造回报率的新高。万科或将在未来成为传统规模化房企资本化转型的典型之一。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