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高负债下的千亿目标

康靖 2016-11-17 10:47:32 来源:中国房地产金融

  2016年8月29日,绿城管理层召开了业绩发布会,包含曹舟南、李青岸、冯征等5位高管现身,在绿城历年的发布会现场可谓“绝无仅有”,而在中交入主的这半年来,绿城发生的改变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根据其2016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绿城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13亿元,同比增长9%。预售方面,截至2016年6月30日,绿城集团累计总销售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达4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1%,其中归属于绿城的权益金额为237亿元。从上半年销售贡献度来看,杭州作为大本营,热销项目众多,区域优势明显,在售项目总销售额占比超20%;此外天津全运村项目荣获上半年销售金额榜首,累计销售为55.56亿元,也为企业业绩贡献了12%。

  虽然绿城并未对外公布销售目标,但是据了解企业内部也在朝着900亿-1000亿元的销售规模努力,据统计1-8月绿城已经实现销售金额605亿元,接下来还有“金九银十”等传统销售旺季,若市场热度不减,企业冲刺千亿还是有可能的。

  同时,公告表示绿城已经形成“中交+九龙仓+创始股东”稳定的大股东结构,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并确立了“一体四翼”的管理组织架构和业务发展格局。“一体四翼”的管理组织架构和业务发展格局,即以绿城中国为主体,形成绿城房产、绿城管理、绿城资产、绿城小镇四大子集团。

  绿城的命运一直受市场关注。这家被很多人认为是“理想主义”的房地产企业多年来始终饱受高负债和高库存的困扰。如今,人们关注绿城的命运,好像已经上升到理想主义究竟在这个时代是否还会有明天的大命题。

  事实上,绿城中国曾因在三、四线城市投资较高而导致库存难以消化,现金流遭到拖累。也因为这样,绿城这几年来的发展始终处于调整产品结构和城市布局的过程中。

  产品结构改革

  为了缓解绿城高负债的问题,在2016年上半年,绿城在产品和拿地上也开始有所变化。2016年上半年绿城在拿地态度上还是比较谨慎的,拿下北京及杭州的3幅地块,合计建筑面积在27万平方米,总代价为99.7亿元。虽然拿地少,但因地块位于核心一二线城市,单位地价基本维持在37000元/平方米,成本还是比较高的;此外,截至2016年6月30日,绿城总土地储备为2976万平方米,按上半年的销售面积来推算,消化周期在6年左右,基本可满足日常经营需要。

  从土储结构来看,环渤海占比最高,达35.9%,未来绿城的投资将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济南、南京、合肥、郑州、重庆、武汉、成都、厦门、福州这15个重点城市集中,提出这样的投资方向主要是为了预防未来市场潜藏的风险。相信随着后期推货增加和投资战略转移,土储分布还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此外,绿城积极盘活之前的库存房量。2016年上半年,绿城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可谓是房地产企业中动作频繁的企业之一。先是于5月推出了“代建4.0”的标准化体系来整合上下游资源,构筑行业壁垒;而后为了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又在6月高调宣布收购蓝城代建业务。

  关于房地产“轻资产”趋势,绿城也是做了积极的尝试和开拓,业务条线上基本可分为商业管理、酒店管理和投资管理。绿城方面表示,会把手上所有的商业、酒店放入资产集团。除了盘活这些存量资产,绿城资产更重要的业务是金融,未来的目标是斩获金融牌照,做一个全牌照的金控集团。

  当下地产+金融已成主流趋势,未来地产行业的竞争将更加聚焦于资源和资本的竞争,中交此举不仅可以为主营业务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而且也可在后期尝试金融创新促进地产业务的由“重”转“轻”。

  同时,集团的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市场环境创新优化,“2:6:2”(20%的高端产品,60%的市场主流产品,20%的安置房和保障房产品)的橄榄型产品格局初步形成,产品结构进一步契合市场。由此可见,曾一度因资金问题而濒临破产的绿城中国,已经走上新的扩张道路,不过,其资金链情况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净负债率降至70%

  据绿城中国披露,截至2016年6月底,集团有现金及银行存款(包括抵押银行存款)人民币229.05亿元。净资产负债率为70.0%,较2015年底的72.8%进一步降低,债务结构保持良好。

  据记者了解,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减少利息开支,绿城中国上半年完成了11.2亿美元的境外融资。

  2016年3月份,绿城与19家银行签订总金额为7.2亿美元、年利率按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加3.13%的三年期银团贷款协议,该笔款项主要用于偿还若干息率较高的现有境外负债和公司一般营运资金及资本开支。

  此后,公司又成功与其中一家四大国有银行完成年利率按LIBOR加3%的3亿美元三年期双边贷款。2016年4月15日,公司向中交国际发行5.5%年息的4亿美元永续债券。以上融资的利息成本均比之前同类型融资有较大幅度下降,为公司减少了利息开支,进一步优化了公司的债务结构。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