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悦城控股一周内两起产权转让背后:兑现“去同业化竞争”承诺

秦佳丽 2019-09-27 11:07:37 来源:中房报

  上半年鲜少售出旗下公司产权的大悦城控股在近一周内接连挂牌转让两起项目。

  9月24日,大悦城控股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北京名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信息,报价1.19亿元,实际转让方为大悦城控股子公司鹏源发展(越秀)有限公司。

  引人侧目的是,这已是北京名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名都”)第二次挂牌,相比一个月前1.32亿元的挂牌底价,“优惠”了1325万元。

  同样被二度挂牌的还有北京中粮万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中粮万科”)。 9月18日,大悦城控股披露“转让北京中粮万科50%的股权”信息,定价7.96亿元,要求一次性支付全部款项。而此前5月份,北京中粮万科已经历第一次挂牌,当时并未披露底价且无人接盘。

  自今年3月完成股权重组以来,大悦城控股几乎不曾对外出售其他子公司,此次对转让北京名都、北京中粮万科“死磕”到底, 背后是何缘由?

  业绩不是主因

  不够理想的营收业绩,成为外界普遍揣测上述两家子公司遭遇“割弃”的关键原因。

  然而事实上,大悦城控股急于剥离的两家子公司中,尽管北京名都的业绩走低,但北京中粮万科的营收尚佳。

  披露公告显示,北京名都位居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乡,属于国有全资型企业,主管建设并经营名都园别墅。截至6月30日,北京名都2019年营业收入为68.53万元,净利润为-83.46亿元。此外,公司资产总计1677.57万元,刨除78.38万元债后,所有者权益为1599.19万元。

  相比之下,北京中粮万科已算体面。截至6月30日,北京中粮万科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80亿元,净利润1.13元,将一季度的扭转为盈;而此前2018年,公司亦斩获2.36亿元净利润。另外,截至6月30日,北京中粮万科资产总计22.55亿元,刨除10.22亿负债后,所有者权益为12.3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中粮万科由两家公司共同所有,即大悦城控股旗下子公司中粮地产(北京)有限公司,与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各持股权50%。据悉,双方此前合作开发的中粮万科长阳半岛项目,曾帮助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拿下了2010年的销售冠军。

  单从业绩上看,如果大悦城控股转手北京名都尚且有迹可循;那么退出北京中粮万科的合营似乎缺少动机。

  转让项目系兑现“去同业化竞争”承诺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梳理发现,在大悦城控股上半年发布的系列公告中,“避免内部同业竞争”的问题曾被多次提及,集团一度“瞄准”北京名都,明确指出要在未来对其注销或股权转让。

  仅在今年3月的“关于拟变更公司名称、证券简称”公告中,大悦城控股便作出具体表述:“公司承诺本公司及其下属公司将在本次重组后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同业竞争” “北京名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未来不新增开发任何房地产项目,本公司将在该公司现有项目全部销售完毕后注销该公司,或在本次重组完成后两年内将该公司股权转让至中粮地产(或中粮地产下属公司)或其他无关联第三方” 。

  由此可见,大悦城控股转让北京名都,实为集团早期“去同业化竞争”承诺的兑现。

  而集团一度想要退出带有“万科血统”的北京中粮万科的合营,动机如出一辙。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北京中粮万科此前重点开发的项目包括中粮万科半岛广场商业体,而万科旗下的商业地产平台印力集团,也运营着中粮万科半岛广场。客观上,双方存在主营业务竞争。”

  大悦城控股为何在“去同业化竞争上”如此较劲?

  透过系列公告可知,集团新近落地的一番重大资产重组,让大悦城控股的资源整合与剥离延续至今。

  今年3月,A股上市公司中粮地产斥资147亿元,获得H股上市公司大悦城地产的控股权。此前,中粮地产主营商品住宅开发,大悦城地产则是国内著名商业地产品牌,二者同属中粮集团。重组完成后,中粮地产更名为大悦城控股,大悦城地产成为大悦城控股的子公司。作为央企重组与国资改革的又一尝试,此次整合交易成为内地首例“A控红筹”。

  重组后的大悦城控股,被中粮集团称为“旗下唯一的地产投资和管理平台”,其他非核心资产,多少面临被注入 “统一平台”或被剥离的考验。据公告显示,与北京名都一样被集团安排上“剥离议程”的,还有苏州苏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因“受监管部门处罚,无法满足注入中粮地产条件”,将在现有项目全部销售完毕后被注销。

  “近段时间,央企重组剥离非核心资产的案例很多。类似于北京名都、北京中粮万科二次挂牌的情况仍然属于正常现象。”北京产权交易所项目负责人陈乌榕泽告诉记者,“至于接盘的话,只能说有意向的咨询者一直都有。”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