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控股(600606.SH)一则停牌公告,再次引发行业对其混改的关注。
7月20日晚间,绿地控股发布公告称,收到股东上海地产集团及上海城投集团的通知,两者正在筹划其控制权结构有关事项。当天绿地控股开市即停牌,停牌时间预计不超过5个交易日。
消息传来,引发业内的种种猜想。
大部分人认为,绿地的两位股东,大概率会通过转让部分或全部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二次或深度混改。而他们引入金融领域的央企战投可能性较大。
截至2020年一季度,上海地产集团为绿地的第二大股东,持有绿地31.42亿股,占比25.82%,;上海城投集团为第三大股东,持有绿地25亿股,占比20.55%,;两者所持绿地的股权相加,比例超过了46%。
五年前,作为上海国资委的混改试点,绿地借壳金丰投资登陆上交所,市值超过了3000亿元,成为彼时国内房地产板块的第一股。
绿地通过国企混改,形成了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员工持股“金三角”的股权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各取所长,同时发挥国资的资金、资源优势,社会资本的流动性,以及员工持股所具备的营运活力。
混改上市后,让绿地打通了直接融资渠道,借助资本之力,绿地在规模、利润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回看2015至2019这五年,绿地的营收由2075.34亿增至4280.83亿;归母净利润由68.86亿增至147.43亿;在手现金由396.17亿增至786.55亿。
实力房企往往更容易获取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机会。除了常规的招拍挂、并购拿地之外,绿地常有“签约”项目的大手笔,并从中推进多元化进程。
净利下降10.79%,绿地混改求变
从签约的项目来看,它们的体量都较为庞大,占地面积超过1000亩的不在少数,投资金额也多在百亿以上。除此之外,项目涉及的业态范围较为广泛,涵盖进口商贸、科技创新、医疗康养、基础设施、产业金融、会展、住宅等。
这契合了绿地的战略大方向。绿地的构想就是,依托房地产主业,发展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及科创、康养等新兴产业关联板块集群,实现“3+X”综合产业布局。
在这些获取的大型项目中,绿地贸易港全国化延伸布局,形成“绿地贸易港模式”。今年上半年,其贸易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52%。贸易港目前已在天津、西安、济南、哈尔滨、宁波、贵阳、成都、昆明、武汉、兰州等地落地贸易港项目10余个。
金融产业方面,绿地除了与中金公司联合设立“一揽子”基金;还继续推进酒店轻资产管理输出,签约项目10个。在上海三甲港打造首个微度假项目、上航国旅也成功落地遵义机场全航线合作项目。
今年上半年,绿地的基建产业,也新签合同2673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基建工程及专业工程项目比重持续增加,同比分别增加105%和132%。
不过,绿地的多元业务获得进展的同时,房地产业务却受到疫情的影响,业绩有所下滑。
据其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同期,绿地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031.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30.7%;实现合同销售金额1330.29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0.7%。
也因为此,绿地虽然在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2099亿元,总资产120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91%。但其利润总额153亿元,却同比下降7.66%;归母净利润80亿元,同比下降10.79%;基本每股收益0.66元,同比下降10.81%。
混改的推进,能否让绿地加快摆脱疫情的影响,提升业绩高度?这有待时间验证。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