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房地产圈出现了一波房企老板增持潮。
6月18日,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孙宏斌斥资7865万港元,在公开市场增持290万股融创中国股票。同一天,融创中国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汪孟德也斥资775万港元增持融创中国股票28.9万股。
当天,融创中国股价大跌,最低跌至26.1港元/股,最大跌幅为7.4%,最终收盘27.25港元/股,创下2021年度单日最大跌幅。
市场普遍认为,融创中国股价大跌与市场传闻其自1月以来大举拿地引发关注有关。不过,融创中国否认了央行单独对其进行针对性排查,仅表明这是央行对试点企业进行例行管理,融创中国作为试点企业之一,每月都会给央行报送相关资料和保持汇报沟通。
对于此次股票下行是否因上述关注引发的问题,融创中国回复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称,不能因此引发关联,此次增持也与此无关;孙宏斌、汪孟德双双增持融创中国股票这一系列动作,彰显了融创管理层对公司业务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以及对公司长期价值的高度认可。
从融创中国股价表现来看,在管理层增持股票后呈现震荡微升态势。截至6月22日收盘,融创中国股价微涨0.18%至27.5港元/股,但距离年初28.57港元/股已下跌3.75%。
这是半年内,孙宏斌第4次增持融创中国股票,总斥资超2.3亿港元,累计增持854万股。他上一次密集增持还是在3年前。
汇生国际融资总裁黄立冲认为,房企老板和管理层增持行为主要是出于稳定股价,对股票起支持作用,但这是短期支撑,长期来看地产股走势还是偏低迷。
在房企老板中,短时间内频繁又大手笔增持的还有碧桂园联席主席杨惠妍。
6月15日,杨惠妍涉资约9342万港元,以均价9.34港元/股增持1000万股碧桂园股票,最新持股持股比例上升至60%。
从过往来看,杨惠妍增持是“分批建仓”。从其去年30多次出手砸进去33亿港元增持碧桂园来看,杨惠妍是铁了心要拉一拉碧桂园股价。今年从3月26日也是连续7个交易日7次增持自家股票,花了13亿港元。4月、5月又分别斥资约6866.1万港元和1.93亿港元在场内增持,加上6月份几笔增持,杨惠妍在碧桂园上升至60%的持股比例,在“碧万恒融”中,这个比例仅次于许家印对恒大“控制”。
但碧桂园股价自6月15日-21日5个交易日里,已累计下挫6.88%。截至6月22日收盘,碧桂园收于8.95港元/股,只上涨0.22%。
针对杨惠妍增持行为,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致电碧桂园投资者关系部,电话始终处于无法接通状态。
受“三道红线”“房贷新规”以及“集中供地”等影响,地产股持续走低。今年以来,房企护盘行为依旧踊跃,若将时间范围推进至2021年至今,大股东增持的房企数量不少于30家。仅5月,就有滨江集团、建业地产、九龙仓集团等多家房企大股东实施增持计划。
中国国际科促会理事布娜新表示,从整体行业估值来看,地产类企业估值下行了一段时期,地产行业具有明显周期性,受政策影响较大,很多优秀房企股价处于历史底部,一些地产大佬纷纷增持自家股票,在向市场传递信心的同时不一定能影响股价,还是要看投资者是否买账。作为企业护盘举措,增持和回购股票短期内或有效果,长期走势还要看房企利润。
实际上,没有一个老板不觉得自家股票是被低估的。
从目前地产股行情来看,许多房企股价都处在最低区间,即便基本面无虞、业绩表现亮眼,也始终在股价上得不到体现。
以万科为例,年初的股价还在34元/股,现在已经跌到了24元/股,足足下跌了30%。万科A是曾经市值冲上4000亿元房企,中海的最高点也曾突破过3000亿港元,如今这类基本面良好的房企都未能在股价上有相应表现,其他规模与盈利水平都不出色的中小房企日子就更难过了。
再看市盈率,地产股也普遍低于其他行业。2020年上半年,房地产上市企业市盈率均值为12.1倍,沪深上市房企市盈率均值为19.5倍,在港上市房企平均市盈率仅为5.3倍。
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曾说过:“我永远都是认为我的股价是被低估的,尤其是疫情以后,整个行业股价都是被低估的,股价问题有短期和中长期问题。”
中国恒大总裁夏海钧也曾提到:“恒大现在效益这么好,股价还这么低,恒大当然会选择一个在市场不稳定情况下,做一些股票回购。”
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家股价被市场低估“喊冤”,却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广大开发商心声。真金白银往里砸,彰显了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
6月17日,中国奥园宣布,公司主席郭梓文增持公司138万股股份,平均价为6.73港元/股,涉资约930万港元,显示对公司长远发展充满信心。增持后,郭梓文及郭梓宁最新共同持股比例为55.3%。
另外,吴亚军家族信托也斥资9000万港元于6月3日-4日于公开市场以平均价45港元/股增持龙湖200万股普通股。
“这是源于一种需要,不是源于管理层信心。”黄立冲说,这些公司股票或多或少存在质押,有二级市场维护需求,也有发债融资渴求,这都需要支持股价。如果股价进一步下跌,质押股票可能会崩盘爆仓,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房地产严调控高压下,整个房企增长逻辑被颠覆,在资本市场被长期低估的地产股更面临不被认可困境。于是,源自上市公司主体主动市值管理——包括增持和回购就构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他们希望通过增持向市场传递股票被低估信号。
“企业增持根本目的并不是短期刺激股价表现,是为了提振资本市场信心,也是市值管理重要手段之一。”某券商认为,用大股东增持和回购股票方式维护市值不是不可以,但在目前“弱”市场里可能效果并不明显;且房企资金大部分来自贷款,如果用非标、信托等渠道融来资金做增持和回购还会增加资金成本。
布娜新认为,受部分房企暴雷事件影响,市场开始关注或担忧房企生存空间和风险控制。虽说市场对地产行业看法不一,但未来发展前景和行业利润肯定会高度聚集在头部几家房企,它们依旧具有较大上行空间;一些转型房企可能找到其他具有上升趋势爆发点,整体应该继续看好中国房地产行业,后红利期依旧具有极大潜力。
从宏观消息面上,地产股近期的确没有任何刺激股价上涨因素。透过房地产市场调控趋严态势,房地产行业也走到了重构发展逻辑,重新审视估值时刻。
中金发布报告判断下半年房地产行业基本面降速而不失速,当前极端低估值和低仓位情形下地产股仍存交易机会。结合中长期维度房企分化演变,建议投资竞争格局重塑“优胜者”,多元赛道布局“领跑者”以及潜在分拆催化“受益者”。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