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院长张杰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受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邀请,来到“中国人居环境大讲堂”,就“新时代城市风貌塑造与建筑文化传承”这一主题跟大家做交流。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北京的建设要突出:“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可见一个城市的风貌之重要。
对于城市风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物质形态特征、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的综合集中体现和积极反映。
(一)综合的物质环境,我们去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感受到它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等等。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以前北京古都的风貌。
(二)一个城市的特色和风貌跟这个城市主导的经济功能活动是相关的。比如说,我们曾经看到大庆是浓烟滚滚的一个状况。这些状况在一些工业发展一定阶段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另外,有的是商贸活动为主,可以看到这些活动对于城市的街景和城市塑造出来的特征。
(三)社会文化对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社会文化渗透于各个方面,城市的管理、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政府决策水平、规划设计水平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从城市特色风貌中直接感受到的。所以,一个城市的风貌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
第二、特色风貌是长期积淀而成,动态发展的。
有句俗语大家都清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特色也不可能在三个月、三年之内一蹴而就,必须从一个更长时间的营建、积累的过程,来营造城市的特色。这其中还会牵扯到很多软性的内容,比如说方言、生活方式、文化个性等等。
我们可能在一个快速变化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类似仿古的一些思潮,可能我们忘记了城市的变迁与变化的城市,这样一个基本的命题。北京是一个古都,中轴线、四合院,是大家都很容易想到的。大家也可能注意到在天安门广场的两侧,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有西洋建筑的出现。
这张片子的右图,可以看到在我国南方滨海的一些地方,当时东南沿海文化的输入,把一些西方的建筑,比如说骑楼,引入了当时纯粹的中国地方传统的环境中。可以看到在改造的过程中,照片记录下了历史时刻,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城市是变化的。
第三、可感知的:公共的认识途径与表现。
说到特色要被人感知到,看不到特色无从谈起。我们应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公共的认识途径与表现是最核心的方面。需要强调一个城市或一个街区主要结构的作用。
在法国有一个历史学派,他们认为城市的大街,城市主要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历史长时段形成的,不随一朝一夕的变化而变化。就像我们知道北京的中轴线,北京的胡同,都是跨越了几百年的过程。这些因素是构成了人们认知城市主要的方面,也是城市的主要特色构成的要素。
对于一个城市,它是由一个一个建筑组成的,建筑连成片成为街区,街区连成片成为城市。这样相当于是一篇文章,有词汇、有语法、有篇章。我们如果系统地看一下北京,大概可以寻着这样的脉络,北京的院落,四合院这样的小的细胞,走的胡同,从胡同串到大街,由大街织成或者构成整个城市。
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离不开来分析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的城市特色塑造主要的方面,我认为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与自然、历史和生活的脱节。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城市要开辟新区,把原来地面有自然、有历史积淀的东西,基本上是以格式化的方式来做。我们很多山体人工开采,破坏了植被和生态。另外,一个城市长期形成一种状态,可能对很多突兀的楼房打破。另外,很多传统的,非常有特点大片的街区,被不同时代的新的建筑被侵蚀,它们成了支离破碎的片断。
我个人基于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在五个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今天跟大家分享。第一,保护既有的特色与遗产;第二,城市特色风貌分区和分级控制管理;第三,特色资源的结构化策略;第四,有机的生长与更新;第五,场所的营造。归根到底,应该探索如何营造城市中变化的多种多样空间的环境。
一、保护既有的特色与遗产
前几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协调整体风貌,文脉传承,以及相应的规划控制这样的要求。并提到了基因这样一个高度。我们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就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也提出:本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尊重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完善保护实施机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完善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这样一个思考实际上是一个全球和国际的趋势。2005年,英国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遗产保护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利用这样一个角度,就把历史环境推到了整个英国的环境,他们认为每一寸英国的土地都是有文化印记的。像我们5000年历史悠久的国度,我们每一寸土地都是有文化的净土在里面。所以,注重保护构成地方特色多种普通的要素,这个要素虽然普通但是是构成它的特色。怎么认识它们的?他们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整个国家的文化景观以及建筑特征都至关重要。说出了普通要素的重要性。为此,措施塑造一个完整的未来文化的面貌。这是从文化安全的角度,英国政府提出的策略。
我们这么多年结合我国不同时期发展的现实的压力,我们对于保护信念的坚守,有很多探索。比如说在2003年开始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在那样一个时刻,我们和相关的兄弟单位和地方相关的部门提出了:将传统的“云山珠水”自然山水格局跃升为具有“山、水、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或者概念就是文化景观的保护。最近大家知道,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对三山、五园的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重要方向。中国古代非常注重建一个房子,建一个设施,一个聚落,一个城,都需要跟大的山水有关联。比如说在《汉书·文艺志》里面有一句话:“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之形”。这个视野相当大的,我个人也做了很多研究。用今天测绘技术的成果,可以证明我们古代的人利用当时的测绘的技术,可以关照非常大的地域范围的因素来塑造自己的建筑,塑造自己的城市。
像元朝建立元大都的时候,他们对于整个北京周边的山水做了非常详细的考虑,才塑成了今天看到的,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的北京明星城,世界级的精品。
今天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优秀的古城,很好地保护了城市和周边山水的环境,比如说浙江临海古城,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左边是古城东面的东湖,它有蓄洪功能,也有景观的功能,是一个多种意图混合在一起的,形成了好的文化景观。今天的城市要保护这个,就要把很多建筑控制好。
世界遗产界在实践的过程中,最近十多年提出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要保护传统的城市一些用地模式,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就是一种用地模式,以及城市的长久的文化,还有重要的遗存。
我跟大家摘录了一下清朝出版的《历城县志》。因为济南也是我的老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它的水和山的关系非常有名。比如说大明湖有佛山倒影,可以看这个县志里记载的城墙,不同的城门楼子上看到周边的环境。所以古人在营城的时候,对周边的环境是非常在意的。城墙既是军用的防御设施,也是人们欣赏自然环境,与周边环境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
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我们要深入地研究一个地方的自然特色。济南是“泉城”,泉水从哪儿来,就成了保护自然环境非常关键的一个工作。多年来,学者的探索、政府的支持,基本上探临了南部山区,在整个济南泉水的保护范围相当大。实际上追随到泰山北边的区域,这样城市的文化虽然“泉”主要在城市里头涌出,但是它的“脉”牵扯非常大的范围。这样一个保护我们普通人看到的是“趵突泉、大明湖”这些清澈的泉水,里头游动的鱼,还有水草。但是从专业思考,观念上,我们要看到右侧这张图,给我们提供的地理环境的必要。
如果再缩小一些范围,讲建成的古城自身。历史城区或者说古城整体保护,我们国家已经有很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要求。
左侧是北京最近公布的,首都核心功能区,它对历史保护很多内容的扩展;右侧是英国非常著名的古城,约克保护的一些画的区划。
对于古城里面还有很多没有被过去二、三十年把它开发,过多干扰的地区,比如说一些完整的历史街区。
二、城市特色风貌规划分区和分级控制管理
今天到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可以看到这种纷杂的情况。曾经有学者讲,是城市的天性,复杂和城市是不可以分开的。怎么来应对这样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把风貌规划分区和分级来管控。只有这样才能够尊重历史形成的风貌的多样和多元。同样,北京功能核心区的控规也提出了分三类风貌控制的区域,我觉得这个是实事求是的,也对以后的管理、建设、发展,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在淮安,我们做的整体的城市特色的研究中,根据本底的条件和现实错综复杂的情况,以及城市的道路交通和形成的主要功能结构,提出了分级、分区控制的体系。
三、特色资源的结构化策略
对于这样一些特色的资源,如何让它融入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个人认为,必须使它们通过城市设计,城市的规划使它结构化,能够成为今天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这个是利用活化的基础。
比如说在景德镇案例里面,我们对景德镇昌江以东的老城区和50年代以后形成的城区所有资源做到调查,调查之后又跟整个城市在区域,不同城市发展的结构进行了归纳,对昌江以东的区域提出城市设计的特色结构。这个结构就把老的工厂、老城,包括山水主要的要素勾勒在一起,这样就提供了一个城市的背景,使这些点能够挂到城市的功能和以后不同用地的性质等等。这是我们第一轮做的陶溪川和更大范围的一个规划。随着陶溪川项目的实施,我们还做调整。这是在这样一个规划引导下,经过接近10年的工作,这个地方基本上成型。
四、有机的生长与更新
一个城市无论新区还是城市内部片稍微大的改造,它都应该强调生长。更新应该是有机的方式。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报告》里面提出: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第一个需要处理的问题,建成区的边界与自然有一个和谐的关系。
这是我们国家的甘兰,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象和少数民族的村落。可以看中国古代讲究的“天、地、人”这三个要素,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得到了非常好的和谐,形成了文化的景置。
在我们国家很多山区景色非常美,原来的城市或者说聚落发展也是有机的。但是这样一个状态以后能不能守住,跟自然边界,是我们能否延续这样一个特色,保持这样一个特色的基本条件。
一个城市的建成区,尤其大都市,不同的区域可以有不同的高度。巴黎有一个南站,有一个高楼,后来他们就停止建设高楼,所以现在这个高楼在巴黎独树一帜,成了大家上去观看周边唯一的资源。
对于我们国家在发展比较迅速的过程中,如何控制历史城市集中的区域高度是非常艰巨的。在过去,我们跟广州市政府和地方专业团队合作过程中,最后达到了控制整个广州历史文化名城高层建筑不能过高,使后面的山跟江还有一个视线的联系。
对于城市,要更新,我们既要在夹缝里建一些新的东西,这就是城市“织补”的概念。但是织补不仅仅局限于房子,或者说要建一个东西,而是一个综合的。这样一个传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被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打破了。比如说柯布西耶说:过去那个东西交通不方便,空气不好,不能体现功能,所以他认为应该给它动一个手术,应该是这样的。但是非常令人疑惑的是,这位大师自身在巴黎做过这样的房子,我有幸去考察了一下。这个房子语言是现代的,但是它融入了联排式的住宅公寓非常和谐。我说是柯布西耶本人有意认为文脉应该延续,还是房主说我就这么大空间,城市不让我盖的过高,我又不能往外再突,所以你要给我建最多的面积,是个经济原则,还是柯布西耶自己觉得不能像前面画的那张图一样都归零的状况,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历史现象。
对于变化的历史,我们怎么办?这是世界遗产保护共同探讨的一个课题。现在大家共识的概念,就是要可持续的管理变化。首先认定城市是在变化的,我们没有必要把城市凝固在某一个方面,但是如何做到可持续的管理,需要很多的专业,理论上的探索。
现代主义对于城市的形态改变,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张图,左侧是法国非常著名的城市研究作者,他研究的比较早期的比较细碎的肌理,往下到了板楼。我个人认为,城市织补要把这个反转一下,从今天的板楼要走到混合,我们不可能回到周边是细碎建筑的模式,所以需要思考。我们在全球范围可以看到很多城市从80年代开始,做了城市织补的工作。比如像柏林,新的红房子屋顶有些是修复的,有些是新建的。
织补我们可以看到方式,比如说这两张照片,右边这张照片是修的,个别是加进去的。左侧交通不能停车后面的房子,就是新建的,它略微高了一点。
在北京老城现在面临一个系统性的课题就是恢复性修建,这也是新版总体规划提出的重要任务。我个人认为,恢复性修建应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应该尊重那些真实的、老的需要保护的东西,老城不能再拆了,同时修的时候需要把这些真正老的信息保留住;第二,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形成的,具有包容性的多样性;第三,在这个过程中,工艺是非常重要的,哪些东西应该体现传统工艺;第四,恢复被成片拆了的肌理;第五,新建建筑不应该一概是复古,应该更多是具有可识别性;第六,对功能应该有织补,老百姓的生活缺什么,文化设施缺什么,都要有一个织补。
我们在网上找一些历史的照片,可以看到多种多样北京的屋顶,今天如果说这个房子没有完全改变屋顶的形式,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区别。这是我个人在北京南城需要做工作的部分采集的一些,大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门头。反映的是主人的兴趣,工匠的兴趣等等。我们也做一些城市由于种种不应该的原因把它拆了,但有些东西需要留着。
这是济南老的商铺区,怎么使拆了的地区织补出原来整个街坊的基底,同时把留作老房融入到新的街区里,这是我们国家很多工作需要做的。研究它的历史基底,形成新的,还要符合现在城市规划控制的一些指标,把保留的东西融进去。
这是建成之后,沿街是不同建筑的要素,都来自于地方,但是有一个新的阐释。老的房子和新的房子如何融合在一起。
织补不光是房子需要织补,历史的景观也需要织补。开放空间和绿化是很多城市基底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国老的城市和四合院,这张照片是冬天照的,如果是夏天照的,树看到的是至少是这个照片的1/3以上的要素。
这个是我借鉴了巴黎一些资料,这是巴黎在80年代做的城市绿地和改造的项目。
这是巴黎雪铁龙老工厂改造,在塞纳河旁边形成的绿地。我们可以看到绿化的尺度和周边街巷尺度的吻合。
对于绿化延续,我们知道在织补过程中面临,我的建筑放到现代空下来的历史环境中。如何对地方的传统进行阐释呢?很多重要的建筑都作过努力。大家知道贝先生做的苏州博物馆,苏博是从贝先生眼睛来重新阐释,他重新感知苏州的园林和苏州的粉墙白瓦的传统,肌理和周边的民居尺度上吻合的非常好。
对于连续性的现代演绎,从90年代很多城市都在做。现代城市发展需要新的功能,也需要新的文化意象。我们总会遇到很多地标性新的东西。我们知道比尔巴鄂是一个非常前卫的建筑,很多人介绍它和谈论它的时候缺略一点,它的选址。它的选址是在城边上,跟老城是有距离的。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现代建筑史上,非常有名的蓬皮杜中心,当时曾经被大家讨论的沸沸扬扬,法国人也不太容易接受它。但是现在成了经典,这个经典有它的道理,不光是它把所有功能的东西做到了外面,更多的我们可以看到左侧这张,从空中看把一个重要的公建高出来的,这是巴黎的传统,巴黎很多重要的教堂就是这样做的。另外,它前面这个广场,可能很多人也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看过蓬皮杜中心,它实际上巴黎的肌理延续的一种介入的方式。比如说它的方格,右侧是街,内侧是广场。如果我们放大视野,左图可以看到它的左边还有一个教堂,还有一个花园。
这是几年前去雅典卫城考察,非常高兴看到雅典卫城考古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黑的这个块,这个博物馆的块跟雅典卫城上头女神庙实际上是一个尺度,大概就是70米×30米,这都是历史尺度的一种延续。我们看延续尺度是介入新的地标重要的元素。从博物馆里面看外头的景象,就融为了一体。这样一个建筑把山上的庙和地下的遗产勾连在一起,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创意的建筑。
和而不同是我们做建筑设计和城市织补非常重要的原则。这是福斯特给尼姆设计的城市文化中心。它的对面是2000年前罗马留的一个神殿,怎么来应对这个呢?他没有去做仿古,而是延续了周边的高度,利用了惯用的非常经典、古典的高科技,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突出了神庙。我们可以想像,如果这个地方做一个复古的东西,是看你还是看神庙,就搞不清楚主次的关系。
五、场所的营造
营造特色环境无非是为了服务里头的“人”,人要在里面生活、工作、休闲等等。这样才使我们的城市有它最终的目的。这样的景象在很多乡村里非常容易看到,老百姓立几个竹竿做成搭衣服的地方,就成了我们感觉有生活气息的地方。
在很多城市我们可以一些标志性的地方,这些地方不意味着它的建筑古怪,而是因为那些活动和周围的环境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说场所很容易想到广场,广场是场所,但是街头巷尾、路边,它也可以称为场所,而且是更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的一部分。同时,如果绿化做的符合人的活动,又符合场所的特点,所以在林下也可以是场所。
我们这么多年做的景德镇陶溪川,在老的环境看到一些衰败的遗存有一个创造性的思考。不是它被激活之后的一个状态,成了全国很多跟陶瓷相关的年轻人向往的地方,成为当地老百姓活动的场所。不同时代因素的叠加,营造了一种有记忆的,又是今天的风貌。它为工作的人群、社区的人群,提供了一种24小时活动的场所。
最后,也用这张片子说一下,我对城市特色风貌最终的理解,我们是服务大众的。习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我想特色风貌最后也应该归根到底这样。
我们在景德镇做了一个美术馆,它是个老厂房改造的,它的入口就成了一个年轻孩子妈妈带着小朋友到这儿,晚上乘凉休闲的地方。我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