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灾害与建筑物防雷保护分析

2011-11-17 17:32:38 来源:中房网

    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冰雹、水灾、旱灾、火灾、雷击等等。对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防御,或减轻它们所造成的损失。雷击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轻视。如1989年山东黄岛油库遭受雷击并引起大火,损失惨重。研究建筑物防雷应从雷击事故调查入手,找出雷击规律,然后,利用雷击模拟实验,对所总结的规律和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予以验证。

    大气流动形成雷云,随着下部负电荷的积累,其电场强度增加到极限值,于是开始电离并向下方梯级式放电,成为下行放电。当这种雷击距地面一定距离时,地面物体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向上的先导,并朝下行先导发展,两者汇合形成雷电回路,开始主放电,发出闪电和雷声,此为负极性下行先导雷击。此雷击占全部雷击的大约90%。此外还有正极性下行先导雷击、负极性上行先导雷击和正极性先导雷击。下行先导的最后一次跳越距离称为闪击距离。但如果地上某处没有足够强大的上行先导,则雷电是不会打到该处的。安装避雷装置的目的就是对雷电流形成最强的先导回路。

     雷电等级评估

    雷电灾害已成为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人们已从多方面对雷电及雷电灾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从灾害学角度研究的尚不多。雷电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就系统灾害理论而言,是孕灾环境系统、致灾因子系统和承灾体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致灾因子是雷电,地理、人文环境是孕灾环境系统,其承灾体则是处于地面上的人和物体。从区域上看,由于雷电的客观存在,雷电灾害的产生与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是必然的,有其绝对性的一面,要改变雷电这种致灾因子和地理环境这种孕灾环境是困难且也是不可能的;人文环境这种孕灾环境与雷电灾害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有其绝对性的一面,也有相对性的一面,要改变虽困难但可能,这需要长时间的努力;而承灾体则不同,由于防护措施的差异,同极性、同等强度的雷电流在不同的承灾体上会造成不同的后果:防护措施做得好,雷电灾害发生潜势就小;反之,雷电灾害发生潜势就大。因此增强承灾体的承受雷电能力就成为预防和减轻雷电灾害的主要途径。探讨雷电引发灾害的等级和可能性大小(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的评估,对于降低雷电灾害、预防雷电灾害的投资支出和雷电灾害保险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评估指标的意义

    我国大部分地区从3月到11月均可出现雷电,主要集中出现在6~9月。而一天中24h均有雷电出现,以午后最多。据研究我国雷电灾害遍布全国各地,但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而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主要发生在我国南部及华东地区,其中92%以上发生在农村地区。因此,区域内只要有雷电,就存在雷电灾害发生潜势。评估区域雷电灾害发生的潜势,既可在新上项目选址时避开雷电灾害发生潜势大的区域,增加项目的安全性,又可在新建或已有建筑的防雷设计时、针对不同区域的雷电灾害发生潜势,合理设计,减少防雷开支。此外,还可为雷电的预警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同一次雷电过程,根据不同区域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的大小,发布的雷电预警预报等级可有所区别。而要准确地评估区域雷电灾害发生潜势,首先要选取合适的评估指标,因此,研究区域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的评估指标十分重要。

    二、雷电灾害等级划分

    雷电灾害等级是指雷电对承载体所造成的破坏程度的大小。由于雷电灾害在时间上具有瞬时性、季节性和频繁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分散性和局地性等特点,造成资料收集上报不及时、不全面等现象严重。目前我国虽然已有气象灾害等级的划分标准,但尚无针对雷电灾害发生特点的统一的灾害等级标准,这也是雷电灾害上报不全的原因之一。为了便于雷电灾害的收集调查、上报和评估以及保险公司的理赔等,促进雷电防护工作,有必要开展雷电灾害等级划分的工作。曾山泊等曾根据保险公司的理赔情况划分了雷电灾害等级标准,但标准划分过于粗糙且未考虑气象灾害等级的划分标准。中国气象局在《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试行规定》中制定了气象灾害较小型、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5个等级划分标准,2008年5月中国气象局下发的《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将气象灾害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4个等级。对于局地的、分散的却又是频繁的、反复出现的经济损失较小、人员伤亡较轻的雷电灾害,与标准为“因灾死亡1到3人,或者伤亡总数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小型气象灾害相差过于悬殊,显然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为了便于宣传、引起人们的重视、提高雷电灾害的上报率以及防雷减灾的意识,应该针对雷电灾害发生独具的分散性和局地性特点,作为一个特例来设置一个雷电灾害等级标准。雷电灾害作为气象灾害的一种,其灾害等级必须与气象灾害等级的划分标准相衔接,因此依据气象灾害评估分级处置标准,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对小型及以下等级进行细化,而对大型、特大型进行合并,将雷电灾害分为7个等级,标准如表1。

    三、雷电灾害发生潜势评估指标

    从雷电发生的自然规律、分布特点及我国雷电灾害特征来看,对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的评估,必须选择与致灾因子系统、孕灾环境系统和承灾体系统有关的指标。

    1.地闪密度

    表征雷电的指标有雷暴日、雷暴时数、闪电次数、雷电强度等。闪电密度与雷电灾害的发生频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闪电分为云闪和地闪两种。对于预防、评估雷电灾害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地闪年平均次数。地闪密度也称落雷密度,是每年单位*面积内发生的地闪次数,单位为次/(km2·a),公式M=Tc/S,其中Tc为年平均地闪次数,S为区域面积、单位为km2。地闪密度直接与致灾因子有关,区域年平均地闪次数越多,落雷密度就越大,则雷电灾害发生潜势就越大,说明区域致灾因子活跃、孕灾环境有利。因此可作为评价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的重要指标。

    地闪密度虽然较为精确地反映了危害较严重的对地闪电活动的频数,较雷暴日数能更好地反映雷电灾害发生的潜势。对于一些还没有或刚开始开展闪电、地闪精确监测的地方,尚无或还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地闪资料,可以采用区域年平均雷暴日数Td来推算,此称为雷击密度。《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雷击密度指区域单位面积内所发生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次数,公式为M=0.024T1.3d。

    2.雷灾频数

    雷灾频数即雷电灾害频数是指区域内发生雷电灾害的年平均次数,公式为F=N/n,雷电灾害频数单位为次/a,N为统计样本年限内实际发生雷电灾害的总次数,以地级市为统计区域;n为统计样本的实际年数。这一指标表示区域雷电灾害发生频率的高低,既直接反映了区域雷电灾害在历史上的实际发生情况,又间接反映了这一区域地貌、地形、地质等特征对雷电灾害的形成是否有利,以及区域防雷意识、技术的高低程度。雷电灾害频数大的地区,不但说明此区域的致灾因子活跃,还说明区域的孕灾环境有利于灾害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域防雷意识和技术水平较低,抵御雷电灾害的能力较差,因此雷电灾害频数可作为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的评价指标。

    3.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区域内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公式为K=L/S,单位为人/km2。其中L为统计样本年限内平均人口总数,单位为人;S为区域面积,单位为km2。人作为雷电灾害承灾体之一,区域人口密度越大,其GDP、房产、基础设施等财产就愈大,那么不仅雷击造成的伤亡人数越多,而且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也越大。人口密度的大小,直接说明了区域灾害承载体的多少,因此人口密度可作为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的评价指标。如城市的人口比较集中,区域人口密度大,所占的经济基础也相应大,那么在此区域内遭受雷击的伤亡人数相应升高,经济损失也会越大。而我国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92%以上为农业人口,且主要出现在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此区域雷灾造成的其它经济损失相对较小。因此,在评估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时,人口总数也可用农业人口总数代替。

    四、人均GDP

    人均GDP是指区域内的单位人口的GDP值,公式为G=Gs/L,单位为万元/人。其中L为统计样本年限内平均人口总数,单位为人;Gs为区域统计样本年限内平均总GDP值,单位为万元。区域内经济越发达,作为主要承灾体的物体,即厂矿和房产等建筑物、基础设施、弱电设备等财产就越多,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多、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同样的雷击密度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能造成的灾害和损失往往要比发生在荒芜人烟经济落后地区大得多。而经济发达程度可用人均GDP表示,人均GDP的大小间接说明了区域灾害承灾体的多少,因此可作为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的评价指标。

    五、雷电灾害发生潜势评估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用地闪密度(或雷击密度)、雷灾频数、人口密度和人均GDP作为评估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的指标。应用这些评估指标可对某区域未来因雷电可能造成的灾害和损失做趋势评估和判断(高、低等)。若某区域未来因雷电可能造成的灾害越多,则该区域的雷电灾害发生潜势就越大。为便于分析、描述以及评估结果的可比性,对雷电灾害发生潜势指标进行等级值换算。

    具体换算方法是:①将百分值0~100采用对称不等分间隔的5级分割法,将雷电灾害发生潜势评价指标按照高(80~100)、较高(60~80)、中等(60~40)、较低(40~20)、低(20~0)划分为5个等级。②将各类雷电灾害发生潜势指标的计算值进行换算,换算为占该类型指标统计样本年限内之最高指标值的百分数。③将各评估指标百分数累加并求平均,可得到该地雷电灾害综合发生潜势评估值。④根据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各区县的雷电灾害发生潜势评价结果。

    以珠江三角洲5市为例评估雷电灾害发生潜势(表2,表中雷击密度和雷灾频数数据来源于文献,其余来自该城市统计年鉴)。珠江三角洲城市的雷击密度最高值出现在广州为8.6次/(km2·a),将各城市的雷击密度与此值相比可求取百分数,即换算值;其它3项指标换算值求法类似。将广州各指标的换算值求平均,可得到评估值为80.7,即广州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等级高。同理,可得其它城市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由表2可知,珠江三角洲5市以广州的雷电灾害发生潜势评估值最高、等级为高,深圳次之、等级为较高,珠海最低、等级为中等。如果用县区或乡镇一级的数据,根据等级划分标准甚至可以确定各县区或乡镇的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等级。从过去雷电灾害发生的频繁程度来看,评价还是较适宜的。因此,以上所选取的4个评价指标对雷电灾害发生潜势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按照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小,依据雷电灾害发生的特点,对气象灾害评估分级处置标准进行细化、合并,将雷电灾害划分为7个等级,并确定了标准。从造成雷电灾害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系统出发,根据我国雷电灾害发生的特点,讨论了地闪密度(或雷击密度)、雷灾频数、人口密度和人均GDP的含义,可以作为评估雷电灾害发生潜势指标,以珠江三角洲5城市为例简要地介绍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与过去雷电灾害发生的频繁程度相适宜,此4个评价指标对雷电灾害发生潜势有一定的评价能力。这些指标能否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区域的雷电灾害发生潜势的大小,尤其是雷灾频数这一指标不但准确统计较困难且是否合适用历史代表未来趋势,还需进一步研究。(摘自:王凤娇,任钟冬,韦良文,郭云才:《雷电灾害等级划分及发生潜势指标探讨》,载《气象科技》第37卷第6期)

 

 

 

     雷电灾害风险

    雷电灾害风险是指由雷击发生及其造成损失的概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雷电灾害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科学防雷、全面防雷的工作基础,也是灾害评估的一种方法。但由于雷电灾害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瞬时性,很难对某一地区未来的危险性和易损性进行评估。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现有的雷电监测数据等资料,有效地对雷电灾害风险进行预测。国外,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组织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评估标准:IEC62305、ITU-TK.39等;国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成果主要包括雷击危害风险评估和QX3-2000等标准。

    现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作为一个新兴的业务已经在全国各地防雷机构广泛开展,在我国由于雷电风险评估研究起步较晚,基础数据积累有限,许多相关工作人员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缺乏清晰的概念,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遇到诸多的问题。本文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相关概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地分析,希望以此促进雷电风险评估人员做好建筑物或设备的评估工作,实现防雷减灾效益最大化。

    一、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雷电灾害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2000次,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1万人,所导致的火灾、爆炸等时有发生。2007年5月23日,重庆开县校园雷击事事件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全面科学地防御雷电灾害已经不得不摆上重要日程,强化专业分工,提高雷电专业在气象灾害防范领域的参与度势在必行。为避免决策失误,加强雷电灾害预防,在开发重大建设项目、城市规划等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先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雷电灾害作为一种典型的自然灾害,必然符合灾害学理论的一般规律,这就对我们提出了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众所周知,雷电能造成人员伤亡,能使建筑物起火、击毁,能对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等造成破坏,雷电又是不断出现的自然现象,特别是每年夏季更是雷暴的高发期,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雷电灾害正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和减轻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十分需要了解雷电可能造成的或已经造成的后果,所以就需要对这种损失进行评价和估计,即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但现在社会公众对于雷电灾害还缺少相应的认识和应有的风险意识,加上侥幸心理作祟,所以极易导致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这样雷电灾害势必对我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采取必要的措施。

    另一方面,通过对某些特定区域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以测算出该区域遭受雷电危害风险的风险值,确定易受雷电侵袭的高风险区,以有效的提高防雷减灾的局部资金密度,合理安排各处的防雷工程建设,从防灾避灾的角度确定对未来最合理的防雷设施。进行雷电危害风险评估还有助于对防雷项目的经济性进行估计,可以有效的防止防雷设施的盲目建设。对于大型的工程项目,特别是发生危险时对环境具有重大危害的工程项目,对于其在工程选址初期,对工程进行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就显得异常重要;对于建成的项目,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可以提供工程潜在的遭受雷电灾害的风险值,并浅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依据风险值进行有效的防雷措施。

    现阶段,对于雷电灾害的风险评估做的最多的是灾后评估,即某处遭受雷击之后,通过实地调查,得到接近准确的灾害损失情况,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同时积累历史资料。从评估的对象来看,也局限于雷电灾害的个例分析。所以进行全面推广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还显得任重道远。

    二、雷电风险评估程序浅析

    在国外,IEC先是发布了IEC61662以及后来更新的IEC62305系列第二部分关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标准与规范,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实用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对雷电防护及其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这些标准大都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由于具体应用领域和具体国家地区的差异,应用效果也有所不同。在国内,针对电子信息系统防雷和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问题,发布了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和QX3-2000《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这些标准中所涉及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不能很好地满足我们对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细致化的要求,所以国内现在采用比较多的是IEC62305所提出的关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思想以及相关的评估程序。下面就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一些基本的观点进行简要的阐述。

    1.风险分析原理

    所谓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从风险管理角度,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科学分析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被评估对象所面临的人为的和自然的威胁,以及威胁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遭受的危害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抵御威胁的安全等级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雷击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灾害风险往往是天、地、人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雷电灾害而言,致灾因子是指即雷电灾害存在的风险因子;孕灾环境即建筑物所处环境的雷电发生概率的大小,周围的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承灾体是指被评估的建筑物本身,建筑物内的人员以及建筑物内的电气系统、电子系统以等易受损害的构件。因此,应从自然灾害系统的构成要素(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出发,分析雷电灾害的风险因素。

    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评估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甚至可以左右最终的评估结果,所以需要根据系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现有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很多种,可大致分为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定性的风险评估方法和综合的风险评估方法三大类。

    定量评估方法的思想是,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以数值或货币的金额,当度量风险的所有要素(资产价值、威胁可能性、弱点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就可以进行量化。定性的评估方法是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方法。它主要依据研究者的知识、经验、历史教训、政策走向及特殊变例等非量化资料对系统风险状况做出判断的过程。它主要以与调查对象的深入访谈做出个案记录为基本资料,然后通过一个理论推导演绎的分析框架,对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查结论。

    目前国内对建筑物进行防雷施工只能对建筑物进行定性的分类,根据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相关条目的规定进行防雷分类,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对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做到进一步的细分,只能是大概地进行防雷措施的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利用IEC提出的风险评估对建筑物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估,可以给出建筑物的风险值的大小,并且能够提出比较精确的防雷措施,这样能对建筑物进行更加严密的保护措施。我们现在所用到的IEC62305的评估程序就是一种定量化评估的方法,它通过分析各种被评估体的各种潜在的风险因子来计算所有风险分量的大小,进而计算出被评估体遭受雷电灾害的风险值的大小,再通过与我们可以承受的风险值进行比较,最终来确定被评估体是否有必要进行防雷保护,以及所采取的防雷保护的保护等级。未来防雷工程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作为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前期工作,以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给出的风险值为依据来对建筑物进行防雷设计,这样能够对建筑物的薄弱不为更加精确地进行设计和保护,从而改变以往的全面的不分重点地进行保护,使得防雷工程能向精细化保护方向发展。

    3.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发现IEC62305里还有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由于IEC62305在制定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借鉴欧美地区的雷电防护资料,并根据欧美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规范的,实际在应用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数据并不适用于我们的实际情况,比如影响风险分量的风险因子的选取,这其实都是一些经验数值,比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数据累计来建立自己的关于雷电灾害风险的数据库并对风险评估程序中的因子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

    IEC62305的评估更适用于评估孤立的建筑物,对于一个建筑群或是一个大型的区域比如工厂厂区等的评估就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对于建筑物之间的雷击截收面积重叠的问题,大区域中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是否可以把一篇属性相近的区域应用统一的方法进行评估,而不是对每个建筑进行孤立的计算,然后再简单地相加,这样做就把建筑物之间的联系给区分开来,导致评估数值无谓地增大,导致风险值的误差。另外IEC62305中的风险分量的影响因子是否可以因地适宜地增减,比如加入一些特殊的影响因子以达到更准确的一个评估值。除此之外,由于人们还没有对于雷电灾害的清晰的认识,以至于缺少应有的雷电灾害的风险意识,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就会造成我们雷电防护从业人员对于推广风险评估业务的难度。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雷电灾害的宣传,增强人们的防护意识,特别是提高全社会对于雷电灾害的认知程度,这样可以保证我们从业人员更好地开展业务,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风险评估作为一个新兴的观念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作为一个新兴的业务,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人民群众对于雷电灾害的风险意识等诸多方面多都还有待加强。作为雷电灾害防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在程序本身或是操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未来必定是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摘自:申红石:《浅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载《建筑设计管理》2009 年第1期)

    防雷技术措施

    我们知道: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具有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的特征。传统的防雷技术是在高大的建筑物楼顶或其附近,安装防直击雷的防护装置。这种防雷装置是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组成。安装这种防护装置的目的是将强大的雷电电流,按照设计的通道泄放到大地。也就是由设在建筑物顶端的接闪器拦截雷电电流,之后通过导电通畅的引下线,引导到电阻值很小的接地体泄入到大地。这是属于防直击雷的措施,一般我们称之为外部防雷。

    当雷击发生时,建筑物的外部防雷装置确实有效地防御了雷击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防止和减少了火灾和人身伤亡。但它并不能保护建筑物内的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免遭雷击。因为,首先当雷电流快速泄放到大地的同时,在空中就会产生一个强大的变化磁场,处在这个强力变化磁场作用范围内的所有电气和电子系统的线路和设备,都会因为切割了磁场的磁力线而感应产生出电涌电流,轻则会产生误动作,重则会造成设备损坏。原因之二,雷击发生时雷电流可能击中架空的电力线或通信线,也可能击在这些金属线缆附近而感应出电涌电流。这些电涌电流会沿着金属线缆进入电气和电子系统,造成破坏。

    我们把上述通过感应磁场的效应即“场”的作用;以及通过线路雷电流侵入即“路”的作用统称为雷击电磁脉冲,也有的称为二次雷击。这种二次雷击的破坏,不象直击雷那样伴随着强烈的电闪雷鸣,而是在人们看不见的感应磁场中发生的。由此可见,雷击电磁脉冲的破坏作用是悄然发生,不易察觉,但后果远比直击雷严重得多。防御雷击电磁脉冲的技术可称为“内部防雷”。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共同组成了系统的综合防雷体系。

    另外,雷击发生时建筑物的避雷装置在防止直击雷过程中,强大的雷电流经过引下线和接地体泄入大地。与此同时,可向附近的各种接地导体闪络电弧,电压可高达数万伏以上。会向建筑物内对包括:机房内各类接地的机器设备和电子设备;自来水管道、暖气管道、煤气管道等各类金属管线;接地的金属门窗甚至人,发生闪络现象,至使设备和人员受到侵害。所以在设计系统综合防雷工程时,对上述问题均要一并予以考虑。

    一、综合防雷的主要技术措施

    由于雷电波的侵袭是无孔不入的,因此系统的综合防雷体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包括对直击雷和对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采取的技术措施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外部防护外,还应有内部防护。按照国际上雷电防护标准的规定,可将综合的主要技术措施用以下框图表示: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综合防雷体系的作用:“防雷”如同“防洪”。象在防洪过程中,为了防御或减轻洪水的危害,我们要采取引流和泄洪的措施一样,在防雷工程中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目的是,为雷电流提供一条低阻抗泄入大地的通道,同时还要防止雷击电磁脉冲通过“场”和“路”的侵入。

    1.外部防雷—拦截措施

    综合性系统防雷工程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拦截直击雷。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采用安装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在内的防直击雷防护装置的方法。作为拦截雷电的接闪器—避雷针,其保护的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在防雷工程设计时,对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要通过滚球法计算来确定设置避雷针的高度,或采用多根避雷针来覆盖被保护的建筑物。当接闪器接闪后,为了分流,可能需要多根引下线将雷电流引下,这就好比使用多条河道或拓宽了河道以泄洪水。大地是泄放雷电流的最好场所,如同海纳百川一样。如果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很低,则雷电流的泄放速度更会加快。如果接地电阻值较高,根据欧姆定理U=R•I,当电流值一定时,引下线上的电位会因接地电阻值较高而增大,此时可能对引下线周边的物体发生闪络。好比象洪水因泄流不畅,而漫出大堤的效果一样。

    2.屏蔽措施

    屏蔽是防止任何形式电磁干扰的基本手段之一,屏蔽的目的,一是限制某一区域内部的电磁能量向外传播,二是防止或降低外界电磁辐射能量向被保护的空间传播。空中的雷击电磁场是无孔不入,特别是对砖木结构的建筑物以及钢筋结构建筑物的非金属门窗这样“洞”,强的雷击电磁场会轻易地钻进来破坏设备。对于电子设备的屏蔽,主要依赖其外壳。对于屏蔽要求很高的设备,应设置专用的屏蔽室。因此,当被保护的电子设备比较重要,同时耐磁场强度较弱时,就要采用金属网或金属板组成的屏蔽室,将设备屏蔽起来的措施予以保护。这也就如同防洪中,加固堤防的措施一样。

    另外,电缆的敷设形式不同,其屏蔽效果也大不相同,架空电缆比埋地电缆更易受雷电袭击。电缆的屏蔽性能与电缆外导体或屏蔽体是否接地以及它的敷设形式有关。对于入户电缆的屏蔽要采取入地敷设、穿管走线、可靠接地等措施,才能达到良好、有效的屏蔽效果。

    3.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也称作均压。我们知道,站在地上的人触摸电线就会被电击,而在高压线上作业的工人不会被高压电电击,原因是他与高压线的高电压是等电位的,由于没有电位差,所以没有电流流过,就不会被电击。同样道理,为了保证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各类电器设备和信息技术设备均应采取等电位连接的措施。就是把各类设备包括所有的导体,都要做到良好的导电性连接,并且还要与接地系统连通。其中非带电导体可直接用导线连接,带电导体通过电涌保护器(SPD)连接。其目的是使所有的设备和导体与接地系统做到电位均衡连接,也就是所有导电部件之间不能存在显著的电位差,导电部件与接地系统之间也就不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形成电位相等的电磁环境,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安全的电位补偿系统。

    具体地讲,就是对进入建筑物的所有金属导体、管道、电缆的外屏蔽层,都做等电位连接与接地。而对于配置有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机房内,应设等电位连接端子板,端子板也应可靠接地。机房内的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屏蔽线外层以及在电源通道、天馈通道和信号通道上加装的各种SPD,都要以最短的距离就近与等电位连接端子板连接。所以,在综合布线过程中,也应使所有的设备和导体与共用接地系统之间,保持可靠的等电位连接,从而达到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的目的。

    4.防闪络措施

    所谓闪络现象就是,电流传导过程中在导体之间跨越绝缘体产生电弧,从而改变了电流传递通道。产生电弧的主要原因是电弧两端的导体之间电位差很大,距离又很近,从而击穿了绝缘体,如空气或土壤等介质。因此,为防止闪络的发生,可以采取隔离或保持安全距离的方法。如外露外引下线使用耐100kV的绝缘层隔离以防止对人体和其他导体的闪络;在引下线入地处铺设厚度为5cm以上的沥青层使其3m范围内的土壤地表层电阻率大于5kΩ.m防止跨步电压等。这也是如同在防洪中加固大堤,防止洪水溢出。当然防止闪络还有其他的措施,如:采取等电位连接,使闪络的两端等电位;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作均衡电位处理以防止跨步电压等。

    5.电涌保护器

    电涌保护器(SPD)是一种箝制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当SPD被并联到被保护的低压电气线路或电子线路时,如果线路上流过的是正常的工作电压,则其呈高阻抗状态;只有在线路上出现过电压和过电流时,它们才呈低阻抗状态,此时电涌电流通过SPD泄入大地,从而保护了后端的电气或电子设备。实际上,我们可以把SPD的作用,看作是防洪工程中的分洪泄流来比喻。

    当然,SPD的选择是比较复杂的技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SPD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SPD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值、SPD的电压保护水平、被保护设备的耐压水平、雷击类型以及需防护的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所在地的年平均雷暴天数等等。有些建筑物内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标准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味强调什么“层层设防、多重保护”不仅大量地浪费了资源,而且会适得其反地破坏了SPD的保护作用。

    对于具备各类电子系统的现代建筑物大楼防雷工程,是一项多种技术措施综合运用的系统工程。只有按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使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密切结合,整体地采用各种防雷措施,才能充分发挥综合防雷的有效作用。任何单方面的措施,其防雷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因此,对于现代建筑物大楼的防雷工程,必须全面综合考虑,相互配合,才能更有效地防止雷击对现代电子系统的侵害。

 

 

 

    建筑施工防雷主要技术措施

    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防雷工程项目包括桩基础的焊接、柱筋引下线通长焊接及均压环、避雷网、避雷针、避雷器安装等,一直伴随着建设施工全过程。保证防雷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环节很多,要对这些环节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最后的工程质量。建筑物防雷包括防直击雷和防感应雷。防直击雷就是引导雷云与避雷装置之间放电,使雷电流迅速流散到大地中去,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

    防雷电感应则通过建筑物内部的设备、管道、构架、钢窗等金属物的接地装置与大地作可靠的连接,将雷云放电后在建筑上残留的电荷迅速引入大地。目前建筑工程常用的防雷措施有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避雷器、均压环及金属导体等电位连接等的施工和安装。

    一、建筑防雷工程施工常见问题

    通过实际检测测验和经验,施工过程防直击雷和防感应雷措施中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避雷带、引下线、接地体、均压环搭接的连接长度不够,焊接不饱满,焊接处有夹渣、焊瘤、虚焊、咬肉和气孔,没有敲掉焊渣等缺陷。二是地钢筋网的连接点的错焊、漏焊;作为外引接地联结点或检测点预埋件的漏设。尤其是建筑结构转换层,因构造柱(墙)内主钢筋调整、防雷引下线钢筋错接错焊的情况发生。三是用结构钢材代替避雷针(网)及其引下线时,焊接破坏镀锌层不刷防锈漆;或螺栓连接的连接片未经处理,片与片接触不严密等。四是引下点间距偏大,引下线跨越变形缝处未加设补偿器,穿墙体时未加保护管。接地体安装埋设深度不够或引出线未作防腐处理。五是屋面金属物,如管道、梯子、旗杆和设备外壳等,未与屋顶防雷系统相连,或等电位联结跨接地线线径不足。六是电气设备接地(接零)的分支线未与接地干线连接,实行串联连接。多层住宅采用TN-S系统时,进线在总电表箱处没有重复接地,没有按要求在配电间作MEB。七是低压配电接地形式、电涌保护器(SPD)的设置及安装工艺状况、管线布设和屏蔽措施等与防雷设计要求不符。

    二、建筑施工防雷主要技术措施

    加强对防雷工程关键部位和工序的质量控制,针对施工中易出现质量通病的几个环节,制定现场检测预控措施,做到预防为主,动态跟踪,保证防雷工程的施工质量。

    1.严格审查设计图纸

    一是不仅要熟悉电气图,对建筑设计中的结构、设备的布置也要有初步认识,领会设计中有关说明,对有些特殊的建筑工程项目系统,如弱电系统中的智能化工程、信息通讯、计算机、监控等,因为这些地点和设置在设计平面图纸中一般都没有明确标注,是以规范要求为施工标准进行预留预埋的,要注意对照强制性标准、施工验收规范进行施工。如发现不符合现行施工规范要求或做法不妥,选用的防雷接地材料不当时,应及时与设计单位洽商确定,形成设计文件,以便依照执行及备案。二是一个建设项目,相关专业设计图纸较多,审核防雷图纸时,要对照建筑图、结构图、基础图。各项目衔接复杂,极易导致施工错误。若施工单位经验不足,易因工种(序)配合不当而造成施工错漏。对于施工中容易忽视和特别重要的问题应起草书面意见,以提醒施工单位执行。

    2.严格材料质量控制关,保证焊接质量

    一是验材料三证;二是看材料规格;三是查在施工中是否使用设计和规范规定的镀锌材料。在施工监检过程中,作业人员往往随手拿普通结构用钢筋作帮条焊接,或用普通钢材代替镀锌材料,或以冷镀锌材质代替热镀锌材质,应及时纠正。防雷工程施工主要是焊接,焊接质量决定着工程质量。由焊接技术不过关的人员进行防雷接地,造成防雷工程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应严格审核专业防雷施工队伍的资质等级和施工人员资格证。

    3.查验地基接地焊接

    地基接地焊接是接地施工中的第一环节。对于基础圈梁焊接或桩基钢筋与基础钢筋的焊接、基础钢筋与柱筋的焊接,都要严格按基础图和接地点逐一进行检查,尤其要对伸缩缝处基础钢筋是否跨接连通进行确认。当整个接地网焊接完成后,马上进行接地电阻值测试,确认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当电阻值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再次检验焊接质量或按设计要求补做人

    工接地装置。

    4.检查引上点和跨钢筋焊接质量

    对以柱筋为引上线的接地网,要求施工人员采用每层按轴线标清每根柱子的位置及钢筋焊接根数进行施工,防止漏焊或错焊位置和焊接长度及质量不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等。要对引上点和跨钢筋焊接质量仔细检查,并要求对焊接引上线进行定位标识,以防向上层焊错主筋造成接地中断错误。特别是对于结构的转换层,由于柱筋的调整,防雷引下线利用柱内主筋焊接引下容易错焊、漏焊,要进行反复核实。

    5.核实等电位焊接及其他接地部位

    对于要进行等电位焊接、重复接地的部位,如设备间、变配电室、消防机房、空调机房、电梯机房、给水管、冷却塔、风机等部位的接地焊接要在施工日记上注明备查、核实。高层建筑45m高度以上,每向上3层在结构圈梁内敷设1条25mm×4mm的扁钢与引下线焊成一环形水平避雷带或用不少于2根圈梁主筋焊成均压环。楼内水平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应与防雷接地焊接,垂直敷设的竖向金属管道,在其底部和顶部均应与防雷接地焊接。玻璃幕墙防雷等电位接地的施工,在对采用预埋铁做法时,注意在柱主筋上作可靠的焊接,如果是后增加的玻璃幕墙,要根据建筑面积、建筑物的各种特点,出具详细的防雷施工方案。屋顶上装设的防雷网和建筑物顶部的避雷针及金属物体应焊接成一个整体。

    6.按规范进行质量验收

    防雷工程应按工程进度及时做好隐蔽验收。无论自然接地体还是人工接地体以及玻璃幕墙、避雷网格、避雷针等,在施工完后都要及时进行接地电阻值的测试。尤其是接地体或接地网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认定接地电阻值是否符合设计规定值。低压配电接地形式、电涌保护器(SPD)的设置及安装工艺状况、管线布设和屏蔽措施等应与防雷设计要求相符;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SPD安装的位置、数量、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应与设计相符合。(摘自:尚锋:《建筑施工防雷主要技术措施分析》)

    建筑防雷与土建的结合措施

    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很多从业人员都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建筑电气专业所涉及到的管线安装敷设简单,防雷接地措施要求不高,电气安装是土建作业的附属,所以电气安装与土建施工的配合往往被忽视,或是配合脱节。其实不然,随着现代电子产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智能化建筑的需求的提高,建筑电气在设计、施工中所涉及的各类管线将越来越多,对防雷、防电磁脉冲等更高等级的保护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建筑电气安装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与结构土建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基于这一点,本文将就建筑防雷与土建结构的结合措施进行讨论。

    一、利用建筑中的结构钢筋进行防雷与接地的优越性

    按照《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的要求,在进行建筑防雷设计时,应优先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钢筋或钢结构等自然金属,作为防雷装置的一部分,使得在保证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兼顾经济性。因此,如何利用建筑物的金属导体是防雷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二、建筑防雷与土建结合的具体措施

    1.屋面结构与接闪器

    在设计中除了应按《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附录二要求的在屋顶外沿和突出部位等易受雷击处设置避雷带外,直接将屋面结构钢筋作为避雷网的一部分也非常必要。出于防水抗裂考虑,屋面结构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其钢筋由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组成,配筋较密,连接点较多,并且板钢筋均与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通路。突出屋面的塔楼、楼梯间等也均通过钢筋混凝土柱或构造柱与下层结构相连。因此,当利用建筑本身的钢筋作为接闪器时,在结构钢筋连接的关键部位如柱内钢筋与梁钢筋绑扎点处进行焊接,即可满足形成电气通路的要求,也就是GB50057-94第3.3.5条条文说明中指出的:“在雷电流流过的路径上,有一些并联的绑扎点时,就会是安全的”。该条文说明同时指出:“利用屋顶钢筋作为接闪器其前提是允许屋顶遭雷击时混凝土会有一些碎片脱开及一小块防水,保温层破坏”。这对屋面结构损害不大,不会影响到建筑物安全。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是,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金属架、广告牌、旗杆、太阳能热水器、冷水塔、航空障碍灯等,除了其尺寸应符GB50057-94第4.4.1条及4.1.2条规定外,由于上述金属物通常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屋面板上,或固定于素混凝土基础上,故需通过可靠的电气连接使其形成电气通路。突出屋面的非金属物,按GB50057-94第3.3.2条规定应安装接闪器并与屋面防雷装置连接。

    2.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不同结构形式的各类建筑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如在砌体结构中设置的构造柱,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框架柱、剪力墙等,柱中钢筋直径按《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2条规定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纵向钢筋最小为φ12,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柱配筋通常采用Φ14以上螺纹钢筋均可满足GB50057-94中第3.3.5及4.2.1条要求。柱中钢筋的连接形式通常采用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规定,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因此,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在土建中如果是采用对头碰焊的,应在碰焊处按规范补焊搭接圆钢。

    3.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

    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按GB50057-94第3.2.4条、第3.3.5条、第3.4.3条、第4.4.3条规定,接地装置应在地面50cm以下,第4.3.5条还规定: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

    建筑物基础埋深通常由基础自身高度、地面下预埋管线高度及防冻防腐蚀深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均大于0.5m。但是,如果建筑结构有防水要求,用基础圈梁代替防水层的,其基础结构不能作为接地装置。而柱下条形基础及筏形、箱形基础在基础底面设有肋梁,柱下独立基础及各种类型的桩基础均设有基础拉梁或承台梁,都可满足作为基础接地体装置的要求。

    三、建筑防雷与土建结合的注意事项

    建筑防雷与土建的结合贯穿于整个建筑物的主体施工过程,其时间延续性较长,施工工艺要求很高,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首先,在设计上引起重视,合理布局防雷线路,既满足建筑物的防雷标准又兼顾经济性指标。其次,在具体施工中主要涉及防雷网与结构钢筋的结合,这就是说,在土建施工中,钢筋的焊接必须达到规范要求,然而在实际施工中,由于钢筋焊接属于土建范围,往往出现虚焊的情况,这就大大影响了电气回路的安全性,这就要求电气安装与土建施工紧密配合,在具体施工中加强巡查监管力度,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以上这些只是笔者结合实际的设计、施工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参考借鉴价值。当然,在实际工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建筑安全,百年大计,建筑防雷作为安全措施之一不容忽视,也必将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摘自:许世杰,李玉娟,侯旭峰:《浅谈建筑防雷与土建的结合措施》,载《科技信息》2011年第13期)

     生活防雷

    有关资料显示:雷击除能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可以导致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的发生,从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到每个家庭的家用电器都会受到雷电灾害的严重威胁——据中国气象局统计,7月份,我国风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大部地区强对流天气累计出现日数在4天以上,其中,华北大部及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大部、陕西北部、河南西部、江苏中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等地强对流天气日数达8~12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007年全国因雷击死亡的人数为720人,2010年降到323人,今年上半年为70多人,比例正在下降。

    据了解,雷电灾害已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被中国相关权威部门称作“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雷击除能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可以导致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的发生,从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到每个家庭的家用电器都会受到雷电灾害的严重威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物和智能大厦的日益增多,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遍使用,对防雷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否则,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和所造成的损失也会越来越大。

    专家分析,根据近10年来雷电灾害事例分析,造成雷击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防雷意识淡薄、防雷常识缺乏。因此,雷电灾害的综合防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防雷意识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专家提醒,为了预防、减少雷雨带来的灾祸,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防范雷害的安全意识,多了解一些对付雷害天气的生活常识。

    一、如何判断雷电距离有多远

    判断雷电何时到来,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到闪电时,通过计算看见闪电与听到雷声的间隔时间长短,来判断人体所处位置与落雷的距离。由于光速比声速大约快100万倍,所以,在闪电与伴随的雷声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如果看见闪电后和听见雷声之间,时间间隔5秒钟,表示雷击发生在离自己约1.5公里左右的位置;如果间隔是1秒钟,也就是一眨眼的时间就听见雷声,说明雷击位置就在你附近的300米左右。此外,通过记住雷声与闪电时间间隔的长短,可以判断雷电是逐渐远离,还是即将遭受雷击,从而采取防范措施。

    户外如何避雷如果雷雨发生时人正在外边,不宜到高处、开阔的田野、各种露天停车场、运动场、楼顶、房顶、铁栅栏等易被雷击的地方;应到有金属顶的各种车辆内,且及时关闭车门、车窗,到大型金属框架的建筑物、较深的山洞,但勿触及洞壁并要并拢双脚,实在找不到以上地点,可选择低矮、茂密的树林,双脚并拢下蹲;不宜躲在孤立的树下,应与树保持2倍树高的安全距离,下蹲向前弯曲;不宜冒雨赶路,更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不宜在水面、湿地或水陆交界处、高空作业,应迅速离开水中、小船、水田等;不宜冒险涉水,最好穿上绝缘性较好的球鞋或者雨鞋;不宜进行户外活动和在户外旷野中奔跑。不要一脚在地、一脚在车,双脚同时离地或离车是最佳方法;不宜拿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金属物品可能“引雷上身”。不要把伞、锄头、铁锹、羽毛球拍、钓鱼杆、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随身所带的金属物品应暂时放在距身体5米以外地方,待雷电停后再拾回;不宜触摸或靠近自来水管、大树树干等可能因雷击而带电的物体,以防接触电压和旁侧闪击;不宜在凉亭、草棚和没有安装防雷设施的房屋中避雨久留,注意避开电线,不要站立在灯泡下。

    二、室内注意事项

    在室内,要注意尽量不用家用电器,最好拔掉电源线等电器连接线;要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窜入室内造成危害;不要打电话和关掉手机;还要尽量离开电源线、电话线,以防止外接线路对人体的二次放电;不要靠近室内的金属设备;不要穿潮湿的衣服,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切忌使用电吹风、电动剃须刀、太阳能热水器等;不要接触煤气管道、自来水、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不要收晒衣绳或铁丝上的衣服;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三、雷雨天不宜上网

    雷雨天,常会出现电脑使用时突然不能启动或无法上网,经检测,其中多数故障是因打雷造成的。雷雨天气时,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会给电脑用户带来危害。打雷致电子计算机及其他信息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就是雷电感应电压造成的,它可以通过各种信号引线如上网线,把感应电压波引入设备内部,破坏其芯片和接口。因而雷雨天要尽量避免使用电脑,尤其不要上网。最好拔掉电源线,避免磁场对电脑的影响。

    四、易遭雷击的地方

    雷电“偏爱”在尖端放电,专家特别提醒,以下这些地方易遭雷击,请远离这些“是非之地”。高耸突出的建筑物,如水塔、电视塔、高耸的广告牌、高烟囱等;水位高和特别潮湿的地带,如河床、苇塘、湖沼等;内部有大量金属设备的厂房;孤立、突出在旷野的建筑物以及自然界中的树木;电视机天线和屋顶上的各种金属突出物,如旗杆等。

    五、遭雷击后如何急救

    被雷击中者通常会发生心脏停跳、呼吸停止的现象,这可能是一种雷击‘假死’的现象,要立即做现场抢救。施救的人首先要注意安全,事发地有招雷因素,应转移到安全环境后,第一时间做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边做边打“120”送医院,坚持到救护人员到来。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被雷击中的人体内还有电,而不敢去触摸他,导致抢救时间被拖延。此外,要注意给伤者保温。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症状时,还要为其作头部冷敷。对电灼伤的局部,在急救条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雷击还可能使伤者的衣服着火,如果伤者衣服着火,马上让他躺下,使火焰不致烧及面部。也可往伤者身上泼水,或者用厚外衣、毯子把伤者裹住以扑灭火焰。用冷水冷却伤处,然后再用干净布块包扎,送医院治疗。(摘自:张学珍:《雷电: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载《中国妇女报》2011年8月4 日第B04版)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