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现场性是戏剧的一种美学个性,观众与演员之间是面对面的交流,这是区别于电影、电视剧等其他艺术样式的最大特征。
如今在中国,办戏剧、看戏剧的潮流越来越火爆,一线城市的话剧热持续升温,二三线城市大型演季活动亦此起彼伏。2013年话剧演出票房突破7.4亿,同比增长6.5%。话剧演出活跃度明显增强,演出总场次达到1.2万场,同比增长12%。
各城市戏剧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新兴项目中,既有天桥演艺区、繁星戏剧村、现代戏剧谷这样的包装活化项目,也有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宋城等主题开发项目。
国内推出越来越多的产业鼓励政策。自2010年开始,北京东城区每年安排1000万元戏剧产业发展引导资金、300万元戏剧发展公益补贴资金,五年内,将总共拿出6500万元资金扶持戏剧文化发展。
一、戏剧的口红效应:极具经济抗衰性的文化产品
“口红效应” 源自经济学家对某些消费现象的描述,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但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消费者不得不放弃奢侈品消费,转向购买更多比较廉价的商品,例如口红。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又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是种经济抗衰性消费品。
在经济低迷的形势下,戏剧产业受到的波动很小,甚至能“逆市而上”保持增长。这是由于戏剧具有口红的类似特性:价格不高还能带来极大的心理慰藉,因此具有极强的经济抗衰性。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后,出国旅游等大宗消费受到一定影响。以英国传统的度假消费为例,伦敦很多市民、学生放弃了在半年度假和复活节假期出国度假的消费方式,转而选择了待在国内,以参观游览和观看1-2场演出为内容的新度假方式——“居家度假” (Staycation)。
据美国纽约百老汇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在整个美国经济进入经济危机制造的“冬季”时,百老汇仍保持勃勃生机。2011年全年度的演出季门票收入创下了历史新高,达10.6亿美元,比上一个年度增长了4000万美元,上涨了3.8%,观众数量高达1266万人次,上升了3%。
二、戏剧的聚集效应:强黏性的文化资源,聚焦更能产生效应
戏剧资源的黏性强,不仅剧场本身需要聚集,以戏剧为核心还能够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同时能够促进观众需要的餐饮、住宿、交通等连带消费。
一方面,剧场聚集对于形成浓厚的戏剧氛围和明确的看戏地标,戏剧的特点是集中在晚间上演,剧场的密集分布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群聚效应,相互烘托、相互宣传、相互刺激。这对于扩大戏剧观众的整体数量,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戏剧产业与其他城市功能协同共振,能创造庞大的衍生价值。
百老汇区的剧场不是孤立存在的,连同时报广场周围的饭店、餐饮和媒体娱乐公司、电影院、展览馆、图书馆等各种生活或文化设施,造就了丰富、多元、便捷的城市文化区。百老汇的商业演出收入每年稳定在10亿美元水平;百老汇每1美元票房收入对应4.3美元经济价值。
三、小剧院的大秘密——剧院密度的效益
伦敦西区位于伦敦市中心,是与纽约百老汇齐名的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被人们尊为音乐剧的故乡,也是英语世界中最高水平的商业剧院的代表之一。
在商业和娱乐业高度发达的伦敦市中心形成了一个剧院区(Theaterland),该区域的剧院密度高于纽约百老汇,在伦敦西区方圆不足1平方英里的地方——夏夫茨伯里(Shaftsbury)和黑马克(Haymarket Street)两个街区内就集中了40多个,当之无愧地成为英国戏剧界的代称。
很多游客专程慕名而来,并把“剧院游”视为伦敦最重要的旅游项目。伦敦西区年接待游客量3亿,年收入约100亿。在伦敦西区看戏的观众里,外国游客约占四成,有四分之三的海外游客将观赏戏剧演出列为伦敦旅游的重要项目。
西区的魅力和优势正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中小剧院的聚集产生了特殊的规模效应:
1.密集的剧院群带来巨额附加消费
西区位于伦敦最市中心的地带,是交通集散地,数条地铁 、数十条公交线路交汇,无论从伦敦的哪个角落出发,都能非常便捷地到达。西区还是美食家的天堂,几百家各国风味的餐厅散布在40余家剧院之间,从几英镑一餐的速食店到米其林大厨的私家餐厅,应有尽有。
根据伦敦商学院、MORI调研机构 Wyndham Report在199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来伦敦西区看戏的观众,15%会留宿, 70%的观众会在附近就餐,从而维持了当地5000家酒店的正常运转,1.5万家餐馆的营业,由此衍生的餐饮、旅店、交通、购物消费达4.33亿英镑;以上直接和间接的消费活动贡献了2亿多英镑的税收,2.25亿英镑的贸易顺差,总经济价值超过10亿英镑。
2003年伦敦西区每位观众的票房支出是27.75英镑,票务之外的附加消费是53.77英镑,而西区外其他剧院每位观众的附加消费只有7.77英镑。这46英镑的差距就是剧院密度的贡献,如果考虑其他旅游收入的贡献,聚集效应更加明显。
2.密集的剧院群形成区域性的文化繁荣
密集的剧院群并不会因为竞争而导致此消彼长,反倒形成了区域性的文化繁荣。
伦敦西区内5个国家级非商业剧院加上西区外众多边缘剧院的创新尝试,使西区在保持经典剧目长久不衰的同时,也能不断推陈出新。仅2010年一年伦敦西区就推出了264部新剧,自1998年以来每年保持着200部以上的新剧推出速度。并且,每家剧院都能保持70%以上的上座率。同时,剧院区向演员、导演和制作人展现了一个广阔的产业舞台和梯级的晋升通道,有利于业内的良性竞争和整体水平提升。
最终,剧院密集的伦敦西区与城市中心区实现良好互动,城市中心给了剧院区发展的经济和人群支撑,而戏剧产业又显著拉动了剧院区和周边区域的科技产业、夜间经济、金融产业的发展。既满足了都市人群的日常戏剧消费需求,同时也创造富有魅力的都市旅游内容。
作者:梅欣 城市研究一部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
www.rl-consult.com
技术要点法律声明:
文章版权归华高莱斯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本公司允许,不得擅自进行转载或作其他任何商业用途。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