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回顾: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论坛(10.20上午)

2016-10-20 09:11:10 来源:中房网

  中房网讯 10月20日,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和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协办的“2016北京·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活动为了积极响应中央国务院的精神,推动中国住房建设的健康发展,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搭建行业技术交流平台。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刘东卫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专家同仁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2016年北京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论坛,我是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很荣幸主持国际会议。今天论坛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协办,建筑技艺杂志社承办。本次论坛邀请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对开放建筑理论、应用与实践发展进行介绍与分享。近年来,在国际领导和行业同仁的关心支持下,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积极投身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推广开放建筑的理论基础下,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研发实践,在推动中国建筑业转型发展中取得丰硕成果,发挥领军作用。今年恰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1956年以来,由中国政府主导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标准设计院,以推动中国建筑领域标准及标准设计的创立和发展,60年以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使命,引领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做出卓越贡献。标准院60年之际联合国内外知名机构和行业组织,举办系列高端技术论坛的形式纪念建院60周年,真诚回馈行业与社会。
  本次论坛是对国内外开放建筑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标准院建院60周年系列高端技术论坛周的一项重要活动。下面我很荣幸地向大家介绍莅临会议的领导和嘉宾: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修龙
  原住建部勘察设计司副司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百年住宅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窦以德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院长 孙英
  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 贾倍思
  韩国大学建筑系教授 李在勋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 范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周静敏
  燕山大学建筑系主任 孙志坚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邵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系主任 鲍莉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窦平平

  首先,有请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先生致词。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修龙

  修龙:大家上午好,我代表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来到北京出席2016年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论坛,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次论坛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共同主办,由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协办。作为标准院的母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对此次论坛的举办鼎立支持。对标准院在建院60年华诞之际,举办系列高端学术论坛的形式纪念建院60周年,回顾历史,回馈社会,扩大交流,拓展合作的方式表示赞赏。我们相信各国的来宾和朋友,也能够充分利用宝贵的机会,围绕国际开放建筑的建设模式和住宅产业化的主题,以全球化的视野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达到聚集共识,相互借鉴,促进合作,互利多赢的目标。
  作为中国的一流工程建设综合服务商,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一直是中国工程建设领域技术与实践的引领者、推动者、探索者。集团所属的多家企业对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全方位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成绩斐然。特别是所属的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开放建筑的理论与住宅产业化在中国建筑领域的应用与推广。迄今为止,标准院已在科研课题攻关,标准规范制定,工程实践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成为中国开放建筑和住宅产业化普及推广的重要引领者。
  多年来,编制中国装配式建筑领域最重要、最基础的标准规范。研发确立新型全面装配式住宅的技术体系,先后完成了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国家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完成上海绿地威廉公关、山东鲁能领袖城等一批中国百年住宅的示范项目。对国际先进的开放建筑理论和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吸收转化和实践。标准院刘东卫总建筑师在苏黎士举行的2015年世界开放建筑大会上,作为中国开放建筑研究与实践者进行主题发言,得到全体参会人员的认可和反应。充分肯定中国在开放建筑领域取得的进步。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开放建筑的发展与实践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促进新常态下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广开放建筑理论基础下,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应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一体化的蓬勃浪潮中,交流是共同进步的基础,我们衷心的希望听到更多的前瞻性理念,看到更多开创性实践,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今天的开放建筑发展与实践国际论坛,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契机,让我们共同分享开放建筑发展的收获与成长,共同思考建筑未来的路径与方向,共同成就美好建筑的初心与理想。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和标准院60周年华诞纪念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修龙董事长的精彩致辞。致辞回顾多年标准院在建筑工业化中推动中国建筑技术进步和在开放建筑领域的技术与发展。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实践,同时也介绍标准院积极参与开放建筑理念下所做的产业化进程中,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努力。
  下面进入今天请到的各位嘉宾精彩演讲阶段,美国鲍尔州立大学建筑系名誉教授、开放建筑国际化和前沿建筑研究会委员Stephen  kendall先生。

美国鲍尔州立大学建筑系名誉教授、Infill Systems US LLC董事长 Stephen Kendall

  Stephen kendall:早上好!感谢给我这次机会,在这里作为主旨发言人之一,我要感谢刘东卫老师邀请我参加重要的论坛,他也是论坛的发起人之一。论坛的主题对人类的未来和可持续生存环境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我们所讨论的内容和学到的教训可以广泛地得以分享与传播。今天发言是基于30多年来对国际开放式建筑发展的研究。今天不会探讨一些具体的项目,其中一些项目是在图像中显示出来的,但此类的图片不计其数。今天发言会聚焦一个话题,促进可持续性的决策问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商机。
  在世界各地,住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压力是人们对投资的短期回报,刺激大量竞争增长。有的时候也会产生非常令人兴奋的成果,但现在住宅产业真正的发展向长远的视角来转变,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不这样做,我们的做法都是不可持续的。我发现有两个领域是我们可以学习长远眼光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实际中进行应用。第一领域,我们对环境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仔细的研究,环境如何变化来去持久的存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在这里Habraken教授提出了建筑和邻里的自我更新的概念,现在不是由某一个特定的人群来掌控,这种控制权是被广泛地分散,甚至下到最小的个人的单元。第二领域,在寻找长期解决方案的时候,需要看大型基础设施的系统规划。我以公共事业和交通系统作为案例,给大家进行分析。我承认并不是所有的基础设施计划和实施都是非常好的,但其中有一些原则是我们可以多多少少来学习的。基础设施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决策,这是它的性质所决定的,它也考虑降低系统变化的风险,从而减少在其中的变量。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变化是建成环境为之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想建议开放式建筑可以被表述为一种基础设施式的思维方法。我们跟基础设施建筑一样,开放建筑考虑长期的效益,包括它的变化和多样性。基础设施规划和开放建筑共同的关键点就是使用层级,层级让我们考虑是谁来控制什么,从而进行建成环境的变化,这是五级的表格。包括我们熟悉的专业领域,城市的结构、城市的机理,城市结构是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城市机理是城市设计师的工作。家具和设备以及产品都是设计师的领域。在这个层级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可以把控制权在专业人士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的。使用者也享有对内装和家具设备的决策权,其它的层级划分方式也是可能的。但问题是一个开放的,什么是服从于使用者意愿的使用者层级,我们一旦熟悉了这种层级的概念以后,我们就可以更加细致地看每一个层级是如何发挥作用,它们相互之间又是如何关联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界限。在出现冲突的时候,如何减少这种摩擦,城市的机理是属于城市设计师的工作,他们是界定公共空间,并且决定这个空间的主题,让个体建筑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有一定的一致和连贯性。还有基础设施的结构,它是简单的、耐久的建筑基础设施,并不承担居住者的个性化需求,而是为了随时间变化的多样使用者或平面布局提供空间。内装或者填充体,它是开放简单的建筑基础设施填充的过程,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家具是一个最大的产业,包括宜家、海尔等大大小小的制造商和企业。它们存在的所有原因都是为了满足居住者的需求。
  内装产业对我们今天的讨论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它在如今很重要,因为内装产业开辟新的道路,内装产业现在达到了开放建筑高效变化的目的而产生的命题。我们在建筑中有两部分建筑和家具,橱柜会归于我们的内部装修,我们有专门这方面的商业文化,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其它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现在在办公楼里面家具的这部分,它的定义越来越广泛了,它包括了很多的内容,不仅仅是桌椅和橱柜,现在包括各种各样的设备。在不动产法中,这部分常常被人称为个人财产,或者说当使用者离开的时候,又他们进行处置并且掌控的财产,包括隔墙、门、橱柜、照明设施、天花板、线路等等。但是一定要指出的一点,与此同时,这种做法已经在零售业和办公楼中发生,但在住宅楼中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会是这样?在我下一部分的内容中,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内部建筑或者包括一段时间后的重新装修过程是如何完成的。我一定要提出的一点,世界各国现在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住宅建筑的更新和升级。其中,很大一部分花销以非正式的方式来进行,不受到什么监管,也非正式的。但它们的建筑和它们的环境还持续地进行非正式的过程,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任何地方,都是希望可以阻碍或者阻止这种自然过程,这会造成骚乱和冲突。对试图强制执行这些法律的人来说有很大的压力,在很多地方由于执法不力造成社会对自身管理过程中的信赖和尊重感减弱。所以,让我们的住房可持续的第一步,认识到不同于建筑基础结构决策的内装决策层级的存在,我们然后再考虑内装的需求,从而满足需求的各种企业以及需要解决的各种技术性的难题。在美国至少是内装或者是填充体已经成为办公建筑及购物中心的设备与服务中常用的词语,在大门之后的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让它的空间是宜居的。在住宅中,装修是人们比较理解的。但现在对此类的服务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这种缺失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家庭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单元。最重要的一点,它也是做出决策的重要有关方。我们大家都知道家庭单元对国家的经济健康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在中国刺激家庭消费是一个关键性的政策。不管我们说美国还是中国以及欧洲、日本、南非,家庭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为什么这样?大型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没有明确公认的控制范围,而零售商店却有。
  现在让我们回到所说的开放式建筑与基础设施类似的观点上,基础设施在设计的时候,它的原则就是低层级的改变可以在不影响或者是不关闭高层级运转的情况下进行的。比如我可以拔掉家里的电源,但是不需要把家里的电闸给拉了。同时,我可以去雇一个电工,把我们的电力系统来进行一个更新,但也不会影响到我的邻居。但问题就是低层级的这部分,它们是有自主性的,这也就意味着饭店的老板他可以在不影响到隔壁商店的时候来去决定在自己店内的变化,建筑中所有的人共享生活的环境,如公用的空间或者是基础设施。这样的例子显示出控制力的分散是可以能够顺利地实施,而不是让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有所有的控制力,所以我们也学到了如果有人试图来能够进行统一的控制,他们没有办法成功的。要想自己控制的话,这是没有办法成功的。不会有独自进行控制的机会,但我们怎么进行控制力的分离或者是分散,然后在很好的合作中来进行共存。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举另外一个例子,对每一个人而言,在住宅开发的过程中同一时期或者是一体化的平面设计与建筑基础设施,往往是标准化的。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工作更加简化和高效,大家都想让事情变的更加简单。同时,还有什么可以比住宅更新,更加复杂,也许只剩下医院,与任何一个建筑类型相比,每立方米的住宅有更多的管道、电线和机械设备。在社会管理方面,住宅对生命的安全和税收、学校、停车场以及公共娱乐方面,也有更多的要求。复杂的过程简化,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来避免不确定性,这种途径就是通过标准和统一。想要来进行的用户,他们总是在考虑一个问题,他们总是想要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换一个门的位置或者有一个特殊的家具,或者是能够照到阳光的厨房等等。用户不断地改变他们的注意,而且用户的人数又这么多,所以大的公司和政府的部门在很早以前就学乖。平面的布局和尺寸,如果不是依据各个家庭特殊性来制定,那么由谁决定这些布局和尺寸?新生代的市场专家介入设计过程,他们给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他们依照某一些共同的特性对人类进行分类,将每一个人类与一种功能表述对应起来。由这些功能的描述来控制及引导他们的资金、设计、规格、造价、估算、供应链和建筑等等。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让人群分类的方法,减少多样性,提高效率,简化过程,减少不确定性。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类也会产生变化。我们最后的房屋可能已经不太合适,不适用于将来的功能。
  我们希望能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见到的僵化建筑物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和管理的负担,它没有办法跟上快速的变化。当时代在改变,当技术和空间标准在变化,当人口结构在变化。当使用者的偏好在变化,老的工作方法已经不再是高效的了。首先决定平面布置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是想要去进行分散的控制和分层级的决策是长期的关键,经济机构如何确保基于基础设施规划原则的投资不产生长期的风险。另一方面,房屋的建设过程如何高效地驾驭消费者不断增加和多样的需求。现在的消费者在投资和消费能力上不断地增加,内装的公司、内装的产业是这些问题开放建筑的答案提供者,所以我在最后的部分要去讲讲这些公司是如何来进行运作的,我们如何可以来确保使用者可以让自己的住宅通过具有资质的内装公司,及时并且以很好的性价比来对自己的住宅内装进行更新和升级。包括一些展示厅,家庭成员可以去展示厅进行咨询,内装的部分可以在各个工厂中生产并打包,并且运到住户指定的地点,由专门的专业化施工人员安装。但,为了这些内装公司的发展,必须得满足几个前提条件。第一个前提,简化的基础建筑结构,这并不意味着让建筑更加便宜,而是让它的建筑更加智能。它可以使用一些混凝土、不锈钢,只是让它更加简化。第二个前提,基础建筑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容量。意味着投资者必须要让工程师和建筑师团队在它们的绘图或者计算中来展示,它们有一系列合理的单元设计。在任何的一个楼层都是如此,这是被称为容量分析。在公共运输产业中,重要性等同于需求分析,这是指任何基础建筑结构都可以容纳多样的内装解决方案。即使是事先没有办法预料到的解决方案。这并不意味着对未来进行预测,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任务并不是预测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而是为不可预测的事情做好准备。第三个前提,管道和线路必须要理清。我们需要把这些技术系统理清分开,这样将会去适应长期的变化。第四个前提,有提供内装运输的方式,把旧的内装进行清除。我们有货运电梯,可以有通过外部的电梯或者是吊杆货车,通过外立面移除旧的内装,利用屋顶的轨道,类似于高层玻璃清洗这样的设施来实现。新的行业从来就不是被人发明出来的,它不是无中生有,往往是由其它的产业中分化出来的。
  有的时候是新生的,有的是衍生的,所以我想要向内装公司提出几点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原则。包括从事填充或者是重新填充固定的简单高效能的基础设施结构的相关工作。第一个原则,对现有的公司进行培养,现在的装修公司清楚地知道如何听从人们的需求,并且管理复杂性,维持它们的业务。它们应该得到国家认证这样的支持,还有制造公司他们可以有经济的产品进入内装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制造公司很难为消费者提供所有的内装服务原因是因为制造公司不熟悉建筑服务,而内装还是一种设计和建设的活动,只不过存在于建筑物的内部。第二个原则,发展协调内装和基础建筑之间的交界。这个过程需要格外的关注机械电气和管道系统,这样才能使各个内装公司采取很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方案或者是其它的解决方案。在这些努力的帮助下,内装产业才能繁荣发展。第三个原则,鼓励智能化的产品。将内装的产业进行标准化协调,将会有助于产业的发展。这些更加智能的产品会减少人们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确保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价格竞争力和可选择性。我们需要将关注点放在内装中的机械、电气和管道系统路径规划上,这些解决方案也是成功的内装系统的支柱。
  教育机构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我非常高兴教授了一些学生,如何依照开放式的建筑原则进行设计,他们让我明白系统地学习基本原理,并且合理地对他们进行应用,这是可行的。在我的职业生涯的后期,我开始来去组织讲习班,在05年的时候我在台湾科技大学进行四周的讲习班。主要是台湾大学的建筑系的学生,我去了印尼和意大利进行了讲习班。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进行了讲习班,我们现在两周的讲习班马上要结束,这两周的讲习班在北京建筑大学开展的。
  开放式建筑必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命题,所有的发达经济体都认为防火构造应该是标准的做法。我们已经吸取没有规范和执行防火构造而引起的灾难教训,也适用于地震灾害和气候变化的领域。灾难由于不执行规范而发生,现在凭借各种激励措施零能耗、碳平衡建筑快速成为全球范围的流行趋势。包括全新的全球化绿色经济系统,中国也是系统的主要合作伙伴,我们需要更进一步让开放式的建筑成为新的二十一世纪必然趋势。采取我所提出的这些原则,将会让我们能够对变化和多样性更加包容,并且以非常高效的方式达到这样的目的。与此同时,对新趋势的认同将会促进使用者及家庭,被重新引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像我刚才试着跟大家讲的那样,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从经济上来看,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对我们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来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重新让使用者来进入到我们的建筑设计,这会弥补公司和政府愿景与同等重要的房屋使用个体愿景之间的巨大鸿沟。房屋的使用个体也正是建筑师、政府和商业必须服务的对象,非常感谢大家。
  主持人:Stephen kendall先生是国际上知名开放建筑领域学者和教授。今天Stephen  kendall先生的演讲主题虽然很短,但非常系统地介绍开放建筑学在不同领域,在全世界的实践。对今后亚洲地区住宅产业和建造方式等一系列方面的思考和转型,都有深刻的影响。

  下面我们有请日本芝浦工业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教授、CIB开放建筑国际会议主审官南一诚先生。

日本芝浦工业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教授、CIB开放建筑国际会议主审官 南一诚

  南一诚:大家好!日本一直在围绕如何提高集合住宅的可变性问题上进行着一系列研究与开发,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相关研究开发的成果以及最近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
  在日本,相关的研究开发在国家与建设省的主导下,日本住宅工团、大学和民间企业共同合作展开的。70年代前夕,日本住宅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之后,学者开始研究如何改善住宅质量,70年代后期开始了开放建筑,进入80年代以后开始了CHS的研究,这些研究开发的成果都和KSS和2009年制定的长期优良住宅的普及与促进相关法律息息相关。在日本的集合住宅,一般的住户房屋面积都为70-80平米,为了迎合孩子们的成长,让生活多姿多彩,大部分人都会对他们的房屋进行装修和改造。住宅可变性研究而言,日本住宅的特征是研究的背景。达到住宅长寿命的目的,我对长期优良住宅的普及与促进的相关法律做一些说明。2009年6月4日该法律开始实施,那时候虽然有约70万户住宅是基于该法律要求的技术基准所建设的。但大部分都是一户建的独立住宅,公寓这样的共同住宅并不多。政府制定这样的技术性方针政策,我们可以看到第三张是关于如何便捷维护和翻新建筑的相关规定。第四张是关于住宅内部可变性的规定。就共同住宅而言,由于法律法规要求公用走廊对设备管线进行维护和更换,而一般公寓很难适应这项技术方针,这导致符合法律的住宅数量无法增加。为了可以改变住宅的平面布置,公寓的天花板和地板之间确保2650毫米的高度,可以保证这样的尺寸就可以制作双层的地板。使得设备的管线得以贯通,厨房和浴室的位置可以改变。这是日本建设的第一栋符合法律的公寓,位于日本的浦和,我们可以创造出满足大部分家庭的房屋布局。照片所示,右侧的照片是设备的管线,设计成可以拆除并进行更换的形式。这是日本建设第二栋符合相关法律的公寓,位于大阪的(吹田市)。为了设备线管铺设,住宅所有的地板做成双层,双层地板高275毫米,建筑单层层高3.16米。这是东京市中心建成的一栋公寓,住宅符合长期优良住宅的普及与促进的相关法律公寓,面向公用走廊的玄关周围布置管道竖井,由于管道竖井布置在这个位置,不需要进入家中只需在走廊一侧就可以对设备管线进行维护管理。但另一方面,这样也造成了面向走廊的一侧没有窗户的问题。
  我想对集合住宅技术开发的相关动向进行介绍。这个住宅是三井不动产公司开发,引入可动式声呐墙和厨房,浴室和厕所放在同一处。虽然不能移动,但除此以外的空间都可以自由地布置。室内的天花板是平的,柱没有凸起,可动式的声呐墙可以移动位置,厨房的位置也可以改变。双层地板高度130毫米,天花板是120-140毫米,使用这样的空间可以进行设备管线的装配。声呐墙与天花板和地板固定。在日本,这种可移动衣柜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发出来,这张照片是实验住宅NEXT21使用的照片。旋转把手放脚轮就可以移动,通过改变可动声纳墙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想要的布局。同时,橱柜也是可动式的,而且还集成了换气系统,可以通过吸油烟装置进行换气。这是双层地板内部的管线,蓝色的管线是给水管,红色的管线是热水给水管,绿色的管线是向浴室和地暖设备供热水的循环式的集水管。茶色管线是供电线,灰色的粗管是排污水管。这是厨房排水的接口部位,这是双层地板安装好的样子。这是面向公共走廊的玄关的管线空间,这里有相当多的管线。
  零斜度的污水排水系统,左侧的图是一般我们使用的排水管,右侧的图是基于虹吸原理的排水系统,排水管的内径有20毫米。如图剖面图所示该排水管在排水时,管内会充满水,所以排水管没有斜度。如有图所示,排水管充满以后,通过重力的作用水排出。
  去年日本建筑学会编写了该零斜度的虹吸式排水系统的设计方针政策,新型排水系统使得排水管更细,使得排水管不再需要斜度,从而降低了双层地板的高度,设置了地板的高度差也变的不再必要,降低了主体结构的工程费用。若采用虹吸式的地板排水系统,可以安放的厨房范围也会大大增加。同时,这样也会提高厨房布置的自由度,左侧的照片是厨房的排水,蓝色的机器是杂物粉碎器,由于排水管直径只有20毫米,需要将杂物用粉碎器碾碎再流出。右边是一体化的浴室排水系统,通过水箱的三段式的连接,使得排水管中的水得以稳定的流出。
  我想就80年代日本政府和民众协作的百年住宅CHS项目谈谈,日本住宅的使用周期只有30年左右,时间非常短。由于考虑到环境、资源以及经济方面的因素,你只需要解决如何延长住宅使用寿命的问题。这是CHS的设计方针政策中,关于住宅长寿命化目标的内容。构成建筑的构件根据更新周期分五类,为了使指南短期内使用的建筑构件和零件不破坏长寿命的建筑构件和零件,因此,将它们设计的更加便于安装和拆卸。我们对1987年完成的CHS集合住宅的实际状态进行调查,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采访的方式对住户进行调查,询问了他们关于入住后的生活过的如何,是否进行过重新装修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住宅调查的案例,这户居民在该公寓1987年建成时就入住,2010年时对房屋内部进行工程改造。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房间已经父母居室FM标记的地方发生变化。2010年,由于孩子全部搬出,这户人家对客厅进行大规模的扩大改建工作。我们可以看对住户进行调查,每一个住户的居住历程。红点表示家庭人员减少,入住后经过20年的时间虽然孩子长大并搬出,但房屋布局没有因此而改变。可以看出很多居民都在房屋布局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一直生活。蓝点代表家庭人数增加,但房屋布局未改变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住户在入住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蓝点,这意味着这些家庭有新生儿的诞生。虽然有婴儿诞生,但这些住户认为没有立刻进行房屋改造的必要,因而他们选择在这样的布局下继续生活。红色五角星代表家庭人数减少,并因为房屋布局发生改变的情况,入住后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很多家庭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蓝色的五角星代表家庭人数增加,并因此房屋布局发生改变的情况。入住后,未经过很长时间并出现很多这样的家庭。灰色的部分是之前的住户居住的期间段,这张图表示了各个住宅实施改造工程的时间和所实施的部分。这与刚刚那张图一样,每一行表示的是每家住宅过去修缮改造的情况。灰色的部分是之前的住户居住的期间,黄色的色块表示对厕所、浴室和厨房等房间的修理和改造时间。基本上都在入住经过15年左右的时间以后才开始实施。绿色的色块表示隔断墙位置发生的时间,新的居住者按照自己的喜好变动了割断墙的位置。另外,入住后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居民也会进行房屋布局的调整。上述二者合成来看,住宅的修理和改造工程在入住者发生变化以及入住20年左右的时间实施较多。CHS住宅为了方便移动或者拆卸割断墙,将墙壁布置在天花板和上层建筑。人们可以轻松地改变自家的布局,可以省去很多费用的开销。
  我的研究室对CHS之前所开发的研究日本住宅工团的实验住宅KEP进行追踪调查。红色部分表示可动式声纳墙,为了迎合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到壁柜被移动,通过这个可以了解割断变化的情况。我们调查住宅区中,虽然都是同样规模和房屋布局,但有的住户的家里配置了可动式声纳墙和割断墙,有的住户家里没有。有这些配置的住户频繁地改变房屋布局,家庭的居住方式不断发生改变。我们可以确定为了在90平米左右的住宅持续居住,家庭会有效的使用可变的房屋布局系统。现在日本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住宅的改造问题,年久的住宅越来越多,这些住宅的居民趋于高龄化。可以预想今后的住宅改造会大规模的增加,另一方面日本拥有建设技能的人数量不断减少,现在正在进行替代人工作业以及降低改造工程费用的研发工作。这是宜家协助实施改造的工程,这是孩子的房间,这是UR城市再生机构实施,无印良品协助改造的工程。日本住宅产业的特色是发达的工业化住宅和成熟的内装产业,工业化住宅制造商灵活地利用IT技术一家一家的为客户提供他们的使用特点,一对一的设计他们所希望的布局住宅方案。这些设计方案被送到工厂,在很短的工期内可以完工一座优良品质的住宅。这是住宅生产的工厂,这是工厂机器人正在进行钢结构体的制造,这是建成的工业化住宅。考虑到日本如蒸笼版的气侯,解决了自然风导入住宅内部的问题。楼梯间像烟囱一样,风会通过楼梯间从房顶不断流出。这是松下之家的实例,这里提供了住户可以自己设计房屋布局的工具。在日本住宅的设计有住户自己绘制图纸进行设计的传统,不仅在工业化住宅的新建工程出现,也会在旧公寓改造的工程中出现。为了能合理地达到居住者的期望,新建建筑建成后房屋布局进行改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去年亚马逊设立了以网络为平台,工业化住宅制造者与内装制造者协力实施改造工程的网页。约有五千个一体化浴室,一体化厨房,厕所等住宅用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购买和改造。可以说新的住宅产业已经形成。
  1971年英国建筑家也会的会长亚历山大戈登,说过长寿命,低能耗。这句话我认为至今非常有用。对内装进行改造,使结构得以被长时间使用。这与资源能源的合理使用息息相关。表明今后建筑应有的发展趋势。谢谢。
  主持人: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建筑产业和住宅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政府、企业,开发了许许多多先进的产业化技术。结合国际上的开放建筑理念,在日本大家众所周知建筑体系和技术,这在全世界的实践是最普及的。刚才南先生也讲了,日本政府在经过战后最初期的大量建设时期,进行了建筑工业化的实践和升级。上个世纪的70年代,欧洲、荷兰引进了开放建筑最先进的理念。刚才南一诚教授以适应性住宅在日本的发展和实践为主题,系统地介绍战后几十年日本结合开放建筑理念,在国家的建筑产业发展,不同公司的实践和理论上的诸多成就进行介绍。
  下面有请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贾倍思先生,他在国际上非常活跃,尤其在开放建筑领域是教育和实践家。主题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开放性研究与住宅产业发展的未来”,有请。

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鲍姆施拉格埃伯勒建筑设计(BE)香港有限公司主任董事 贾倍思

  贾倍思:大家上午好!我今天主要讲一些传统建筑以及对新建筑的启示。开放建筑的目的有很多,对我而言比较重要的就是舒适性、个性化,舒适化和个性化结合在一起的。工业化,如何能够尽快地节省材料,可以进行建筑的改造和建造。可持续,建筑如何可以长久?前面两位发言人都特别强调可持续的性质。任何一个开放建筑都有很多方面组成,包括新技术和建筑设计。
  我的发言侧重在建筑设计和可持续方面,设计为主导的开放建筑。很多情况当我们有疑问的时候,总是看看我们的传统建筑。我们的传统建筑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还是外国,大量的建筑都已经一百年,甚至更早。可是今天如果谈百年建筑很困难,很多时间我就会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谈一些百年建筑还需要做研究,可是我们的传统建筑自然就是百年的或者是二百年的甚至是三百年的建筑。目的之一就是想看传统建筑对百年建筑有什么样的启示,我们的未来长久建筑有什么样的启示。传统的借鉴有很多,一种是借鉴形式,很多人都是借鉴形式。到70年代、80年代有一些人在谈光是看建筑的形式不够,主要我们看建筑的一些构造和场地。我们传统在设计中的态度需要改变,不能停留在视觉形象上。继承这样的思想,我想看中国传统建筑有多少方面跟我们今天讨论的可持续建筑、百年建筑、灵活建筑、开放建筑相关的方面。
  Eberle教授一直在做可持续建筑,他的切身体会建筑设计不是创新,而是如何让一座建筑可以使用200年。我们下面的演讲结合一些传统建筑的图片,然后结合一些BE的设计。并不是说BE是学了中国的传统建筑才开始做的,好的东西大家是共用的,好的东西有共同的特点。如果我们谈长效建筑和开放建筑,无论是新建筑还是老的建筑都有共同的特点,共同的特点非常重要,而不是说谁学谁,都是可以供我们作为一种借鉴。我讲讲城市结构和外部空间、建筑结构、立面和表皮、功能室内装饰设备。这四方面怎么划分的呢,Eberle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如果我们看我们的周围环境,时间最长的一般是城市结构和外部空间,哪怕是建筑改变了,可是它的城市结构基本上没有变。世界上有很多的案例,很多的老城都是如此,它的建筑广场和外部空间基本上都是四五百年甚至是更早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结构如果我们做的好可以用一百年,如果我们做百年建筑或者让这个建筑的寿命可以长一点,我们看的不是下面的的功能,因为功能只有20年,20年就会变的。如果让功能来主宰我们的设计就错了,我们一定要把外部空间结构中间的立面要做好,因为这些才是可以保证建筑50年、100年或者200年最基本的东西。我们对功能主义的看法,为什么今天我们做百年建筑困难,就是因为我们过去这100年一直受到功能主义的教育,功能主义的教育就是说你研究功能,做好建筑就跟今天的功能完全能够吻合,这就算好的建筑。功能主义并不主张我们做百年建筑,因为功能只有20年,如果20年的功能决定了建筑的寿命,建筑以后就很不好用,这就会拆掉。基本上从这四个方面来做介绍。
  我和学生在研究方面会觉得这些元素对外部空间质量非常重要。街道、外部公共空间、社会文化体现、高尚而集约氛围、形态。环境里面没有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它一个文化,文化从建筑开始。一个环境出现灵魂,往往是从建筑开始。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不是功能问题,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问题,无论是单栋的建筑还是密集型的建筑都有完整的形态,形态里面有外部空间。外部空间是各种各样的,是在中国的传统建筑里面外部空间是这样的,有围墙和建筑树木。但最主要的就是看到外部空间和其它的外部空间有很多的不同,就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有自己的个性。很多街道,无论是在中国和外国都有的,但街道往往在城市建筑的平面是很小的部分,占6%。但这个城市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的好坏或者说建筑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部空间很狭窄的这些小空间。顶上看外部空间是如此,刚刚可以看到一点点,这是很密集的城市里面的少量空间。也许我们过去的外部空间是这样的,这是画的清代苏州,小街巷里面的空间和尺度。城市里面的外部空间除了街道还有一些重要的集散地,包括交通,苏州船与水体为重要的外部空间,我们今天不太用。有的地方外部空间现在还存在,我们还可以去看,知道好的外部空间大概是怎样的,什么是宜人的尺度。还有一些纪念性的建筑,包括庙宇。一个好的地方首先是由这些东西决定,而不是说一个单栋的建筑决定,单栋的建筑和整体的外部空间结合,为形成好的外部空间做出贡献。作为单体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你都可以发现有一个形态。大量的城市是有几种形态变化组成,保证环境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从来没有说一个传统的空间是每一个建筑都不一样,然后堆在一起的,这基本上是很少的,几乎没有这样的传统城市。形态简单的变形。我们BE有十个公司,建筑分布在欧洲、亚洲和中国各地。
  这是奥地利的小城,旁边是新建筑和老建筑,我们从建筑的角度看色彩有一些对话。最重要的不完全是色彩,最主要的就是平面。BE一致认为,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建筑应该是促进,对它有一些帮助,可以保护好的,对它进行一些强化优势。这个平面主要就是看建筑放在什么地方。很多BE的总平面图不把自己的建筑标出来,让读者看建筑到底在哪里。有的人很快就找到,有的人稍微找的慢一点。找到了以后开始想,为什么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这样处理。与老建筑的关系处理的不错,有两三个小的外部空间就在这个周围可以形成。我们不要看它的立面,我们只看基本的形态,因为最基本的形态是决定了建筑的好坏的第一步。在一个环境里面没有建筑的时候,你建筑需要给环境个性,所以对环境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就是环境好,我们需要促进它,保护它。如果周围的环境没有个性,我们通过建筑给它一个个性。这是BE各种建筑的总平面,有的时候稍微仔细看可以找到我们的建筑在哪里,这种表现方法建筑首先不是单体自己,而是环境的一部分而已。环境是好还是坏,由建筑评价,由我们的建筑给出一个答案。我们看一个环境没有那么好的地方,这是一个大型的医院在比利时,周围的环境总平面可以看到一点。环境不是很好,找不到环境上有什么特别的个性。这时候建筑本身如果足够大的话,形成了自己的外部空间,创造一个自己的宜人比较好的外部空间。平面上处理是这样的,有几个U型的空间是对外的,三个回字型的空间是对内的。每一个空间的形态都是不一样的,靠这样一个总体的尺寸把握每一个庭院有自己的形态,有连续性,这是医院。从平面上来看,大部分的建筑都是比较中性的,虽然甲方要求做的是医院,我们的建筑师也知道可能20年后也不是医院。如何把这个平面结构做的比较中性,让它后面做一些适应性,也是体现在平面设计里面。这是外墙装配式,装配本身很重要,但最主要的就是外部空间。一个好的技术能不能为一个好的设计服务。我们建筑有很多内庭。
  社会住宅的密度相当高,这么高的密度一定是社会住宅或者说低收入住宅。BE开始的时候都是做大量的社会住宅,价格比较低的住宅。正是因为为比较低收入的人服务,我们才发现大部分的低收入人是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的来自中东,有的来自南欧,有的来自南亚,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得Eberle很早意识到,按照每家每户的需要做一个功能不可能,干脆做开放性的平面,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居住方式。这张图我想讲外部空间,密度很高,有很强的延续性,让它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结合。哪怕那么高的密度都有一些通透的视野,这还是作为组团式的建筑做的挺好。这都是外部空间,外部空间的好坏决定这个建筑是否一百年,是否二百年。外部空间的公共区域一定要做好。
  结构非常重要,因为结构做好可以一百年,做坏的话建筑功能已经过时了,可是结构虽然还没有过时,但房子需要拆掉,这是开放建筑发起的时候70年代欧洲出现的现象。结构没有过时,但功能已经过时,所以结构色设计非常重要,因为牵扯到功能。如何做到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开放建筑主要就是把支撑体部分和填充体部分分离,结构相对独立。结构的适应性,我们看传统的建筑有什么特别的特点,通适性,就是一个结构体系做所有的功能都是可以的。庭院为基本结构单元,外部空间为基本元素而不是说里面空间室内空间为基本的单元。今天我们做结构是为了建筑而不是外部空间。标准化说的很多,支撑和围合结构的分离,这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大木作和小木作,装配式,里面的构件都是装配式为主。我们很少重视艺术和文化的结构,结构不是物质上的结构,而是承重就完了。结构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要当成文化的构建来做,而不仅仅当成一个工程必要的东西。我们看中国的建筑平面特点,开间往往是一致的,可以大,可以小,随着人口的增加或者减少。这是浙江调查的民居,放在一起非常统一、简单、干净。从平面上看不出它的功能到底是什么,这是BE做的设计。结构是两圈,中间一圈,外面一圈,中间这一圈和外面这一圈之间都是敞开的空间。Eberle说做完了以后都不知道这户大概有几个厕所,有一个厕所还是两个厕所对他而言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两个结构需要做好,节能、保温与竖管的系统做好。住户住进去以后自己协调,需要三间房还是四间房,还是三室一厅还是四室一厅。平面可以看到非常中性,可以做办公楼用,这个建筑是得03年的世界绿色住宅最高奖。15年过去以后,一部分改造成了老人院,还有一部分变成了幼儿园。当时Eberle设计的时候都没有这个任务,我当时就是做住宅。但15年以后就可以发现功能有一些变化,变化以后很实用,老人院和幼儿园也是很实用。BE做了大量性的形态平面,各种不同的住宅我们都用了类似的形态。具体的细节不一样,因为场地和业主不一样。有的时候建筑师设计一两栋建筑可以做的很好,但Eberle作出了形态,他的形态做的很好很成功。特别是从功能主义的通风、日照的建筑平台转到了大平面,BE一下子占领先的位置。节能比较好,节省地,节省造价,做完了以后功能怎么处理,这也是很早BE就做到了形态比较成熟。
  这是苏黎士高工的实验楼,实验室的变化非常大,一个研究团队在里面工作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或者说是半年的时间,这个研究团队走了以后新的团队进来,所以灵活性的要求比住宅大很多。平面就可以看到这是非常简单的,两边是实验室,任何一个地方隔出一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电、水、空调系统,不需要有太多很费劲的改造。中间形成了中庭,BE非常重视中庭的光。我们下面跟中国的传统建筑做比较。中庭的采光,走道。这也是早期的灵活性更大的工厂,结构减到最小。平面非常节俭主义,只是一个表皮,但表皮和结构有脱开,之间是各种各样的管道。这是非常通透的,这是做的最通透的建筑,功能性变化最多的建筑。阿姆斯特丹做的项目,也是国际竞赛,这是老的很有经验的开发商,它在荷兰这是非常有名的开发商,已经做了四五十年的建筑。最后发现老的六七十年做的建筑要拆了,所以开始提出疑问,我还没有退休,为什么我的建筑都已经要拆了,所以开始搞长效建筑。建筑能够像巴黎的建筑一样二三百年不变。建造的形态当时在阿姆斯特丹引起一些争论,因为BE一直比较现代,看到BE做成半复古的,很多人开始觉得建筑的风气是不是要转了。Eberle说还是比较喜欢这样的立面,立面跟完全复古的不完全一样,有很多细致的变化。没有时间感,建筑不知道什么时候建造的,他认为这个很有意思的。绿色建筑和今天的法律是有冲突的,有的时候搞开放建筑,有的时候搞绿色建筑受到惩罚。虽然讲开放建筑,但外部空间非常重要,包括走道、入口。这是毛坯房,办公和住宅都是可以的。三个星期前我带客人参观,发现里面不仅仅是办公和住宅,而且还开了酒店。中间是核心口,上来以后两边出口,全部打通以后就是接待,一进门的入口接待,两边是餐厅。占了两栋房子,这边是其中一半沿着走道做成了客房。BE建筑给别人惊喜,别人使用的弹性非常大。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功能的要求。跟中国的建筑平面相差很远,过多的划分跟我们传统的建筑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跟传统的距离越来越远,不是在形态上而是在对建筑的态度。传统建筑子孙万代住下去,对时间的态度不一样,造成了平面功能不一样,平面的设计完全不一样。
  传统结构有很多的特点,大部分中国的专家都很清楚。大木作和小木作的分离,这在我们的建筑书里面写的非常清楚。包括构件的装配怎么做的,我们的建筑教科书里面写的很清楚。我们的平面是标准的,但坡面是多样性的,层高不一样,变化不一样,所以我认为建筑很有意思。平面上看都是很雷同的,但坡面上看这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加上了内庭院以后,这是中国结构的特点。梁的大小不一样,梁大小不一样不完全是因为承重,因为承重比较重的承载力的梁大一点,这是我们今天很清楚的,承载力小一点的梁就可以细一点,但中国的建筑不是。因为梁很多本身就是文化,反映出文化和经济。结构和艺术以及装饰是不分的,这在今天很难想象把结构都暴露出来做成一个装饰性和艺术性的东西。我们以前是理所当然的,理所当然把结构变成文化和艺术的一部分。
  这是阿姆斯特丹的办公楼,总平面也是典型的低平面,我们画几个结构其它的都是敞开的,我们不进行室内的划分,由住户自己解决。但我们非常强调外部空间,每天有500辆火车从旁边经过,旁边是办公楼,我们做了夸张性的设计强调公共空间,结构有的时候可以自由,不要完全是承载力的需要,有的时候可以夸张。因为我们还是需要做建筑,做外部空间和城市,这跟我们传统的工匠一样,结构表现业主的喜好和文化水平。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结构过于被动,结构除了中性和多功能以外,还需要有一些可能性对文化有促进的作用,这是我们传统建筑所告诉我们的。
  表皮最主要和气侯相关跟文化和功能相关,表皮跟其它建筑的构建不一样,它是室内和室外同期做,表现了文化和个性。文化讲了室外的集体文化,个性是室内住户个人的文化。中国的传统建筑你要谈它的技术没有什么好谈的,我觉得大部分的建筑技术都是非常落后的,特别是气密性问题,传统建筑没有气密性问题。有的时候建筑上的好坏,除了技术上需要提高以外,可是建筑设计我们从传统上还可以有很多借鉴。包括活动的外墙,中国用了很多的活动外墙。而且外墙既是一种分割构件也是室内外的装饰构件,室内也是装饰,室外也是装饰,所以我认为这是非常聪明的。婚丧嫁娶有很多的仪式在庭院里面办的,那个时候办仪式室内外的空间是敞开的。很多功能有灵活性的需要,我们今天考虑的就是稍微的少了一点。中国的立面丰富,有虚,有实,有的是可以打开操作的,根据气侯需要和人的心情。建筑是动态的,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
  这个住宅做了动态的立面,BE也是认为任何一个项目的钱都是一样的,钱对建筑师都是公平的。最主要的就是建筑师决定钱用在什么地方。BE认为要用在外墙,然后用在内庭的采光景,这两个地方可以花钱,其它的地方可以做的非常简单。对高密度的社会住宅来说,它最大的问题就是视觉,没有视觉的私密性,从这家可以看到那家的窗户。什么时候需要私密性,什么时候需要通风,什么时候需要采光,用双层立面交给住户自己决定,觉得私密性更加重要可以把外表皮关起来,你觉得自己做秀也更好,可以把样态的隔板打开。建筑每天每时立面都在变化,都是住户使用方面有变化。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一些外墙的构件。但BE非常重视,如何把智慧用在当代的建筑中。表皮体现是为了环境,表皮室内人重要还是室外人重要?表皮认为对室外更加重要。这是室内看,这是室外看,这是游艇俱乐部,灯光有变化。表皮有很多种变化,现在的技术非常发达,只不过就是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玻璃的双表皮BE用的比较多,这是老建筑的改造在布拉格,一栋老建筑做了外墙室内的改造,另外一栋是全新的。里面就是普通的样态,外面加了一层玻璃,玻璃是可以推拉的。这是室内,公共的楼梯间我们不要当成消防楼梯来做,当成是艺术品来做,这样的话花不了多少钱,但感觉会好很多。这是两个建筑之间的外部空间,这是在北京做的,上地的一个建筑。现在的环境听说已经是非常好了,也是双层表皮。这是在青岛做的,这是恒温恒室办公楼中国第一栋,我们做的是活动外墙。节能建筑需要保证一定的窗墙比,窗很少,墙很重,但从室内看过去还是可以的,虽然做了35%,但室内看过去还是很通透的。这是双层玻璃的做法,里面是普通的窗户,外面的磨砂玻璃是外墙,可以推拉的外墙。如果太阳晒的很厉害的时候,磨砂的印花玻璃可以减少太阳辐射70%。不同的外墙这都是BE设计的。
  坚持功能中性,采用灵活构件,装配式大小木作,艺术、工艺体现住户的精神。室内非常的重要,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最主要的就是用户到底喜欢不喜欢。中国传统把宅捐出来变成庙,庙变成小的学校,小学校、庙和家庭住在中国的传统体系里面都是一个建筑体系,可以用不同的功能,建筑可以完全一样。里面非常豪华,如果有一点艺术,有一点钱就花在室内的灵活隔断上,这是可以拆卸的,不喜欢这幅画可以换掉,这是最优雅,最能够体现东方人的品质中国建筑是在室内。有很多的屏风,这都是视觉构建,分割构建,但同时又是一个装饰。屏风还有不同的用处,四个人,床上两个人,外面有两个人,四个人的关系是因为灵活的屏风来确定的。屏风如果全部打开四个人的关系不是这样,屏风如果全部合起来,四个人的关系也不是如此,这幅画充分表现了中国室内空间的灵活和通透,这是非常的灵活。BE做室内不是很多,我们在香港做了办公楼,全部做灵活构件,公司是如莲。所以做了一些开放性的设计,这些彩色的都是一些推拉墙。做完了以后一个月的时间员工和老板总是在推推拉墙,用户可以参与到自己房间的塑造,根据功能需要。BE重视天窗采光,这都是楼梯间,各种各样的楼梯间都是大纵深很便宜的住宅。刚才看过了医院,医院里面有小的室外空间,走廊。中国传统民居有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庭院采光,既是通风和采光的需要,物质上的需要,更加主要的就是艺术性的需要。如何用光,这是一种艺术。室内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主要的就是艺术。
  灵活性和持久性,这是我们开放建筑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和实践,我们做研究的就是非常专注在某一个点上进行研究。但实践,你作为一个建筑非常复杂,结构、空间、技术和文化,这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说哪一个重要,哪一个不重要,都需要形成一个整体大家才喜欢,喜欢了以后才是好的建筑,好建筑才可以持久,这是我们做开放建筑首先需要把握住的。产业化和建筑设计,这应该结合在一起,利用好的建筑来带动产业化,而不要用产业化来带动建筑设计。
  谢谢大家。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刘东卫

  刘东卫:今天上午各位嘉宾的讲演非常精彩纷呈,贾倍思老师在大学执教,但也是特殊的学者,在开放建筑领域非常活跃。他在BE事务所工作,前苏黎士联邦工科大学ETH的建筑学院院长Eberle领衔的。全世界有十个分支事务所,去年去苏黎士参加开放式建筑大会的时候,我看了一下BE的七八个作品,主要就是住宅的,非常精彩。开放建筑发起在欧洲,这些年在欧洲的不同事务所建筑师实践活动很多。中国实践中除了学习亚洲周边以日本为主,去欧洲也进行了一些学习。今天贾倍思先生的演讲,对我们理解产业化到设计以及对未来的思考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今天从中国目前大规模建设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筑工业化的未来,跟大家做分享。我们的研究和设计团队在开放式建筑领域做一点点工作,有一些思考。开放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如何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与思考。结合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如何思考今天大规模建设的未来,从可持续建设发展方向思考跟大家交流。第一部分讨论开放建筑在中国的简要过程。第二部分,在现在改革开放30年,每年以10亿左右的住宅开发建设量在增长。80年代中期在北京开始上学,突然之间30年的建筑都建满了。这些建筑这么快速大量的时候,虽然我们所有人也亲历这个过程,但我们必须思考这些建筑是什么,将来怎么办。质量品质更加长久,结合一些技术手段,给咱们所有人建造更加长久的房子。第三部分,我们一直在思考开放建筑是什么,有一点体会。
  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城市化大规模开发建设,住宅严重短缺的时期。开放建筑在国际上的实际研究被介绍到中国。80年代时期,东南大学包先生的团队做很多实践,我们院的马总90年代在北京翠微路做了项目。从学术上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进入特别繁荣的初期阶段,学有很多的文章。清华的(张守仪)在学报进行介绍。中国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学术讨论的比较少。开放建筑在中国的实践,2000年以后是一个特殊的时期,99年底国家的层面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通过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给老百姓建造出更加高品质的房子。新一轮在2000年以后的实践,很多学者从研究和实践上进入开放建筑比较新的时期。今天在座的贾倍思先生对国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大规模研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标准院当时与日本,想以产业化的视野,引进日本的这些先进的产业化理念和技术,在中国建设高品质住宅。06年我们与日本实施中日技术集成型示范工程,实践在开始,主要想从高品质的住宅,从产业化的角度在建造技术方面集成。
  刚才讲改革开放这30年确实在中国匆匆忙忙,以特别快的速度建设大量的住宅,我们在身边经常看到这些住宅。这30年建筑的基本思考方式以及建筑本身面临的问题,很多方面亟待解决。大建设量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和消耗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到了建筑寿命问题。可能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报道,中国的住宅和建筑的寿命平均是三四十年。当然了这样的统计不一定很准确,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在北京以及所有的大城市,基本上在三四十年前的住宅就是面临着重新建设和重新改造甚至是全部拆平。这在咱们的身边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些年,建筑设计的观念没有改变,咱们的建筑技术也是传统的办法。住宅本身品质非常差,使用寿命短,居住品质差,今后可持续和改造以及变化基本没有可能,难度非常大。由于产业的建设方式粗放和资源环境问题,至今还在持续大规模建设的焦点问题日益突出。最近的10年,我们团队从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可能建设部的一些调研结合标准规范,尤其在实践上还是想从咱们的邻国产业化技术特别发达的日本进行学习,还想用工业化或者说生产方式和产业化的技术,解决可持续和住宅品质寿命问题。这是借鉴国际的开放建筑思想和理念,我们标准院认为在国家的标准设计体系下实行支撑体和填充体。把建筑从产业的角度和设计的角度引进理念,从生产和建造方式上来进行转型和升级。这些年基于开放建筑的理念,重点在探讨以一种新的建造技术,用中国讲的新型建筑或者住宅建筑的工业化整体解决方案进行实践。左下角的图刚才南先生讲了,由于我们实践的项目基本性的研发调研和日本的国立机构来开发的,借鉴日本的百年建筑,长寿命的建造技术。让填充体部分集成内装部品技术,让它更加灵活,更加有适应性。开发的就是支撑体和填充体,以这种工业化生产为基础来集成不同的体系进行实践。
  随着我们和日本的国立机构,包括著名的设计事务所,以及在国内外的这些部品生产厂家进行学习,中国百年住宅建造技术。开放建筑,建筑的全寿命为基础,结合中国全力提升住宅的性能和品质,从建造技术、设计技术到施工建造技术,以及考虑到今后使用和维护,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集成技术,从而进行实践。以这种建筑产业化或者说工业化的方式,从而实现建筑的长寿命化品质的优良化和绿色低碳化。建设一种更加长久的,可持续住宅建筑。我们结合开放建筑,主要是从三个基本原则来做的,开放建筑体系,从设计建造考虑今后的更加可持续运维和变化。让结构更加长久,我们现在做的示范项目尽可能把主体的结构耐久性设计做到一百年。考虑到在住宅领域的实践,因为住宅的装修部品和管线,可能5-20多年,最多到30年是需要变化的,让它更加灵活可变化,可适应未来每一个居住者的需求。
  我们现在在全国做了三个项目,项目非常小。第一个项目现在已经建成,设计和建造应该差不多是06年和日本通力合作建造的,这在北京是非常小的项目,在西四环五万平米。从调研到技术的整体开发花了五年的时间,这是第一个在新时期里面运用OB体系,用产业化的技术从内装到支撑体。结构很有意思,这是钢筋混凝土的砌块,完全把装修管线设备从结构主体分离出来。从内装的部品集成这是非常困难,这个项目之所以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当时关于内装部品以日本的部品为主,整合国内150家左右内装的部品企业,怎么把它从成本到技术系统化集成起来。这个项目实际也是北京普通的商品住宅,全面地去日本考察这些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可以说是中日两国研究机构和设计事务所、部品厂家,花了五年的时间通力合作的尝试,非常不容易。第二个项目在北京特别小的公租房项目,前些年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非常小,一万平米。这个项目由我们和日本的国家机构和设计事务所共同做的,十一五中国进入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时期,五年的时间建设3600万套,从建造的技术、品质等各方面,以及今后的可持续维护管理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建造方式,传统的思考,当时这个项目非常小,这个项目一万平米花了四年的时间。把这个项目用开放建筑的理念,支撑体和填充体的技术,尤其最大的挑战是成本。第三个项目,从2012年开始,我们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最后标准院负责技术实施,我们与日本的日中建筑产业协议会签署中日百年住宅示范工程,目的就是看到中国现在大量在建设时期,从可持续的角度借鉴以日本为主的先进可持续住宅的产业化建造技术。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牵头,过去的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挑了国内四家很领先的房地产商。这个项目的右侧是上海绿地集团,这个项目比较小,只有三万平米三栋楼,用百年住宅的建造理念给房地产品质技术转型升级,从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上进行。这是北京的雅士合金项目,内装修施工全部都是干作业,都是用工厂化的部品。大家知道在日本的住宅内装产业非常重要的部品就是卫生间,当时这是国内第一个楼盘实现商品房整体卫浴。他们说用了整体卫浴,中国的老百姓不会买你的房子。我们一次一次的调研,一次一次的尝试,我们去日本看了,也在国内进行研发。这个盘586套房子,几乎被我们这些建筑圈的设计院的人一抢而空。整体卫浴工业化的产品大家都知道,传统技术来实现卫生间特别费工时,质量不好,会漏水,而且是永远修不好的。整体卫浴的产品舒适性和质量品质就不用说了,但确实在中国目前可能传统的技术和思维下做这些东西,从而实现,这是非常困难的。来一个工人一天可以安两套,这是非常舒适的。最大的特点,今后对每一个住户而言,可维护性,可更换性非常好。20年以后如果整体卫浴要换掉,在工厂同样一个型号也可以。中国内装产业的基础和发达国家相比非常弱,坐便器和龙头做的很好,但集成起来非常困难。有产业链的问题,有施工的问题,我们做的时候所有管线都分离,没有埋在主体的结构。当时我记得我们的设计院老总说我没有听说电线管可以埋在主体的结构里面,没有办法设计。这对传统的建筑设计以及建造技术乃至理念和施工都有非常多的挑战。
  北京大兴非常小的公租房,利用开放建筑理念和支撑体、填充体的技术,从而实现公共租赁房在低的成本和造价,进行面向未来的思考。大家知道十二五3600万套基本完成,十三五时期量不比十二五小,公租房目前是建的问题快速解决,今后可能最大的挑战就是可持续的居住,运维和管理的问题。我们借鉴很多日本UR先进经验,与团队不断的调研交流。标准化和产业化方面以及成本,怎样在中国落地解决中国保障性住房和公租房主要是面向未来。中国绿地威廉公馆百年住宅示范项目,虽然项目比较小,就是三栋楼,把房地产现在户型的主要面积系列都涵盖。有90平米,有140平米,最大的有190-200平米。前后四年的时间,三万平米。开始大量国内外部品商整合部品,通过设计集成起来,也是产业生产建设的过程。包括产业链施工的过程,中国传统做填充的产业,都是有传统的施工队,对干作业和部品根本不了解。室内设计这些从建筑而言,都是效果为主的,对工业化方面了解的不是很深。松下中国和海尔立柱都有国际的大团队,完全是从房地产开发建设仅贴住户需求,实际项目非常成功。国内房地产建设用传统方式就是好,利用工业化做起来就很困难,就没有多样化的适应。这些东西需要值得探讨。比周边的楼盘多卖了每平米三千到八千块钱,住户后来有一些调研。很多的住户不是为产业化的,很多在调查的时候购房者注意管线没有埋在主体的结构里,今后可以非常方便来维修和维护以及更换或者更新。中国开发建设,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是一个模式,迅速拿地,三个月半年以后必须开工,马上销售到前端。对产业、部品、技术、长寿命、高品质是完全不了解的,巨大的过程需要时间沟通。负责内装和成本的,有十几个部门全部都需要跟他们沟通。用了很多先进的部品,日本高品质的商品住宅是普及性的产品,呼吸砖硅藻系列,从设计上下了很多的功夫。中国现在做住宅的时候,背墙板都做一个背板放在电视后面,可以方块来衬托,其实那个东西什么用也没有。把呼吸砖这个产品就用在背后,可以调解湿度,可以吸臭味和甲醛。
  中国老龄化是全国整体的老龄化阶段,北京常住人口四个人里面有一个老人。现在所有的既有建筑都要进行适老化的改造,加电梯,弄扶手。但每年十亿平米的普通住宅,难道今后还得再等到新一轮的老化以后再改造吗。示范项目是在整体推进,适老化学习西方和日本发达国家经验,当成通用设计在示范项目里整体推广。
  大家知道开放建筑是面向未来的建筑思考理论,从建筑设计和建筑师层面来讲,大空间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中国目前剪力墙体系,我们现在做的所有设计,里面的承重和抗震各方面都是不需要,传统的方面还是把承重墙放在后面。体系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变化的,所有在剪力墙体系都做的是大空间的。我们与BE现代主导者Eberle先生讨论,这几年BE也好,欧洲也好,公共建筑和住宅领域几十年面临巨大的变化。过去建设一些小的住宅,突然变成一些大住宅,甚至这些住宅功能都有很大的转化。住宅楼变公建,公建变住宅楼,看现在的既有建筑,突然现在一些建筑师在实践的厂房变成公租房,可能有很多这方面的一些思考。我们与日本的产业化技术理念结合,共同研发现针对用户的集成体系。我们在上海做绿地百年住宅,不仅仅是一些部品,与房地产用户的需求结合,虽然都是剪力墙体系,但都做大空间。开发商非常不容易,主体的作业非常不容易,说起来很简单,但改变行业包括设计界和建筑师的理念,这是非常困难的。从设计的整合来集成。中国现在老有不同的声音在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工业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多样化是矛盾的,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千篇一律。90平米的户型,我们完全可以做成三居、两居、老年人,适合不同家庭的。有的时候和开发商进行交流,在北京也有十几年前的开发商为了适应多样化,有100多个户型,总有一款适合你让住户来买。如果用开放建筑的理念和实践,根本就不需要这样。
  开放建筑在中国乃至在国际上,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的责任与时代主题和意义是多元和不断发展面向未来的。中国目前持续大规模的建设时期,思考面向未来的开放建筑理念以及理论方法,我想这对中国目前城市建设、住宅建设,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开放建筑在中国我们的团队人数很少,看到全世界的建筑师和研究所以及大学老师的思考。未来会进入广义开放的开放建筑学。广义开放建筑学的方法论,对城市建造更加长久的住宅有影响。中国的城市不是二三十年建筑都推倒重来,让人认不出来。我们邻国的产业化技术发展,日本对咱们的实践都有影响。我们这些年做开放建筑,在中国过去都是公共住房,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把房子卖给个人,产权和物权非常重要。现在建筑师和设计方法集合住宅的管线都在楼下,不仅是有这些漏水各方面的品质问题,还有产权的问题,很多方面值得在座的思考。
  十间之间,我们的团队在努力。建成了三个非常小的项目。现在还有五个项目在建设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建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技术转型升级,住宅的供给侧品质改革与老百姓需求结合,进一步探讨。现在在天津、浙江、济南有一些小项目,中国目前面临每年几十亿的既有住宅,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居住有很大的问题。现在与首开集团在老的物业做既有住宅产业化技术。
  今天在座跟大家交流到这儿,大家共同努力。面向未来的开放建筑学在中国大规模建设中,一定会有非常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今天上午的论坛到此结束。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