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报告克而瑞研究中心 2023-10-23 09:18:37 来源:克而瑞地产研究
导语
在新房年成交10亿平方米级别的体量之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仍有着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 文 / 马千里 邱娟
专题视点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项目频频暴雷,新房、土地市场交易规模大幅下行,库存压力急剧上升,2022年新房交易同比降27%、土地购置面积同比降53%,房地产正式进入了寻求供求再平衡的调整周期。2023年初小阳春之后新房市场快速降温,但在中央部委及时表态、地方调控密集跟进之下,累计销售同比仍得以维持在大致持平,并且就最新市场成交情况来看,得益于供应增加和调控放松组合拳,9月以来天津、上海、厦门、广州等部分高能级城市新房交易已经有所好转。
由此来看,行业新房市场交易规模有望在2023年止住快速下跌势头,全年商品住宅交易量可维持在10亿平方米量级,再加之土地市场交易规模的持续低位,2023年房地产库存压力有望进一步减轻,但若要达到新的供求平衡点,房地产行业仍然需要更长的时间调整。
由此,本文将以典型城市的库存指标为研究抓手,梳理2021年下半年以来一二级市场交易规模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分析各城市广义消化周期、狭义消化周期等指标的变化,以此厘清在寻求再平衡的大周期之中,各城市当前所处的调整进程,并根据各城市需求基本面判断调控新政的成效差异,预判各城市未来再平衡发展时点。
PART.01
综述:2023年销售规模艰难维稳
中性预计恢复供求关系还需三年
2023年第三季度,尽管中央、地房相继发布信贷、降首付等新政,但由于房企现金流未得到明显改善,即使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相继宣布实施“认房不用认贷”政策,但政策出台后的近一个月数据来看,商品住宅月度成交建面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大涨之势,楼市增长依旧乏力。
考虑到房企拿地信心仍在低位,即使年末土地市场翘尾如期而至,但也难以扭转土地成交规模下行的趋势,预计全年降幅将会超过三成。在当前的财政模式之下,土地仍需要保持基本交易量。按30%降幅测算,预计2023年土地成交建面较2022年均衡值下降约4.5亿平方米,行业恢复再平衡尚需3-4年。
1、行业销售规模降级推高去化周期,政策宽松不改市场基本规律
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7394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7815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1%和3.2%,累计增速均连续四个月下滑,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较1-7月扩大0.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金额较1-7月扩大1.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累计数据同比增速跌幅进一步扩大。
就单月表现来看,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7386万平方米、商品房成交金额7708亿元,单月销售面积、销售金额较2023年月均下降超过30%,两者绝对量依然保持在相对低位,销售面积则回到今年4月份水平。综合而言,尽管8月末9月初一二线城市利好政策不断,“认房不认贷”以及二线限购陆续放开、下调首付比例等对刚需、改善需求有一定的利好,但考虑到目前的宏观环境与过往已有较大区别,房企债务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市场回暖难以一蹴而就,即使政策窗口期成交小幅提振,但回升幅度有限,成交仍聚焦核心板块。
事实上,当前市场并非真正“反转”,经济复苏慢、收入预期不稳定等决定了居民加杠杆意愿不高,成交规模回暖幅度十分有限,这一点从居民中长期贷款仍保持低位也可见一斑。照此来看,房地产行业销售规模降级趋势已成,住宅年销售从15亿平方米下降至10亿平方米量级,单靠销售回暖是无法将市场带回新的平衡点,还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去库存周期才可达成。
2、当前财政模式下土地仍需保持基本交易量,预计行业恢复再平衡尚需3-4年(略)
3、核心城市需求侧支撑更强,供求关系有望率先恢复平衡(略)
PART.02
开发中、已竣工存货规模双降
已竣工库存仍保持高位
2023年二季度以来新房市场交易规模虽出现降温,但是在地方政府政策放松的扶持之下,典型城市新房成交规模仍维持同比正增,一二线城市广义库存更是由升转降,消化周期也较2022年高点明显有所回落,但城市之间表现分化仍在加剧,其中上海、北京、杭州、合肥等“优等生”广义消化周期维持低位,而昆明、重庆等城市去化压力仍未出现改善势头。
1、新房成交:半年均线较低点回升11%,郑州、杭州、厦门尤为突出(略)
2、库存规模:一二线进入去库存周期,三四线仍在持续攀高(略)
3、去化压力:一二线平均较周期内高点下降6%,昆明、重庆压力依旧严峻
去化压力方面,2023年以来随着新房交易量的回升,以及土地交易规模的进一步收窄,典型城市消化周期停下了2022年的快速攀升之路,至2023年8月末广义消化周期为5.6年,较2023年初高点下降了约4%,其中一二线城市下降更为明显,8月末消化周期为4.6年,较周期内高点下降了约6%,三四线城市方面表现较差,2023年广义消化周期虽停下了快速上升势头,但8月末消化周期仍较年初小幅增长约2%,再创下指标新高,其主要原因还是销售回暖不及预期,再加之广义库存规模的持续攀升,广义消化周期在二季度触底后再度快速攀升。但是对比国土部对于以供未竣工土地消化周期控制在5年内的最低要求来看,扣除已售期房影响后,广义消化周期应至少控制在4年以内,对比目前5.6年的平均广义消化周期来看,典型城市库存压力回归再平衡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具体城市方面,一线城市广义消化周期下降最快,2023年8月末较2022年12月平均下降7%,其中深圳降幅更是高达13%。其中北京、上海广义消化周期均在3年以内,已经处于相对健康的范围,至于广州的7.2年主要是由于外围远郊大量库存导致,主城区去化压力仍较为健康,至于深圳则是由于该城市一贯以来的高广义库存导致,在大量的租赁户外来人口以及高地价高房价模式支持下,考虑到长期土地资源的稀缺,相比其他城市而言,深圳市场更能适应目前的高库存、慢周转模式。
二线城市方面,大多数城市的广义消化周期较2022年末有所减少,典型如厦门、天津、济南降幅均超过15%,库存压力快速下降;在消化周期上升的城市中,南京、西安、福州均在5年以内,与二线城市均值均相差不大,库存风险仍处在相对可控范围之内;相对而言,更值得警惕的还是现状去化压力较高的城市,如重庆、昆明2023年8月广义消化消化周期均超过9年,房地产去库存、恢复供求再平衡之路更为艰难,对标在目前国土部对于供地指标的要求来看,这些城市的高库存板块也将在3年或更长的时间内面临土地0供应。
三四线城市方面,则有更多城市广义消化周期出现上升,其主要原因还是销售端提振不利,典型如泉州广义消化周期较2022年末上升近8成达到5年,其关键原因即2023年以来泉州新房销售快速下滑,前8月新房交易量近52万平方米,同比下滑接近六成。此外肇庆、珠海、东莞、韶关、广义消化周期亦达到了10年以上,且较2022年末仍在持续增长,库存风险仍在持续累积。
PART.03
历史经验:总结历次周期规律
估算本轮库存调降目标
自1998年以来的20年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上升周期中又历经若干小波段的周期调整,从驱动特征来说,2008年之前更多受城镇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后居民财富累积等需求基本面驱动,之后的10多年更多则是基本面与金融信贷杆杠双驱动,并且金融杠杆驱动的影响力逐渐占主要地位,使得2016年以来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之间热点轮动、走出一轮量价齐升的普涨行情。2020年下半年央行设置“三道红线”分档设定房企有息负债的增速阈值,并压降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倒逼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因中央“去杠杆”用力过猛,房企爆雷不断,整体行业信心严重受损,成交增长动能明显转弱。
从市场运行结果表现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又呈现出典型的“政策市”特征。政策成为市场由盛到衰、由低迷到高涨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成交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管理层一般会出台一系列的刺激性政策,以便刺激市民住房消费需求,助推房地产市场逐渐转暖;另一方面,一旦市场出现非理性过热,地价、房价上涨预期强烈,决策层也会出台一系列的调控政策,给房地产市场降温。这样就最终呈现出“刺激——遏制——刺激——遏制”的周期性运行特征。
考虑到数据我的可获取性,我们复盘了2010年以来历次调整周期前后库存压力变化。根据狭义消化周期变动情况,可以找出三个典型的阶段:2010年下半年-2013年中、2013年下半年-2015年中、2018年-2019年,三次刺激周期和三次遏制反向周期,并且刺激和遏制穿插运行,经济下行即“放水”,市场过热、尤其房价上涨过快即开始紧缩调控。
引入指标:消化周期波动恢复=(周期内高点-周期结束点)/(周期内高点-周期前低点)
指标数值越高,说明消化周期越接近周期前水平。
1、2010年下半年-2013年中:消化周期波动平均恢复58%
①外部环境:四万亿刺激下经济复苏,宽信用宽货币后房价快速上涨
在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企业信心迅速恢复,中国经济迅速好转,经过两年的发展,到2012年全球经济整体温和复苏,新兴市场整体经济增长也有所放缓。2013年,新一届政府一方面通过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实现经济领域的“去杠杆、去产能”;另一方面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供给层面的优化和完善。综合来看,2013年经济将保持温和复苏态势,全年GDP增速7.7%,完成年初既定的7.5%的年度增长目标。
②政策变化:信贷、财税与行政干预并用,46城开启限购
2009年12月-2013年,中央和地方在积极运用经济手段的同时,行政性干预措施开始明显增多,46城相继限购。尤其是2010年,是房地产调控的大年,当时被称为史上最严厉调控年。2012年为政策空窗期,全国乃至地方层面政策集体缺席,但调控的主基调未变,前期调控政策持续发酵。2013年行政性干预基本淡出,调控主体由中央转向地方。
期间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第一,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和租房用地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第二,在土地、金融政策给予保障房积极支持;落实2013年的保障房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任务。第三,差别化信贷政策,首付比例调整到30%以上;二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暂停第三套房贷款;不能提供一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保证明的非居民停发房贷。第四,税收政策:营业税免征期限从2年恢复到5年;沪渝房地产税试点。第五,部分城市开始限购。北京等一些房价过高的城市颁布家庭限制购房套数政策,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限购,限购城市数多达46个。
③市场表现:成交量、价增速明显放缓,供应过剩持续恶化
2010-201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仍有所增长,但同比增速明显收窄。201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上升增速较2010年减少6.2个百分点。尤其是在调控最为严厉的一线城市,成交量大幅回落。2011年,一线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全面下滑,其中北京跌幅最大,同比下降27.7%。
房价涨幅逐渐趋于平缓。2010年,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7.5%,2011年同比增速进一步回落至6.5%。受制于楼市成交惨淡、供求关系持续恶化,品牌开发商带头掀起降价潮,中小企业跟进降价,“以价换量”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成交均价,房价涨幅也得到一定的遏制。
从狭义消化周期变化来看,2010年1月35个典型城市消化周期仅有7个月,随着调控政策持续深入,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由2009年供不应求转变为2010年、2011年供过于求,随着前期大量供地陆续进入销售,新增供应量持续增加,供求关系进一步恶化,商品住宅去化周期明显延长,到了2012年2月,消化周期升至这一轮的峰值,达到23个月;随着2013年行政性干预基本淡出,调控主体由中央转向地方,消化周期从高位逐渐下滑,至2013年6月,降至13个月,消化周期平均恢复了波动范围的58%。
本轮调整时间长、调整幅度最深、最适合与本轮周期对标。分城市来看,本阶段北京、武汉、福州恢复情况较佳,三市2013年中消化周期与2010年持平,以北京为例,去化周期在2013年初降至10.2个月,较2010年初缩短了1.4个月;相对而言,长春、深圳、沈阳、无锡等恢复情况较为一般,去化周期较2010年初仍有明显拉长。
2、2013年下半年-2015年中:消化周期波动平均恢复70%(节选)
①外部环境:经济增速下行,稳增长、去库存为第一要务
②政策变化:限购取消、限贷放松,鼓励居民加杠杆
③市场表现:消化周期平均恢复70%,2015年后交易量超预期回升
3、2018年中-2019年:消化周期波动平均恢复50%(节选)
①外部环境:金融总量宽松,但居民房贷、企业融资前松后紧,房贷利率先降后升再稳
②政策变化:多城激励人才购房,紧盯房价红线加码调控,“四限”局部放松
③市场表现:2019年销售面积增速再度由正转负,各能级城市消化周期波动上扬
4、小结:若要达成再平衡目标,广义库存规模还需下降二成左右(略)
PART.04
城市间恢复进程显著分化
供求再平衡或还需三年
2023年典型城市广义消化周期止住了短期向上势头,但二季度以来新房交易规模又再度进入波动周期,结合上一章消化周期的历史变动经验来看,典型城市的供求再平衡之路仍在起步阶段。2023年8月末以来地方政策面密集发布了一系列需求宽松政策,但是考虑到各城市城镇化率、人均住房水平、存量旧改住房面积等需求类指标已经不同于十年前,对于交易量的提振仍不可过于乐观,供求再平衡的关键还是要依赖库存规模的下降,而各地差异巨大的去化压力,也将使得城市供求平衡的恢复进程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分化。
1、目标分析:重庆、镇江降库存难度最高,北京、杭州等已在安全区间
由第三章计算结果可知,就“2010年-2013年”、“2013年-2015年”、“2018年-2019年”的三轮周期性调整经验来看,预计本轮供求恢复平衡之前,消化周期需恢复周期波动的60%左右,即有望在高于初值的去化周期水平下找到新的供求平衡。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数据粗略估算,测算结果也相对接近。在2010-2013年、2013-2015年的两个大周期中,全国商品住宅施工销售比也恢复了周期波动的一半左右,如2013年末、2014年末、2015年末全国住宅施工销售比分别为4.2年、4.9年和4.55年,在2015年恰好回归至2013-2014年的均值。
就35个典型城市广义消化周期走势来看,2021年下半年之后去化压力即快速攀升,至2023年1月达到高点5.8年,较前期2021年中的低点增加了2.9年。按之前市场调整周期的发展规律来看,当典型城市周期波动恢复60%,即广义消化周期回调至4.1年左右时,有望再度恢复市场供求平衡。国土部2023年最新对于供地规模的约束要求规定,以供未竣工土地消化周期要控制在5年内,去除未竣工土地中的已售部分之后,也与4.1年的预测值相近。
不过从具体城市角度来看,由于各城市库存压力不同,项目周转速度不一,供求波动周期的起始点和发展进程也有较大差异,统一按照35城的平均周期性特征点分析并不合适。故在个体城市的分析方面,本节梳理了每一个城市2021年以来的广义消化周期的峰谷值、现值以供参考。
具体来看,合肥、杭州、上海等10个城市广义消化周期已经处于相对低位,城市间横向对比来看,库存调降压力较轻。对比城市自身指标波动来看来看,杭州、厦门广义消化周期已较高点下降三成左右,汕头、成都较低点增幅较小,有望最先达到新供求平衡点;至于长沙、中山,虽然库存压力同样相对较低,但现值较低点增幅较大,且较高点回落幅度较小,若想达到本市新的供求平衡水平,仍须在近期内进一步加强楼市去库存力度。
其他城市方面,就广义消化周期恢复进度来看,天津、廊坊、长春恢复进度领先,惠州、郑州等恢复进度也相对较快,不过廊坊、长春当前广义消化周期仍超过6年,惠州、肇庆更是超过10年,且需求基本面较差,长期来看仍将面临较大的去化压力。此外福州、西安、南京等部分城市2023年广义消化周期仍在持续攀高,库存压力仍在进一步增加,地方调控放松预期更强。如南京即在9月初率先出台宽松政策,成为新一线城市中首个解绑限购的城市,并对于购买新房出台了一揽子优惠政策,江宁、江北新区两大刚需刚改区域更是出台购房优惠政策,首套新房按备案价补助最高可达40万,即便按照惠及面较宽的F类人才(大学生)优惠力度计算也可达到最高20万元。
此外消化周期波动情况来看,重庆、镇江、无锡、东莞、徐州周期内高低点极值变动均超过300%,且恢复进程相对较慢,其中重庆、镇江、东莞广义消化周期更是达到10年左右或更高,就地方政府调控角度来看,化解库存压力的难度更大,供求关系恢复也需要更长的调整期。
2、去库存速度:佛山降360万㎡居首,西安、徐州土地出让仍多于新房销售(略)
3、京沪穗深杭蓉等需求基本面优异,政策放松下新房交易有望进一步向好(略)
4、供求关系再平衡需三年左右,降库存周期仍将长时间延续(略)
5、京沪蓉杭等去化指标较佳,有望率先走出供地紧缩期
具体到城市层面,考虑到各城市2023年供地进度和节奏存在较大差异,单次土拍的提前和推后均会对测算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前三季度供地较为激进的杭州、合肥等城市的一二级市场交易规模相近,由此估算单城市的去库存速度会存在明显低估,而2023年大量土地留待四季度成交的中山、清远、肇庆的预计去库存速度则会存在高估。为去除单城市土地交易节奏的影响,本节按照2023年各能级城市的土地、新房交易之比进行修正(一线、二线、三线分别为64%、68%和48%),给出中性和乐观方案的修正值以供参考。
从计算结果来看,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均有望在2年内达到新的供求平衡点,并且鉴于现状消化周期本就处于低位,更有望在1年左右或更快的时间达到新的供求平衡。深圳方面,鉴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现状高位的广义库存,若在供地节奏上进一步放缓,未来也有望以更快地速度压降库存规模。
二三线城市方面,天津、廊坊、厦门、成都、汕头等城市得益于交易规模的转暖,有望在半年或更短的时间内达成自身消化周期指标的波动回归,供求关系有望回归至2022年以前的稳定状态。但是对于廊坊而言,鉴于6.3年左右的广义消化周期仍然处在较高位置,若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投资吸引力,还是需要进一步降低城市库存,控制新增土地出让规模。
其他城市方面,杭州、合肥、长沙等现状消化周期指标较低,且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新的供求平衡点,而南京、无锡、宁波等城市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压降库存,地方政府也需要在土地供给的管控方面进一步加强力度。至于重庆、昆明、镇江等,将进入长时间的降库存周期,压力板块或将面临连续数年0供地的无奈调整。
不过在行业临近或重新回归平衡点后,土地交易规模将从“去库存”转向与“供求平衡”,相关投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对于有能力跨周期的企业而言,鉴于成都、杭州、厦门、合肥等部分城市供求关系先一步“复位”至2021年,且自身库存压力较低,也可适当性地在现金流上早做准备,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可能出现的拿地机会中抢占先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天津、廊坊、长春城市,虽然供求关系有望较快“复位”,但是由于基期的广义消化周期水平较高,在供求关系复位至2021年水平之后,库存压力仍然处于高位,如天津、廊坊仍在4.5年以上,当地楼市仍然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继续调降库存压力。
PART.04
总结与展望
虽然目前行业销售规模下台阶已成定局,但在新房年成交10亿平方米级别的体量之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仍有着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尤其是在土地市场成交规模快速收窄,广义库存规模触顶回落的态势之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在向新的供求平衡点继续前进,其中部分城市更有望先一步将库存压力减轻至合理范围。
1、行业销售规模降级,供求再平衡更需时间和耐心(略)
2、城市间再平衡之路前景分化,一线城市调整预期最佳
分城市能级来看,一二线城市计算结果相近,均大约需要两年多的时间,有望更快找到新的供求平衡点。不过一线城市测算需时相对更短,广义消化周期调整目标为4.6年,相比二线城市的3.3年来看,市场回归再平衡的难度也明显较低。并且在一线城市接近城市人口承载力上限情况下,适宜的待开发宅地已是卖一块少一块,优质新房供给的稀缺化、高端化已成为供求双方的共识,行业对于消化周期的容忍度也会明显高于大多数二线城市。土地市场方面,在前三季度平均预供地完成率只有67%的大背景下,京沪穗深均100%完成了预供地计划,行业对一线城市中长期市场走向依旧持续看好。
而三四线城市恢复供求再平衡则更为艰难,中性预计需要约5.4年,一方面是由于新房交易快速收窄,预计年均交易量不足一二线城市一半;且本周期内消化周期波动较大,库存需降低规模达到1.3亿平方米,也高于一二线城市;再加之现状广义消化周期高达8.5年。
3、优质城市:上海、杭州等当前库存压力仍在低位,北京、长沙等亦有望较快达成再平衡
具体城市视角来看,有两类城市更为值得关注,一类是当前库存压力仍在低位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合肥、厦门等,目前广义消化周期仍在三年以内或更低。但对于这些城市而言,城市内分化依旧较为显著,以杭州为例,目前大部分市区广义消化周期仍在2年以内,但临安、富阳等远郊板块库存规模较高,广义消化周期均突破4年,对于外圈层板块的拿地机会,还是应当保持审慎。
另一类则是库存压力有望较快回落至预期水平的城市,如北京、长沙、厦门、成都、济南等,这些城市目前广义消化周期均在3-4年之间,且有望在2年以内达到新的供求平衡点,尤其是新房交易量较大的成都、济南等城市,随着供求关系的恢复,其土地市场交易规模也有望随之回升,拿地机会也会随之增加。对于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而言,可在这些城市适当提前布局优质的中大体量项目。
4、风险城市:重庆、东莞、镇江等近年库存压力骤升,未来去库存之路将更为艰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