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路见证香港房地产从萌芽初期到现如今的蓬勃发展。
1997年7月1日,滂沱大雨,香港回归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
1995年6月美国《财富》 杂志封面以“香港之死( The Death of Hong Kong)”为题,预言回归后香港将会出现大倒退,很快走向结束。
但到了2007年,同一份杂志,刊登一篇文章“噢!香港不死(Oops! Hong Kong is hardly dead)”,由快死变为不死,他们承认预测错误。
如果因深信外媒的信息而作出错误判断,那真叫人后悔莫及。
最近又有人慨叹说:“香港回归时占全国GDP的16%,下降至现在的2%。”将其视为香港经济之倒退,并为之而神伤。
对此,我提出不同的看法。因为,这只能表示香港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不及祖国而已,而此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将异数视为常态,以当时香港700万人口和内地13亿多人口去相比,香港占全国GDP的16%根本就是不恰当。
只不过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是需要时间,中国经济过去十多年以双位数字增长,到今天基数大和全球经济放缓才以7%左右增长,如今香港占2%才是一个常态数字,更能反映其真实的情况。
过去,香港楼市火热,遇到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楼价直线下降,从高峰下调了接近七成,在此期间,不少持有物业者变成“负资产”和家破人亡。楼价大幅下跌造成的连锁反应,公营房屋也受到影响,房委会是以出售居屋维持其财政,在楼价大跌五成的时候,香港人“闻楼丧胆”。
私人物业已跌至申请房屋人士资格可负担的水平,居屋无人问津而滞销,特区政府在2002年宣布调整“长远房屋策略”。其中一项包括了停建居屋,房委会财源受阻,而要维持补贴公屋用户的支出从何而来成为了难题。
因为公屋租金低廉不可以填补成本,2002年房委会财政跌至警戒线,并预测2006年会有500多亿元赤字,甚至想到让房委会出售旗下商场和停车位的念头,并打包成“领汇房地产基金”,停建居屋和停止定期公开拍卖土地,终于缓解了楼价下跌的势头。
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历史将会重演吗?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从低首期来看,那些年只要有首付一成便可以做业主,由于入场门槛低,多数人七拼八凑地便可解决首付问题,与今时动辄需四至五成的首付不可相提并论。
其次是从厘印费支付时间来看,今天,买家要在签署正式买卖合同的时候支付厘印费,所谓的厘印费就是指印花税。但那个时候并没有这个规定,只有签署正式楼契才需支付。所以才会出现多重确认人身份的交易。即买家签署临时买卖合同后,找到下一手买家,在规定的日子成交便可。俗称:“摩货”(Confirmor),在最疯狂时有十三摩。即在交易当天前转手十三次,由于只有律师费用和佣金的成本,没有厘印费,可想到当时的疯狂程度。
加上当时没有中央信贷数据库。上世纪80年代末,电脑还未普及,由于银行没有通报机制,只要够胆, 凭着一张身份证便可向不同的五家银行进行借贷。虽然他的入息证明只能供一个100万的物业,付出首期10万,便可贷款90万。在当时银行不联网的环境下,他可以购入5个物业。银行评估将会有90万的风险,加起来便是450万,风险非常之高。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在2001年进行重组,合并十三个分支银行,减少了这种“投机取巧”的机会发生。
在此之前,很多年轻读者可能对“国华商业、金城银行、浙江兴业银行……”这些名称感到非常陌生。因为2002年中央信贷数据库正式成立,各家银行才能信息互通,才能把个人所能负担的风险真正披露,香港银行和金融业才得到保障。
最后谈到楼花预售监管。那个时候只要不是新批地契,预售楼花便不用监管,发展商有绝对自由分配单位,所以便出现一些驳脚经纪。
今时今日,炒家已经绝迹楼市。香港楼市的买家不在局限于本土,便利的交通、顶级的大学、加上优质的医疗体系……都是海内外同胞最向往居住的城市之一。
综上所述,“香港将重蹈历史的覆辙”这句话也将成为幻影。
(作者系邵志尧测量师行创始人,江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亚太房地产发展学会会长,曾经服务四家香港上市公司逾二十年。)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