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又开始报道万科“造富”一事——由首批 1320名万科员工组成的盈安合伙,14年5月参与了员工持股计划,之后11次增持万科股票,这部分股票买入成本在8.38-13.26元/股不等,总计 成本48.77亿元,目前持有万科A大约4.94亿股,占总股本的4.1%,已浮盈20亿元以上。
短短一年时间,万科造出了上千位百万富翁。考虑到部分高管股权数量相对更多,实际应该有数位亿万富翁(或接近),上百位千万富翁,和上千位百万富翁。
大家都很羡慕万科这次“造富”运动,主要羡慕的是时机:万科抓住了大牛市启动的最好时机,推出了事业合伙人。一年时间,上证指数涨了117.2%,万科的股价则涨了90.2%,可以看出,万科的“造富”完全是“托”了中国股市腾飞的“福”。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知道的是,这笔钱并不能马上兑现。由于是通过设立国信金鹏分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盈安合伙认购C类劣后份额的方式增持,而金鹏实际是一个封闭的基金,运行期为五年,到目前为止没看到有卖出的操作。
更重要的是,万科当初设立基金的初衷是为了完成类“MBO”(管理层收购),让万科管理层成为万科的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如果把股票卖出,虽然能赚浮盈,却 和初衷不符。郁亮当初启动合伙人制度之时,讲述的还是“野蛮人”的故事。考虑到第一大股东华润只占了14.9%的股份,而根据万科一季报,盈安合伙目前则 已经占了4.14%,应该是向目标迈出了最重要和最坚实的一步。因此,对于大多数万科事业合伙人来说,目前他们所有的只是“纸上富贵”。
如果真要靠持有股权“挣钱”,也许其他几家公司的方案更加靠谱。绿地设立的员工持股会“格林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持有的股份,在金丰投资重组后,仅有12 个月的锁定期。此前,华侨城、保利地产、阳光城等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时,锁定期均为12个月。由于没有“MBO”的诉求,这些企业在锁定期结束后就可以行权 变现。单纯从股票“造富”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方式更加直接。
今天,可不能让所有的万科管理层都“白忙一场”,如何能够适当变现(至少让合伙人能够拿回投入成本),同时仍然能完成增持的目标,这可能是今天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