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信的自救与危局

唐珊珊 2019-12-30 10:59:39 来源:中房报

  编者按

  楼市调控持续,融资环境不断收紧,中小房企的生存压力在逐步增大。一些中小房企因为主业经营不善,多元化转型乏力,最后导致经营不利,债台高筑,不得不甩卖资产,降负债力求活下来。在马太效应下,头部房企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年关将至,一笔悬而未决的收购案却让楼市平添了几分寒意。“协信在重庆本土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如果这笔收购落定,将是年底最为让人唏嘘的一笔交易。”一位重庆本土房企副总经理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12月24日,一家名为协信投资有限公司的法人由吴旭变更为耿涛,吴旭 (执行董事)从主要人员移除,这是近两个月来协信集团旗下公司第六次法人变更。在一系列频繁变更背后,一则关于协信地产被阳光城收购的传闻正甚嚣尘上。

  12月22日,有媒体消息称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城”,000671)正在收购协信地产,目前交易已进入谈判人员安置沟通环节,据悉,此次收购是整体收购,包括协信地产的地产开发、商业、物业、长租公寓等板块。

  12月25日上午,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致电协信地产上海总部负责人,对方表示:“目前对具体事件进展并不清楚,上海总部这边也并无人员变动。 ”随后,本报记者再次致电阳光城,对方回复表示:“现在尚不确定,未来以公告为准。”

  悬而未决的收购

  对于此次收购,交易主体双方都讳莫如深。有消息称,自2018年初已有风声传出协信在寻找买家,下半年开始密集的与金科、融创、恒大等接触,其中,与金科的接触最为频繁,甚至已经签了备忘录,但最终均未达成。对于收购搁浅的原因,业内众说纷纭,有称协信地产方面要价过高,也有称因为其内部遗留问题过多,但最终交易的双方主角都未出面澄清,甚至对交易是否存在本身都未给予正面回应。

  多次未能成行的交易,让眼下与阳光城的收购也变得难以捉摸,也让协信的资金困境愈发显露。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16年11月起,协信地产已经开始出售部分股权引入合作方缓解资金压力。2017年12月,绿地控股通过股权转让及增资的方式,以交易定价约为50亿元获得协信控股旗下地产平台公司重庆协信远创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协信远创)40%股权。协信远创是吴旭控制的协信控股集团地产平台,成立于1999年,侧重于发展商业地产。

  2019年5月15日,协信引进新加坡城市集团( CDL),CDL将通过其离岸投资工具,间接持有24%的有效股权,成为仅次于协信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旭之后的第二大股东,双方原本约定2019年年底前完成交易,但颇为蹊跷的是,根据企查查显示,截至目前,在协信远创的股东名单里,依然只有汉威重庆房地产开发(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威)和绿地控股,两者持股比例分别为60%,40%,而汉威实控人为吴旭。

  同年7月,重庆协信远智商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被转让给嘉兴宗海贸易有限公司,而后者则为广东海伦堡地产集团旗下子公司。另外,今年7月,海伦堡还曾接盘湖州协信两个项目,分别为:协信星悦和协信星鹭原。

  但显然,多次出售股权和项目,仍未能彻底解决协信的资金问题。根据协信公司债券2018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协信远创的短期借款为38.53亿元,另有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91.05亿元。相比之下,其现金流却并不乐观,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末协信远创的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仅为24.64亿元,较2017年缩水超过50%,货币资金为30.29亿元,同比减少49.42%。此外,其2018年资产负债率也较2017年上升1.73%,达到79.34%。

  对于协信与阳光城的这笔交易能否落定,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协信来说,现在时间越来越紧迫,此前已经卖掉不少项目救急,不能再拖延了。如果此次再不成功,可能会被迫拆零了卖,或者后来者出价更低也得卖,否则就无法度过现金流危机。”

 本命年的转折

  1994年,改革开放潮起,时任中国重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建设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的吴旭毅然下海,创办了协信集团。创办初期,协信曾先后涉足广告、装饰、驾驶培训等多个行业,随后投身房地产。

  1997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重庆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这一年7月,香港回归,港商在重庆投资了第一座大型现代化购物广场“大都会广场”,几个重庆人站在这座23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前,看到了房地产未来的前景,他们就是日后龙湖、金科、协信的掌门人。

  在这几个重庆人中,吴旭在商业地产起步最早,1996年,协信的首个商业地产项目——朝天门协信商厦落成,从建筑的色彩到结构都是由吴旭亲自设计。此后,协信一举拿下渝中区多处核心地块用于商业地产开发。2011年、2012年,协信星光68、协信星光时代广场相继开业,此后协信又一力打造了协信·阿卡迪亚、协信彩云湖等山城高端项目。

  这些项目的成功曾让协信一时风光无两。2011年,吴旭挖来万科干将刘爱明担任协信CEO,自此开始规模扩张之路。2014年11月,协信成功突破百亿销售额,实现155.3亿元,位列50强。2015年,协信曾以53.4亿元的销售额力压金科。

  这一年是协信的本命年,也是其转折的开始。2015年,从华润宋林案风波中归来的吴旭,蓦然开启多元化扩张之路,先是通过与清华系的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启迪协信科技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切入产业地产领域。此后又陆续收购了多利农庄,涉足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在上海成立协信家,打造高端服务式公寓。然而相比住宅,这些新业务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无法快速实现收益,其地产原先的规模相对有限,无法保证对新业务的输血。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协信远创2018年销售额仅为272.5亿元,而渝系房企中龙湖、金科已超千亿,即使是起步较晚的东原地产和华宇地产也分别为548.7亿元、375.2亿元。

  对此,柏文喜表示:“协信很早就开始做商业地产和产业地产,但商业模式没跑通,就开始多元化开展新业务,导致新业务没有足够资金培育,又耽误了高周转推动住宅业务上规模的时机。”

  对于多元化发展后带来的规模下滑,协信董事长吴旭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新业务回报水平并不令人满意。但在公司内部,看多元化的业务主要是看客户是否需要,没有创造价值。如果客户需要创造真正的价值,回报低,不赚钱也可以。”

 错失的机遇

  “协信2011年、2013年曾先后两次打算赴港IPO,但都无疾而终。如果能够借壳狮头股份上市A股成功上市,那么现在情况会完全不同。”一位从协信离职的项目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7年,协信远创曾以10.01亿元代价拿下“狮头股份”这个A股借壳平台。此后不久,吴旭将天骄股份从新三板摘牌退市,然后筹划让狮头股份重组收购天骄股份,同时将协信地产、商业与产业园都装入狮头股份最终实现整体上市。但这条最后翻盘的道路却出了状况,由于狮头股份的其中一个股东股权因合同纠纷被冻结,导致重组失败,同时,由于狮头股份连续两年利润为负,戴帽ST,股价暴跌,协信被套牢。更为蹊跷的是,12月16日,太原狮头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吴旭不再担任*ST狮头的董事长,改由赵冬梅接任。

  “这条路本身走不通,因为地产业务装不进去,监管部门不会批准。”柏文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文刊于中国房地产报12月30日09版 责任编辑 李红梅)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中房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