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奖”得主破产 净资产为-13亿元

舆情信息楚小强 2025-04-21 09:34:49 来源:中国房地产网

  数度斩获建工领域最高荣誉的中信国安建工,因为无力偿债被破产清算。

  日前,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公示了中信国安建工破产清算案管理人的13家候选机构名单,标志着这家背靠央企股东、斩获多项大奖、握有23项资质的建工巨头,正式进入破产清算倒计时。

  巅峰时期,中信国安建工以超百亿元资产,多次跻身四川百强企业。如今债台高筑,中信国安建工总资产大幅缩水,净资产早已跌至负数,负债规模接近40亿元。

  对比昔日在全国各地承建多项重要工程、捧回“鲁班奖”的辉煌时刻,令人唏嘘不已。

  作为一家混改建工企业,而今被申请破产清算,不仅意味着一个混改案例的失败,更折射出房地产下行周期对建筑行业的巨大冲击。

  破产正式启动

  日前,中信国安建工破产清算案候选管理人初审情况出炉,17家报名机构中,有13家通过资格初审。

  下一步,将召开现场评审会,进一步确认管理人人选。评审委员会将对初审机构评分,按得分选出前三名参与随机摇号,根据摇号先后顺序确定管理人与备选管理人。

  追溯中信国安建工的破产清算,最早始于2024年9月。由于被认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被债权人钟伟向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申请进行破产清算。

  当时法院认为“股东未缴出资明显大于负债”,不具备法定破产原因,故没有受理案件。

  钟伟不服,后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其间中信国安建工负债进一步上升,该法院于2025年1月15日裁定由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

  今年3月25日,法院发布管理人竞争选任公告,而今13家机构通过初审,预计不久的将来,经过现场评审后将确认最终管理人,届时将主导后续破产清算及债务清偿工作。

  中信国安建工的负债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债权、工程款、职工薪酬及税务,同时不排除行政处罚及其它普通债权。

  截至2024年10月末,中信国安建工总资产25.89亿元,总负责39.72亿元,负债率超过153%,所有者权益为-13.83亿元。

  显然,公司不仅严重资不抵债,债权人结构也颇为复杂,清算难度不小。

  背景颇有来头

  从公司名称就能看出,中信国安建工其实来头不小。

  股权结构上,中信国安建工由中信国安集团持股51%,自然人刘勇刚持股49%,是一家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中信国安集团处于控股地位。

  中信国安集团是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企,前身为北京国安宾馆。中信集团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北京国安实业发展总公司,后更名为中信国安集团。

  2014年,中信国安集团启动混改,引入五家民营企业股东。时至现在,中信国安集团的股权结构中,持股20.9445%的中信集团仍为大股东;持股17.7875%的三股东珠海合盛源投资,控股股东背后是大业信托(背靠中国东方和广州金控);持股15.811%的四股东瑞煜(上海)股权投资基金,背后则有平安信托和中国平安的身影。

  中信国安建工在其网站介绍,其隶属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国安集团,是中信集团二级子公司。

  早前的中信国安建工曾以105亿元总资产,位列四川百强企业阵容。公司拥有23项建工领域相关资质。与万科、华润、龙湖等地产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广西等多省区市,有不少中信国安建工承建的重点工程,比如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体育馆和游泳馆、中国人民银行五四三工程、电子科大研究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达州市文化馆、大剧院和群众文化广场等等。

  彼时,房地产业还处在上升周期,中信国安建工凭借这些项目斩获不少大奖,多次摘得“鲁班奖”“詹天佑奖”“钢结构金奖”……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获奖颇丰、手握23项资质的建工巨头,最终却因无力偿债,落得核心资产大幅缩水,最终走向崩塌的地步。

  如今,公司总资产已不到26亿元,与昔日的105亿元相比,已暴跌超过75%。

  母公司自顾不暇

  或许有人会问,中信国安建工沦落至此,母公司为何不出手协助化解危机?

  因为中信国安集团自顾不暇。

  混改之后的中信国安集团,与此前出现危机的海航集团一样,四处盲目举债扩张。在房地产顺周期时,这种粗暴的方式能很快做大企业盘子,帮公司跑马圈地多拿业务。但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整,房企资金链断裂导致大量工程款拖欠,建工企业也因项目回款延迟陷入恶性循环,最终面对巨额债务压顶,无力偿还后爆发危机。

  2019年,中信国安集团发生债券实质性违约,当时其总债务规模超过1700亿元,而账面现金不到百亿元。

  2022年初,中信国安集团被债权人交通银行菏泽分行申请破产重整。之后,相关工作组进驻中信国安集团,帮助其整合资产,筹集资金,解决债务问题。

  2023年,中信集团战投120亿元对危机中的中信国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并成立了中信国安实业,承接中信国安集团旗下优质资产。

  彼时,被实质合并重整的有中信国安集团、中信国安有限公司、中信国安投资有限公司、中信国安城市发展控股有限公司、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海中信国安锂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北国安第一城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

  2023年6月,中信国安实业正式揭牌成立。同年底,中信国安集团重整计划执行完毕。中信集团通过股权受让、增资及以股抵债等方式持有中信国安实业股权,投入资金高达120亿元。时至现在,中信集团对中信国安实业的直接持股比例为31.6658%,为第一大股东。

  承接优质资产的中信国安实业,以中信集团一级子公司的身份轻装上阵,成为中信集团之下、中信股份之外最大的资产运营公司。而老中信国安集团则留下来继续处置剩余不良资产,清偿债权人的债务。

  遗憾的是,包袱沉重的中信国安建工,没有在这次重整计划之列。作为央企与民营股东混改的建工企业,中信国安建工走向崩塌除了受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冲击,另一个因素是其混改未能完全触及到机制,这使得其沿用民企松散管理模式,缺乏严格风险控制体系,导致盲目扩张与债务累积,最终埋下危机。

  中信国安建工的案例暴露了混改企业的共性难题:股权混合易,机制融合难。如今沦落至破产清算的地步,这一房地产周期与混改“貌合神离”之下的悲剧,无疑为行业敲响一记警钟。